杜倩楠 馮先正 安 璐
(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就業結構區域不均衡的PEST分析
杜倩楠 馮先正 安 璐
(云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十二五規劃指出,目前經濟發展中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中國就業結構失衡問題不僅表現在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占就業總數的比例不合理,還表現在區域結構不平衡。本文將利用 PEST宏觀分析方法,試圖尋找就業結構區域不均衡的影響因素。
就業結構;PEST分析
1.1 產業政策和經濟政策
經濟政策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從而對我國就業結構產生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經濟發展落后,我國經濟建設中更多地注重增加經濟總量,采取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來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粗放型增長方式使我國農業就業人口相對較多,勞動力素質低下,就業的技術結構較低,生產率也較低,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突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已經逐漸認識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重要性,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2.1 產業結構。產業結構對區域就業結構的作用機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通過改變投入各部門的生產要素分配來得以實現,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必然發生變化,勞動力在產業部門中的重新配置過程就形成了就業結構演變。其次,產業結構的發展還促使我國就業的區域結構發生相應變化,東、中、西部地區就業的產業分布都表現出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的趨勢。東部地區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速度最快,西部地區其次,中部地區下降最慢。從第二產業就業變化來看,東部地區上升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上升最慢。最后,產業的區域布局對農村勞動力的區域轉移產生重要影響。東部地區制造業及與之相關的服務業發展較快,能夠為流入勞動力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而中西部地區農業產值在地區生產總值所占比重較高,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對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吸納能力就弱于東部地區。
2.2 投資。投資對于就業結構的影響就是投資的就業效應。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通過乘數論闡述了增加投資對于減少失業、擺脫經濟不景氣的重要作用。哈羅德一多馬模型指出,投資在經濟增長中有決定作用,投資增加能擴大產能,從而實現就業的增加,因此必須通過投資的增長促進經濟增長以實現充分就業。錢納里的“兩缺口”模型(1966)也指出引進投資可以促進一國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我國學者存在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投資對就業總量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在技術進步、投資的使用方向和投資乘數大小等因素的影響下,投資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在快速下降。我國學者的研究指出,投資于不同行業將產生不同的就業效應,從而對就業結構產生影響。
2.3 消費結構。胡秋陽(2007)指出,消費結構升級是實現就業結構在三次產業間升級的條件。羅斯托在《經濟成長的階段》(1959)中指出,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就業結構具有不同的特點。如在經濟成熟階段,會發生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的“工農業間勞動轉移”及“就業結構的工業化”現象,人口逐漸向城市集中,勞動力走向高學歷化、熟練化和專業化。而在高消費階段,對各種耐用消費品、家用電器和各種服務的需求擴大,使制造業和服務業就業迅速增長。增加對相應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就可以趕到帶動提供這些商品和服務的生產以及穩定提供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就業崗位的作用。
3.1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赫克歇爾——俄林貿易理論認為,如果兩個地區的要素稟賦特征沒有差異,即二者所擁有的不同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相同,在生產要素價格均等的前提下,產業的經濟活動會在各個地區均勻地分布。然而,現實經濟中地區之間歷史發展狀況和要素稟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區域差異,并且由于要素極化式聚集、規模經濟效益、技術擴散等外生因素的影響,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會還趨于集中分布,表現為地區之間結構差異擴大。
3.2 人口和勞動力因素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就業結構的差異性源于區域間勞動力資源分布的差異性。就業結構差異性是勞動力資源的分布的非均衡必然結果。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使我國就業結構偏向老化,老齡產業和服務業的就業需求增加;人口質量的提高使就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的比重增加,使就業的行業分布發生變化;人口的城鄉結構變化使我國城市就業人員增加。人口因素的變化與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動密切相關。
技術進步對就業結構的作用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技術進步使邊際就業彈性下降,從而減少經濟增長對就業的需求,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使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擴大再生產,使就業需求增加。技術進步可以直接對就業結構產生影響。技術進步可以延長產業鏈條,開拓新的行業和領域,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產業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儲存關系,包括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這意味著一個產業的發展擴張必然影響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技術進步通過引起產業結構的調整而間接的影響就業結構的變動。中國的工業化處在由中期向后期過渡的轉折性變化,從重化工業支撐、資本積累驅動的增長方式進入到以技術進步驅動經濟增長的新階段,產業結構經歷了三高產業——中耗能產業——新興產業的產業調整政策變化歷程。
就業結構總是處于不斷的發展演化之中,經歷著一種由不發達狀態逐漸向發達狀態的過渡,由不成熟逐漸向成熟方向演進的過程。本文對區域就業結構影響因素和形成機理作了較詳細的分析,運用PEST宏觀分析方法,對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技術四方面進行了就業結構區域不均衡影響因素分析。希望通過影響因素分析為政策制定和提出對策提供意見參考。
[1]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
[2] 楊宜勇.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就業政策與人口政策的完善.中國金融,2008(7): 45-47.
[3] 翟振武,侯佳偉.人口素質逆淘汰:一個沒有事實根據的假說.中國人口科學,2007(1).
F114
A
1672-5832(2016)08-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