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陽 茶春雷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國預付卡消費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萬 陽 茶春雷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預付式消費模式也由于其方便快捷的消費模式而備受人們親睞,其發展勢頭日益高漲。但在其帶來快捷效率的同時,諸如經營者無有效合同肆意發卡、霸王條款、泄露消費者隱私信息等危害也在逐步體現。故而,如何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切實保護消費者根本利益是重中之重。
預付式消費模式;消費者權益;合同
所謂預付式消費模式,即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進行書面或者口頭合同的約定,消費者預付一部分款項從而從經營者處在購物或者接受服務時以會員身份取得一定的優惠的便捷的消費模式。而依照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支付機構預付卡業務管理辦法》,預付卡就是發卡機構發行的一種預付價值。[1]而商務部頒布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中對于單用途商業預付卡也有如下定義,“從事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的企業法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在本企業或本企業所屬集團或同一品牌特許經營體系內兌付貨物或服務的預付憑證”,并對預付卡的具體形式進行了大致區分,其包括磁條卡、芯片卡、紙券等為載體的實體卡和以密碼、串碼、圖形、生物特征信息等為載體的虛擬卡。[2]
關于預付式消費模式的法律性質,學界目前爭論不一,但主要爭論的學說集中在以下幾種:
2.1 要約與承諾說。該說認為,按照合同法的一般概念,經營者面向消費者的宣傳、承諾預付卡的功能以及消費者為得到更加實惠便捷的商品和服務而辦卡的行為構成了合同法上界定的要約與承諾概念。
2.2 預約與本約。預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約定將來一定發起要約的一種行為,合同標的物即為本約。本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按先前約定發出要約的一種行為。而在實踐中,預付式消費模式里,消費者辦理預付消費卡與未來通過消費卡進行消費的行為分別對應預約和本約的形式。
2.3 消費服務合同。該學說認為該行為體現了一個完整而有效的合同的生效與履行。在預付式消費模式中,經營者吸引消費者通過預付行為辦理預付卡,然后發給消費者預付卡,并且該卡承載一定的內容,接著雙方按照合同實施這些行為。
本文認為,該模式是一種基于雙方合意之后的進行交易的行為,經營者對自己的各類宣傳符合要約邀請的定義,而隨后消費者通過預付行為前往辦理預付卡的行為可以看成是發出要約,最后經營者對消費者做出承諾,這一連串的行為本質上就是消費合同的表現。故而本文認為該模式即為消費服務合同。
3.1 雙方習慣于口頭合同,消費者權益易受侵害。前文已經提到該模式本質上是消費服務合同,但是它也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以及商業行為。故而可以接受口頭形式訂立合同,并且實踐中由于很多消費服務涉及的金額不多,風險性不高也較為便利,故而多采用口頭形式進行訂立合同。但是基于雙方義務來看,消費者在取得預付卡的時候已經完成了預付款的支付,旅行完全了己方義務。而相對應的,經營者履行合同需要將次數、時間進行分割,分多次進行。故而在漫長的合同履行期間,是有可能發生經營者怠于行使自己義務的情況,而此時由于沒有明確的、清晰的具有法律效率的文書,消費者一旦發生權益被侵害,消費者一方的舉證將十分艱難。
3.2 經營者怠于甚至不履行合同。前文提到由于合同履行期間的漫長,消費者的權益很可能因為經營者的原因導致合同履行受阻甚至毀約。情形很多,例如:①經營者自始就是以欺詐為目的的斂財行為,并不打算為消費者提供消費服務,等到欺詐到了一定的數額就消失。②再者很有可能出現經營不善的問題,最后導致停業倒閉,而對于預付了款項的消費者不管不顧。③有可能出現經營者轉賣店鋪的情況或者新增經營主體合伙人的情況。雖然根據法律規定,舊債務是繼承的關系。但是從實踐情況來看,新的經營者并不承認之前的預付行為,而很多情況下消費者自己也怠于維護自己的權益。
3.3 消費者隱私信息被經營者泄露。目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 14 條,《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第 17 條第 2 款等對消費時和購卡者的隱私信息要求經營者進行保密。而隱私權最重要的就是隱私信息不能被隨意泄露公開。但是在實踐中,消費者在辦理預付卡時會填寫自己的部分信息包括姓名、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甚至身份證號碼。很多無良商家直接轉手將這些信息打包賣給第三方以牟利,侵害了消費者的隱私權,而且很難追責。
4.1 嚴格簽訂書面合同。大部分消費者的權益受損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追責時候沒有規范的書面合同,以至于在維權的過程中缺乏了有力證據。故而雙方當事人應該簽訂規范的書面合同,明確的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這樣在未來一旦出現糾紛,處于弱勢的消費者群體可以很好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甚至對于很多遵紀守法的經營者而言,這紙書面合同也是保護自己的有力憑證。所以我國立法中涉及該類的合同問題應該明確規定預付式消費模式中應該訂立書面合同,并且應該制定規范文本予以示范并且避免格式條款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
4.2 經營者主體變更后的義務繼承。經營者在和消費者簽訂合同的時候應該明確規定合同解除的情況,必須約定好特定條件。特別是轉讓這種情況下,討論如何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很有必要的,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應該提前告知消費者,并且給予消費者自主選擇合同如何繼續履行下去,是否終止合同,如果終止合同如何賠償消費者的損失,是折價賠償還是退還余額都值得商榷。
4.3 完善執法監管機制。首先應該明確發卡主體,建立備案制度,將很多小型的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主體納入備案數據庫中,這樣政治監管部門可以更好的實行監督職能。
其次,需要明確監管主體,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和商務部及其各級主管部門在名義上監管著預付卡,但在現實的糾紛面前兩大部門很難起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作用,消費者們除了自認倒霉也只有走訴訟程序來進行自我救濟。所以監管主體如果不明確規定那么由誰來進行執法是十分難以界定的,所以明確監管部門劃分權責是重中之重,才能避免責任的推卸,執法的不力,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1] 《支付機構預付卡業務管理辦法》第二條
[2] 《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第二條
萬 陽,云南民族大學2014級經濟法學專業研究生。茶春雷,云南民族大學2015級憲法與行政法學專業研究生。
C913
A
1672-5832(2016)08-02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