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勝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淺析中國藝術歌曲演唱中美聲唱法的應用
葉 勝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美聲唱法是世界上最為科學的唱法之一,美聲唱法傳入中國之后,一直受到中國藝術家的喜愛和推崇。美聲唱法對中國藝術歌曲的演繹,既能推動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還能給中國藝術歌曲帶來不同的情感演繹。美聲演唱人員在歌曲演唱工作中,除了音量加強之外,還美化了演唱人員的音色,它能準確控制和調整發音器官之間的協調動作,使整個藝術歌曲的演唱更加靈活自如,進而豐富藝術歌曲的表現力。本文就從中國藝術歌曲演唱中美聲唱法的應用談起,對美聲唱法在中國藝術歌曲中的應用進行深入化研究,以此促進中國聲樂的發展。
美聲唱法;中國藝術歌曲;應用
聲樂藝術是語言和音樂結合產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西方藝術文化交流也日漸活躍。西方藝術歌曲、歌曲引入中國之后,西方美聲演唱方式也獲得中國聲樂人士的喜愛。美聲唱法對中國藝術歌曲的演繹,能將該藝術歌曲原有的情感表達淋漓盡致的展現于歌曲當中,引發聽眾的共鳴。再者,美聲唱法在歌唱技巧中有很多獨特之處,它既能表現歌唱層次的豐富多彩,還能引發聽眾對藝術歌曲的共鳴。
美聲唱法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在16世紀意大利歌劇興起,確立了美聲學派獨特的演唱風格和聲樂技術。隨著藝術歌曲在意大利的繁榮發展,不僅豐富了美聲唱法,還是該類演唱的藝術歌曲成為一個獨立的派別。美聲唱法不同于一般的演唱方式,它是采用半分力量的形式進行演唱,當高音時不需要外在強烈信息的沖擊,只需要借助自然、柔美的發生方法即可完成藝術歌曲的演唱。美聲演唱區別于其他唱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從丹田的位置發出氣息,它采用的是混合聲唱法,此種唱法更為柔美、自然,情感的表達更加的充分且富有感染力。在中西方藝術歌曲中,具有美聲唱法特色的有《燃燒的火焰》、《滿江紅》、《那布果》以及《卡門》等等。
中外咬字發音方法的區別。
美聲唱法最初起源于意大利,所以美聲唱法的咬字發音比較傾向于意大利語。然而,意大利語的發音和中國漢字文化的發音存在很大的區別。比如,美聲唱法通常是將多個元音進行組合發聲,強調的是元音共鳴的效果。此外,美聲演唱中很多音是不發聲的。中國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漢字發音講究的是字正腔圓,尤為注重漢字發音的完整性,字頭、字尾的發音從不含糊,注重漢字發音的清晰度和準確讀。此外,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中,比較注重歌曲的韻律感,這就需要演奏人員注重每個字的準確發音。由此可見,將美聲唱法運用到中國藝術歌曲演唱中,咬字發音將成為困擾演奏者的一大難題,若是將其應用到中國藝術歌曲演唱教學中,咬字不準、歸韻收音、音調問題將成為教學的難點部分。具體表現如下:
(1)美聲唱法的咬字不準問題。咬字不準是指演唱人員在字頭的發音過程中,不能準確、清晰的發出歌詞,此種情況下,演唱人員會因為例如,在美聲唱法中會出現“昌”、“昂”不分的現象。
(2)歸韻收音的忽視。歸韻收音的忽視可大致歸納為三種情況,第一種是不歸韻;第二種是收尾過早;第三種是尾音的力度過大。以上三種情況中,第一種是人為的忽視,第二種和第三種可歸結為演唱者的水平過低,無論如何,以上三種方式都不利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情感表達,而且影響整首藝術歌曲演奏的完整度,這會給中國藝術歌曲的演繹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
(3)聲調不正。美聲唱法當中的聲調不正是指演奏者的音高起伏變化不明顯,或是演唱者忽視聲調。這種情況在美聲唱法學習極為常見,而導致這種情況的最大的原因是意大利語沒有聲調的劃分,而漢語則十分注重發音,兩種語言的發音區別也就造成了美聲唱法的聲不正問題。
3.1 美聲唱法需要中國傳統演唱方法作基礎。美聲唱法傳入中國是在20世紀20年代初,當時是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由楊仲子等人創立了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從此之后,美聲唱法真正在中國落戶。但是,美聲唱法的演唱方式的發音、咬字經常出現含糊不清的現象,這給“字正腔圓”的美聲練習人員帶來很大的困難,基于此,要想將美聲唱歌運用到中國藝術歌曲當中,美聲唱法對中國藝術歌曲的演繹還需要以中國傳統唱法為基礎,通過對中國傳統唱法的滲透,將美聲唱法與中國特色相結合。只有這樣,美聲唱法才能與中國藝術歌曲達到真正的融合,從實質上實現美聲唱法與中國藝術歌曲的統一。
3.2 創造獨有的美聲藝術演唱形式。將美聲唱法應用于中國藝術歌曲中的目的,是換一種演唱形式來詮釋中國藝術歌曲的內在情感和文化內涵。考慮到美聲唱法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其演奏方式也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和喜愛,將其運用到中國藝術歌曲中,除了表示中西方藝術文化的融合外,也是借助美聲唱法對中國藝術歌曲進行新的詮釋,使該歌曲的情感表達更加細膩,更具有層次感。
基于以上要求,可以從美聲唱法的創新入手,結合中國藝術歌曲的文化內涵在原有的美聲演唱方法上進行改革,使其能展現一定的民族特性和潮流感,并巧妙的融入到中國本土音色中,使得美聲唱法在中國藝術歌曲的表演中不突兀,還能體現該藝術歌曲的文化內涵。
3.3 美聲演唱者調整發音聲調。聲調在中國藝術歌曲的情感詮釋和表達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若是演唱者的聲調不準確,很容易脫離藝術歌曲本身的意境,而且會給聽眾帶來格格不入的錯覺。鑒于此,美聲唱法在中國藝術歌曲的應用中,必須先對演唱者的聲調進行調整,可以通過練習“四呼”、“五音”、“十三轍”的方式,糾正美聲唱法的聲調問題,此外,美聲演唱者可以通過中國民族音樂的練習,提高自身發音、吐字的清晰度和準確度。最后,美聲唱法掌握聲調的運用十分重要,但必須經過漫長時間的刻苦練習,對此,美聲唱法者還需要一個持之以恒的心態。
綜上所述,美聲唱法對中國藝術歌曲的演繹,既能推動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還能給中國藝術歌曲增添新的魅力。美聲唱法又被稱之為“柔聲唱法”,其發音是在丹田位置,美唱法對聲調能起到一定的潤色作用,所有在藝術歌曲的演奏中,美聲演唱歌曲的情感詮釋較為明顯。然而,美聲唱法在中國藝術歌曲的應用中,因為發音、吐字問題影響了整首藝術歌曲的情感表達,對此還需要加以后期完善和創新,使得美聲唱法符合中國演奏特色,才能真正完美詮釋中國藝術歌曲的文化內涵和內在情感。
[1] 苗雨.中國藝術歌曲演唱“字、腔、韻”研究——以陸在易《望鄉詞》為例[J].音樂創作,2015,(1):129-132.
[2] 歐琳露.淺析美聲唱法演唱中國詩詞藝術歌曲的風格[J].大眾文藝,2011,(16):3.
[3] 侯西平.民族聲樂視閾下的中國早期藝術歌曲演唱——以劉雪庵的《追尋》為例[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3(2):139-143.
葉勝(1995.06-),男,漢族,湖南岳陽人,學歷大學本科,蘭州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表演專業。
J616.2
A
1672-5832(2016)07-0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