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月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貝多芬奏鳴曲《黎明》第三樂章作品簡析
李 月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這首奏鳴曲是獻給朋友瓦爾德施泰因伯爵,固此曲也被叫做“瓦爾德施泰因”。這一樂章通過令人震撼的音響和壯闊景象的描繪,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歌頌與贊美,表現了萬物復蘇,一派生機勃勃。這寫都展現了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盡管有“黎明”前的黑暗,現實對美好理想的沖擊,但希望一直都在。只要心中有陽光,明天就是美好的。
貝多芬;奏鳴曲;黎明
貝多芬喜愛大自然,很享受那種遠離城市喧囂的生活。內心的許多美好的旋律靈感都來自自然中,也許在在大自然中,他找到心靈的一絲慰藉。“森林中的每一片葉子都活躍起來了!”這是一種心曠神怡,這一樂章表達出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和心靈歸宿。
第三樂章是典型的回旋曲式,采用了ABACA原則,但同時對每一個部分進行了擴展,戲劇沖突較強,音樂情緒不斷高漲,從愉悅到熱情,單純的快樂到最后的狂歡,這些屬于同一情感不同的層面。這儀樂章很好的表達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各族人民都團結起來以取得最后的勝利,天下兄弟一般親。
1.1 主題。主題取自萊因區采葡萄者的歌唱,音樂清新幽雅,使人身心愉悅,不禁想到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旋律上:單音旋律優美、氣息悠長,而右手密集的16分音符柔和的伴奏音型也很好的襯托出了主題,使之更富有流動性、歌唱性。主題的再現部分用一串晶瑩剔透的16分音符作了連接過渡,使旋律很自然的轉移到了右手,八度的引入更是增強了音樂上的幸福感。這些都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接下來的變奏重復部分由低聲部的密集音型+中聲部持續顫音+高聲部旋律的再現組成,低聲部與高聲部構成旋律上的呼應,三個聲部的配合和跳躍性的音符使得音樂更加豐滿,音樂的激情性也隨之不斷高漲。音區上:主要主題幾乎都是分布在中音區,此處音區的處理使音樂抒情、優美,自然和極富表現力;左手在低音區,此處不僅強調了和聲功能的進行,而且深沉渾厚的低音能推動音樂的發展;再現前的過渡句模進到高音區,音樂繼續朝前發展,旋律音色清脆、音樂明亮,而左手的伴奏穿梭于高中音區之間,使音樂更顯得歌唱和流動,音樂中始終透著有小小的滿足感;變奏重復部分的音區無太多變化,但急促的音符和每一樂句的八度重音使情緒達到了一個小高潮。情感上:主要主題的歌謠式如一副素描,再現部的歡暢如一副水粉,而變奏部分則如一副色彩濃重的油畫。整個主題的情緒不斷變化,清風淡雅—滿滿的幸?!獫M腹的激情。
1.2 音樂材料。在對疊部主要主題第一部分再現之前,貝多芬用了一串連接過渡的音型,而這串音型則從主要主題的伴奏織體中引申而來,其后便很自然的轉移到了左手上;主要主題的變奏重復部分(39-62)也來自主題,從中可以看到其骨干音。插部1是新材料,與主題形成對比,在插部1結束時,有一小段主要主題的再現連接(98-113),使接下來的再現銜接自然;插部2的第一段落是新材料,與疊部形成反差,這給整個回旋曲帶來了強有力的戲劇性因素,而第二段落屬于再現的連接,材料來自主要主題,似乎是主要主題的“展開部”,音樂上是一種吶喊,一種喜悅的沖動。之后的12小節(239-250)是新材料部分,用圣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憂愁的記憶,其后通過展開來到了第二次主題的再現,這次是縮減性的再現。但其后卻大大的擴大了尾聲。
1.3 尾聲。貝多芬的創作中,沖破了許多框架和規則,尾聲的擴展就是其中一例。在這首奏鳴曲中,尾聲是345-543小節。一開始就引用插部1的音樂材料和固定節奏型,并用強勁的音響鞏固了調性,接著通過一系列旋律上的展開來到了395小節,此時,由于之前喜悅所引起的氣喘吁吁在這時得到了短暫的休息(全休止1小節和延長符號);深深吸一口氣后,進入最急板部分。此段落仍引申自主題材料,音樂時值的壓縮正是貝多芬所特有的個性,通過旋律上的變奏、雙手旋律的交替及左手低音節奏型,使音樂不斷發展,奇幻的旋律和滑奏的八度音群帶到了最后一次對主要主題的呈示。簡潔的織體配上富有色彩性的和聲襯托出了優美的旋律,這像是來自天使的歌聲;速度從507小節開始有所提升,并且要用強大的音量去詮釋,這是對光明終于戰勝黑暗的吶喊和歡呼,展現了其強大的生命力。
2.1 戲劇性。貝多芬強調的是內心音樂,音樂中有描寫幽靜心境的PP抒情段落,也有描繪熱情舞蹈的FF段落。音樂前后形成強烈反差,情緒起伏拉大,并能使聽眾隨音樂的波動而喜怒哀樂。他運用特殊力度來營造出特定的音樂氛圍,使人出其不意。貝多芬通過這種戲劇性的方式表達出自己與之斗爭的決心,并相信最后會是勝利的。
2.2 人民性。貝多芬的創作正處于法國“思想啟蒙”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時期,他接受了“平等、自由、博愛”的思想。人人平等,每個人要團結起來,消滅封建專制,音樂樸實、自然、親切。作品中透著濃濃的民風民俗和民間節日歡騰的場景?!叭嗣駪獜淖陨淼牧α恐薪夥抛约海囆g應在此際向人民指點道路?!?《音樂研究文選》)貝多芬認為只有各族人民都聚集起來,才能走向希望,他用音樂譜寫了自己的世界觀——人民。
2.3 斗爭性。貝多芬的音樂總是通過不斷的掙扎與反抗,最終取得了勝利,其人生態度永遠是樂觀積極的,這或是通過矛盾的戲劇性沖突獲得解決來實現,或是寄情于山水間來獲得釋放。在與詩人格里爾巴采爾談話中,他提到“人總是通過苦難而獲得快樂!”(《貝多芬傳》)“貝多芬永遠在格斗,他每步都有所突破,每步都要受傷,但他決不躊躇,額頭向前,他沖進敵人的陣線里?!?《歌德與貝多芬》)
貝多芬的創作在西方音樂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其作品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這樣不僅能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還能增強對本專業深入的的了解。雖然這門課結束了,但我認為對此學科的進一步學習還是很有必要的,不斷的學習能使自己的藝術道路越走越遠。
[1] 錢仁康.歐洲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高曉光,吳國翥.鋼琴藝術百科詞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
[3] 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李月(1991-),女,四川樂山人,漢族,中共黨員,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鋼琴演奏,音樂分析。
J6
A
1672-5832(2016)03-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