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芳
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體育教學發展研究
李文芳
通識教育提出在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基礎上,為社會提供綜合性的人才。本文從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創新人才的角度,論述了通識教育的內涵,以及通識教育與體育教育之間的關系。
通識教育 體育教育 發展
(一)通識教育作為集古典與現代、科學與文學、核心與綜合于一身的教育
就個人發展而言,每個人都應該盡可能多的接受各個門類的教育。就教育的社會價值而言,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是作為公民的責任與義務的體現。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的涵蓋之廣,沒有更多的功利色彩,因此更能體現教育的本質。所以,很多學校嘗試將通識教育和學科教育聯系在一起,這對于學生自由意識、創新意識、情感態度、行為實踐都是一種有效培養,有利于滿足市場經濟時代下對人才多樣性、多層次的需求。
(二)體育教育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
體育教育無論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專業培養階段,都屬于基礎教育學科,體育教育作為技能培養和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通識教育不能離開體育教育,體育教育對于引導學生形成客觀而準確的價值判斷有著重要的意義,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體育專業有自身的學科優勢,學科門類眾多,基礎性強,學科群之間聯系緊密,交叉和融合的程度較深,有利于學生跨學科,跨專業,跨系進行選課的優勢,從而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大課程的“自由選擇度”,豐富學校教育層次,促進教育體系的建成與發展。
(三)體育教育在通識教育體系的作用
通識教育的實施需要多門課程共同作用,體育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運動在增強人的體質和體魄,提高人的機體活動能力,發揮人的身體潛能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體育對人的身心調節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可以通過體育鍛煉培養意志品質,調節身心關系,滿足人們自我實現的愿望,始終對生活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并愿意為了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而努力。首先,體育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其次,體育教育的過程是輔助于文化教育的過程,學生在一系列的學習、訓練和活動中,不僅接受了體育知識的學習,而且對于文化知識思維的培養也起到了鍛煉的作用;再有,體育教育還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教育,學生在體育教育中會遇到各種需要克服的身體上心理上的障礙,在克服障礙的過程中,學生的耐挫力、勇敢頑強、堅忍不拔的精神會得到培養,從而成為一個自信果敢的人。最后,體育教育注重的是實踐型的教育,既需要個體行動,也需要小組合作,學生的參與意識、技能意識、適應性等都會組合成為一個整體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對于學生在未來社會中的發展具有理論教育所不具備的功能。
通識教育與體育教育的優勢都是如此的明顯,但是要想充分發揮這種優勢,必須有科學系統的措施,這是實施通識教育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雖然,教育界對于培養一技之長人才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經有所發現,但這并不代表對通識教育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學校在通識教育領域采取的仍舊是淺嘗輒止的方式,更多的學校則是對通識教育茫然無知。因此,探索通識教育與學科門類結合實施的途徑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建構符合本校實際發展的通識教育教學體系與內容
教育體系作為一個框架,對于教育有著指導性意義,內容則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工具。兩者結合是提高人才培養的核心。我國的學校教育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采用統一的教學大綱、制定統一的教學計劃、使用統一的教材等,造成知識內容陳舊老化并脫離實踐;課程的設定多以必修課內容為主,選修課很少或是形同虛設;基礎課程很多,實踐課程較少,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幾乎得不到發揮;各個學科之間的交叉助力少,不能代表前沿知識發聲,這些都使得培養出的人才呈現出單一呆板的狀貌,所謂的個性化教學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必須對整個體系和內容進行改革,減少必修課的比例,增加選修課,注入科學研究的成分,增加提升學生文化修養的課程,增強公民意識。將文學、文藝、體育進行課程重組,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因地制宜的實現“通識”性;一面抓課程建設,一面抓教學建設,才能保障通識教育更加貼合社會生活與時代要求,最終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統一的發展。
(二)開展體育教學改革,將體育教育與通識教育有機融合
體育學科的外延是非常廣泛的,身體、心理、衛生、營養、力學、邏輯等等都在它的統籌下。這就是我們所提到的通識教育理論體系的學科性與科學性。而且單一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早已經不能滿足多元化時代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體育課程向通識教育體系方向發展是大勢所趨。體育教學改革的訴求箭在弦上,尤其在競技類體育中的表現更加明顯。一個優秀的職業選手背后往往是具有多學科知識體系的專業保障團隊,職業選手獲得的成績是整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育經費的增長,競技體育的前沿模式會逐步走進學校,通識教育體系需要早日做好迎接它的準備。
[1]胡大志.通識教育的理論和實踐[D].上海:復旦大學,2008.
[2]舒穎.通識教育課程個性化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8.
(作者單位:西安歐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