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煒琳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行動研究及案例分析
葉煒琳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行動研究是一種研究方法和研究類型,旨在使“行動”與“研究”科學、有效地結合起來,是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之間得到溝通的一個良好的途徑和方法。
行動研究是教師為了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或改變教學現狀,通過對自己課堂中的教學現象進行考察和研究并從中獲取知識、改進教學質量的一種探索性活動。
行動研究具有以下五個基本特點:
務實性:行動研究所關注的問題與教學實踐直接相關,是影響教學效果且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與性:行動研究都是由一線教師直接參與研究,充當教學的實施者和研究者雙重角色,強調行動與研究緊密結合,具有廣泛的參與性。
真實性:行動研究開展的環境一般為教師所教授的自然班級,沒有人為操縱的因素,以課堂教學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為研究對象,具有較強的真實性。
反思性:研究者(教師)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反思,包括反思教學發現研究問題、反思研究方案、修正研究設計、反思研究結果、確定下一步行動研究的問題等。
開放性和靈活性:行動研究的實施和過程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中間會出現很多不確定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也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開放性。
行動研究是由計劃、實施、觀察和反思四個環節組成的一個螺旋式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圈都包括這四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環節。
2.1 計劃
計劃是指以大量事實和調查研究為前提,制訂“總計劃”和每一步具體行動計劃,尤其是第一、二步計劃,它要求研究者從現狀調研、問題診斷入手;計劃包括總體設想和每一個具體行動步驟;計劃要有充分的靈活性、開放性。
2.2 行動
首先,熟悉計劃,做好準備工作,有目的、負責任、按計劃采取行動步驟,重視實際情況的變化;其次,重視實施者對行動及背景的逐步認識以及其他研究者、參與者的監督觀察和評價建議;最后,行動要體現三方面的進展,即行動的改進、認識的改進和行動情景的改進行動是不斷調整的。
2.3 觀察
觀察要求在行動的同時進行,內容包括行動過程、效果、條件和制約因素、行動者情況、出現的問題等;觀察應該是有計劃而且能運用各種有效技術。
2.4 反思
反思包括整理和描述:即對觀察到的、感受到的與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有關的各種現象加以歸納整理,描述出本循環過程和結果;評價和解釋:即對行動的過程和結果作出判斷評價,對有關現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釋;對觀察結果提出報告,找出計劃與結果的不一致性;以及形成修正性的總計劃:包括調整行動范圍、設計第二輪行動計劃等,調整需要建立在行動研究評價的基礎上。
以下是對一篇有關行動研究具體實施的文章進行分析:
打破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沉默——提高課堂互動的行動研究(程熙旭:2011)
此文是針對大學英語課上時常出現互動不佳、學生沉默、課堂氛圍不夠好的情況進行的持續三個學期的行動研究項目報告。在采取了多項措施拉近學生與老師的心理距離、幫助學生建立互信合作的關系后,課堂上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都得到了實質性的改觀,課堂沉默顯著減少。
首先,對問題進行分析。作者教授閱讀課的第一學期,加強了自身對教材的把握,改進了教學態度、理念、方法等,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沉默現象還是較嚴重。反思后,作者意識到忽略了師生關系對課堂互動的影響。
其次,作者將行動研究分成兩個階段:
一是行動干預的第一階段
這一環節,作者通過以下方式,對教學過程進行了設計和有意識的干預。
(1)快速識記每位學生,拉近師生距離;
(2)增加師生溝通的機會。通過聊天,談心,對學生課外生活給予更多關注,多渠道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等方式;
(3)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
(4)努力做到重視認知和關注情感因素相結合。
這一階段的觀察與發現:課堂互動能夠展開,體現在:1)課堂話語量增多;2)課堂參與度提高;3)教和學出現融洽的配合。
同時,語言程度不好的學生發言時,會遭受其他學生的打擊,積極性下降;語言程度好的學生上課還和以前一樣,不太認真,不準備。
通過以上觀察,作者進行反思,認為除了師生間互動外,生生之間的互動也不可缺失。
一是行動干預的第二階段
針對新班級,作者在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同時,利用教師身份使師生關系積極影響生生關系,一是樹立學生互信合作的觀念,二是幫助學生建立互信合作的機制,如學習對子和學習小組,讓學生形成團隊合作的學習習慣。
采取新措施后,作者觀察發現,生生間能產生積極、正面的互動了,課前小組間的討論也經常發生,課堂焦慮更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得更好,但是還有個別學生不認真聽講和完成任務。
作者對整個行動研究進行反思:通過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互信合作的生生關系后,課堂上出現了令人欣慰的變化。沉默的課堂變熱鬧了許多,課堂互動也開展得更多、更好。行動研究中,作者采取適當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課堂互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然而,出現的新問題,如學生在課堂紀律上變得比原先隨意起來,遲到現象時有發生。
對此案例的評價主要有:
(1)在本文的行動研究中,作者的問題明確,即如何提高課堂互動,打破沉默。
(2)作者對現象進行了觀察和反思,詳細列出了四方面的改進計劃,每一項計劃都有具體的操作方式。
(3)采取的資料收集的方式多樣。作者采取讓學生寫學習反思并匿名上交、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對課程的需求。
(4)此次行動研究加強了作者對課堂教學的認識和了解,解決了作者的實際問題。
[1] 程熙旭.打破大學英語課堂中的沉默——提高課堂互動的行動研究[J]中國外語教育:2011
葉煒琳(1984-),女,漢族,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H319
A
1672-5832(2016)11-0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