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芳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發展研究
盧曉芳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基礎教育作為國我教育改革的重要階段,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實現了從不完善到完善的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課程改革更是如火如荼,本文解析了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課程目標、內容與設置、評價等方面,以期展望世界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和動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評析; 啟示
1.1 社會因素的變革
政治:隨著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和以人為本等思想的發展,各國在政治決策和統治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力求在國家和人民中尋找權力的平衡,國家開始下放權力到州和地方等,以期共同管理國家事務。這樣的政治局面勢必給州和地方的學校和教師帶來很大的便利,從而推動教育改革的發展。
經濟:全球經濟體制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從過去的計劃經濟開始轉向自由市場經濟。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是國家統一控制,所有有關經濟的決策和條例都必須通過國家批準,在國家的計劃下實施,如:教育經費的開支、去向和使用,這樣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育的發展。自由市場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發展,其運營機制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物價,在教育經費的使用上,國家只是給予一定的調控。
文化: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不斷進行文化交流,力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全球文化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1.2 教育理念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現和舊的教育理念的發展,給各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1.2.1 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習得是建立在對舊知識的解構和新概念的建構上的,以以前習得的知識作為學習新知識的基礎。第一、此理念提出課程改革是否成功取決于學生是否成為知識的積極獲取者,變成信息的主動加工者;第二、課程改革的教材選取和使用要以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利于教師的教學為出發點;第三、摒棄舊的師生關系,倡導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指導者。
1.2.2 終身教育:終身教育的提出者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指出,把人的一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用于學習,后半部分用于工作是不合理的。學習應該是人終身都應進行的,而且所學得的知識應該是終身受用的。
1.2.3 創新教育:20世紀80年代以后,各國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特別是在傳統教育影響下的課程目標的制定。在2000年日本召開教育改革會議,呼吁“日本需要擁有豐富的想象力、預見力為基礎創造新思維、新方法的能力,今后,如何培養創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中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提出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同時美國的許多著名大學都開始成立創新教育研究機構。
1.2.4 人文性和科學性的整合:在80年代以前,各國都以科學主義至上來指導課程內容,學校的教育過于重視現實和客觀的科學性,從而缺失了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在90年代以后,各國教育家希望通過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和人文性的整合來消除科學主義至上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例如:美國開設的STS課程(科學、技術、社會),中國的綜合實踐課程。
總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社會因素的變革和教育理念的出現和發展使全球呈現信息、交通、經濟、經營、文化交流和競爭全球化的局面,這樣的變化給教育改革提出了必要性。
2.1 課程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實行)》中指出六項目標。改變知識傳授傾向,強調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生要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合作。我國的課程目標主要是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2 課程內容與設置
80年代《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大綱試行草案》要求提升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應用。80年代以后,我國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實行)》主張我國高中以分科為主,同時開設多樣的選修課,并且要求綜合課程從小學到高中都必須開設。如此看來,基本學科領域范圍越來越大。主要包括:國語、外語、科技、數學、社會科、職業教育、創造和表演藝術、健康和體育;我國正在努力構建學校學術性課程與職業生活的聯系;課程科目越來越豐富,同時開設必修課和選修課。
2.3 課程評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評價的功能是改進、激勵、發展的功能,評價的主體多元,評價的指標和方式多樣,力求評價的過程和結果客觀公正。我國實行全國統一考試和地方自主命題兩種方式。這樣的評價使功能從側重甄別到側重發展,評價方法從量化轉向質性,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樣性。
3.1 重視生活技能的訓練
在20世界80年代以來,我國對于課程目標、內容與設置、評價等方面都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開設的選修課中都非常重視學術性課程與職業性課程相聯系,力求將學習與生活經驗和技能有效結合。如:我國的課程改革中所規定的社區活動課程。
3.2 妥善處理高中與大學入學考試的關系
目前,由于國家對學校教育的支持,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選擇進入高等學校繼續接受教育,所以我國對高中課程與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關系也越來越重視,同時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中國原先實行全國統一性考試,如今的發展趨勢是改變單一的大學入學考試制度,增加多方面評定錄取的方式,如:高校自主命題和自主招生。
3.3 課程管理體制的均權化
集權化的國家重視權力的下放,開始向分權化發展;分權化的國家,紛紛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收攏權力。中國采取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國家處于宏觀的指導作用,地方和學校有權開設和管理具有自己特色的課程,使更好地適應地方和學校發展。
[1] 鐘啟泉.國外課程改革透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 蔡鐵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教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盧曉芳(1991—),女,漢族,山西忻州市人,教育學碩士,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研究方向: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
G423.07
A
1672-5832(2016)02-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