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玲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從古代私學類型觀現今民辦高等教育
付 玲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學派、稷下學宮、經館和書院四者作為古代私學的主要基本類型,合力將古代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推向了光輝璀璨的文明塔尖。私學的蓬勃興盛得益于其遵循了自身發展的一般規律:開放辦學、兼容并包、政策支持和正確定位政府與民辦高校之間關系。通古知今,以史鑒今,回顧古代私學的主要類型和遵循其運行的一般規律,有利于為現今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管理提供一些經驗性的借鑒。
古代私學類型;古代私學發展;民辦高等教育
“民辦高等教育”這一術語是對非國家投資和非國營企事業單位投資舉辦的高等教育機構的統稱。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及近代教育史上,都將非國家投資舉辦的高等教育統稱為私立高等教育①。
依據知識學術的交融程度與有無相對固定的教研場所,本文將中國古代私立高等教育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1.1 “集一家之言”:學派
“學派”一詞自古有之,實質上與中國古代的“私學”有神似底蘊。眾所周知,自孔丘開創私人講學之先河,私學便迅速崛起。戰國中期,私學的興盛更可謂百花齊放:儒家宣揚仁、義、禮、智;墨家主張兼愛、非攻;道家推崇道法自然,主張無為而治;而法家則強調一斷于法,力薦強化法制……此時具有古代私立高等教育性質的私學,“百家之言,各執一詞。”而各家卻大多都能做到集一家之言,游學列國,各自奔走講學授課,傳授生徒,共同促進了中國古代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
1.2 “融各家觀點”: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是一所由官家操辦、私家主持的特殊的高等學府②。觀其外,學宮似乎并不屬私學之列,但就其實,冠之以私學之名又當之無愧。據記載,著名儒家學者孟子、荀子,陰陽家學者鄒衍,黃老道家學者彭蒙,道家學者季真等都曾在學宮游學講學。學宮兼容各家學說,并包多元思想,諸家平等共存,學術自由,相互爭鳴,彼此吸收融合。在論爭中,各家既充分展現了自家的學說優勢,也認識到自家理論的不足之處,進而促使各家一方面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學說,另一方面也積極接受、汲取別家的新思想,并不斷改造、發展,為自身理論所用。具有古代中國私立高等教育性質的稷下之學,在促進學術思想滲透和融合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1.3 “注新泉活水”:經館
經館是古代一些著名學者聚徒講學的固定場所③。實際上,經館是一種專門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又稱精舍、精廬。與中央官學相比,經館不僅傳授儒學,而且還肩負起了非儒家學說文化知識的傳承任務。例如清代阮元創建的詁經精舍,其講學涉及詩賦、政事、地理、醫學等諸多內容,并聘請王旭、孫星衍等人為主講,教學方式以學生自己研討為主,教師講解為輔,這與當時官學和大多數書院專習八股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古代中國私立高等教育的又一類別,經館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傳授具體的知識上都比官學龐大、全面,在古代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發揮了重要的知識創造與傳承的作用。
1.4 “興私學之盛”:書院
書院萌芽于唐末,興盛于宋,直至清末改為學堂④。興辦書院一般有地方長官的大力支持,地方財政和學田租課為其主要的經費來源。隨著書院的產生和發展,中國古代私學形式逐漸制度化和規范化。
書院既不是官學,也不完全等同于私學,具有講學、研究兩大基本功能。可以認為,書院是以私人創建或主持為主,收藏一定數量的圖書,聚徒講學或研討的教育機構⑤。宋代書院曾引領了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潮流:因這一時期官學有名無實,書院幾乎取代了中央官學成為了主要的高等教育機構。名師鴻儒的紛至沓來,加之統治者因勢利導,對書院大力支持,因此書院人才薈萃,學術研究碩果累累,在理論制度方面還形成了以朱熹擬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為代表的書院“院規”。元朝書院在傳播理學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明朝東林書院成為了當時的學術交流中心,清代一部分書院積極研討近代自然科學等先進學科,而后轉變成為了新式學堂的前身。書院的出現,在傳承中國古代文化、培養各式優秀人才、促進學術繁榮等諸多方面都曾有過不可磨滅的功勛。
2.1 開放辦學、兼容并包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靈魂
無論是諸子百家的相互爭鳴,還是稷下學宮的唇槍舌戰,二者都表明開放辦學、兼容并包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一條鐵律:自先秦各家各派,倘若沒有開放辦學,沒有學風迥異、并包多元的稷下學宮,何來古代私學的欣欣向榮和蒸蒸日上。
目前,在“協同創新計劃”的戰略引導下,民辦高校應面向行業產業和面向區域發展,圍繞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這一中心,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大力推行開放辦學,并包多元。頂層知識的寬泛汲取、校內專業活動的廣泛開展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都要齊頭并進。與此同時,兼容并包思想要包的不僅是迥異的學術思想,更要包含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我國,與公立大學更側重于學術研究和學科理論建設相比,民辦大學則更偏向于產業實踐和實用技能已經廣為學界和社會所知,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在民辦高校里,只能有榔錘鐵鎖機器之鳴,而無任何學術前沿之聲呢?顯而易見,要實現當下民辦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任何厚理薄實或厚實薄理的偏見都應棄而遠之。當代民辦高校既要傾聽不同的學術聲音究其所學,又要注重區域行業的實踐能力提升,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其所用。堅持開放辦學,兼容并包,實現民辦高校兩腿并行,兩拳并擊,內部協調促進當代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
2.2 政策支持和鼓勵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提
從古代的稷下學宮和書院,到近現代以來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可探索出政策的支持和鼓勵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提這一規律:1956年,政策規定全國私立學校全部改為公立學校,意味著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就此退出了高等教育的歷史舞臺⑥;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經過近30年的沉寂才重新躍進人們的視野;當前,在“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等政策的指引下,民辦高等教育則又重新煥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要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政策的支持和鼓勵尤為重要,并且必不可少。由于民辦高校具有完全不同于公立學校的特殊辦學性質,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仍需持續推進的今天,民辦高校更需要政府政策的關懷。現階段下,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應適當向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傾斜,充分考慮當前民辦高校面對的資金短缺、師資匱乏等問題,并盡可能的采取與目前民辦高校即將實行的“分類管理”政策相配套的措施,對一部分有實力的民辦高校和準備“并”和“轉”的民辦高校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勵,從而調動民辦高校的辦學積極性,激發其辦學潛力,外部推動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
2.3 正確處理政府與民辦高校的關系是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保障
明確政府與民辦高校的權利邊界是正確處理兩者關系的核心。稷下學宮和書院發展一正一反的經驗都表明,明確政府與民辦高等教育機構的權利邊界,對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興亡至關重要。
政府與民辦高校關系的不確定性導致兩種傾向:一是政府干預過多,二是政府對民辦高校具體問題的處理隨意性較強,導致了民辦高校的無約束狀態⑦。依據當代大學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責任制這一事實,可看出政府與民辦高校在行政體制上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但在高校內部運行這一領域中,最有利于雙方發展的關系應該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目前,政府應放權于民辦高校,給予民辦高校充分的自主權,允許其在國家法律政策運行范圍之內自主辦學,自成一體,彌補公立教育之不及和不足。同時政府也要履行對民辦高校進行監督的職責,在宏觀上制定民辦教育發展的綱領性政策,引導民辦高校走上健康持續發展之路。民辦高校則在政府的監督下,享有充分的校內日常管理權、教育教學權、機構設置權等自主權力。從目前我國情況來看,高校“行政化”現象屢見不鮮,“外行引導內行發展”不僅不利于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還阻礙了我國綜合國力的長遠提升。因此,必須正確處理政府與民辦高校的關系。
注釋:
① 顧美玲.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前景分析[J].教育研究.1997(8):45.
② 劉堯.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現狀與趨勢評論[J].民辦教育研究.2004(3):11.
③ 張勇.論傳統私塾教育的現代改造[D].河北大學.2007:9.
④ 顧美玲.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前景分析[J].教育研究.1997(8):45.
⑤ 劉克利.秉承書院優良傳統,重塑中國大學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9(6):11.
⑥ 蔡保田.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歷史與現狀[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1(2).
⑦ 馬雪艷.從古代私學發展看現今民辦高等教育[J].青海社會科學.2008(5):193.
[1] 顧美玲.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歷史回顧與前景分析[J].教育研究.1997(8).
[2] 金玲.民辦高等教育的歷史與啟示[J].教育探索.2000(10).
[3] 蔡保田.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歷史與現狀[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1(2).
[4] 劉堯.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現狀與趨勢評論[J].民辦教育研究.2004(3).
[5] 謝留枝.中國古代私立高等教育概況[J].經濟研究導刊.2014(8).
[6] 張勇.論傳統私塾教育的現代改造[D].河北大學.2007.
[7] 劉克利.秉承書院優良傳統,重塑中國大學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8] 馬雪艷.從古代私學發展看現今民辦高等教育[J].青海社會科學.2008(5).
[9] 徐少君.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政府資助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4.
[10] 劉海峰.高等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付玲(1992-),女,漢族,四川隆昌人,碩士研究生,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高等教育學專業,研究方向:民辦高等教育。
G649.2
A
1672-5832(2016)02-0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