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言言
(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99)
生活的審美化與審美的生活化
——論審美文化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宋言言
(淮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安徽 淮北 235099)
當今社會是后工業文化推動下的社會,社會形態突出的表現出社會生活的審美泛化特征以及精英文化越來越趨于大眾文化的審美取向,即所謂的“生活的審美化”與“審美的生活化”這其實是生活審美的兩個不同的運動軌跡,用以揭示當今社會的生活審美的特征以及發展趨勢。本文旨在通過對“生活的審美化”與“審美的生活化”的美學分析,來剖析社會主義社會下的審美泛化以及庸俗審美對于社會和諧的沖擊,用生活美學的發展規律來論證如何和諧的構建社會主義社會下的具有審美性的社會生活。
審美生活化;生活審美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生活審美化”與“審美生活化”其實是“審美泛化”的雙重的逆向運動的過程,“生活的審美化”是就“后現代文化的”基本轉向而言的。它實際上是將日常的生活趨于審美,將一切生活事物灌輸進審美,用審美的方式來呈現。而“審美的生活化” 集中的體現為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過渡,不管是“生活的審美化”還是“審美的生活化”都是后現代社會里,審美泛化的主要表現,是當代社會下的審美文化的主要表現。
“生活的審美化”是就后現代文化的取向而言的,即將“審美的態度”直接的引進現實生活。社會生活到處充斥著審美。從工業制造、建筑設計、到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大眾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被“藝術性”所充滿,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審美特質。審美原則已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社會的日常生活之中。原本高雅的生活趣味越來越趨于大眾風格,形成一種“人人追求美、事事關于美”的泛美文化的特征。后現代主義崇尚自由,人的主觀自由追求高于客觀存在,后現代社會中人的個性更加的張揚,反波普、行為主義等成為很多人的審美追求。這種生活的審美化實際上是表層的審美化,對審美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表面形象中,它所呈現的只是審美的部分或者是冰山一角對于審美的美學認識也是帶有主觀性和構建性的,這里的構建性指的是,現代人的大眾生活受到外界的媒介和宣傳造勢的外在意識的影響,對于美的認識和追求是在外在的人為的宣揚和渲染中來形成的,因此這樣的審美一定層面上講,是非客觀的,是帶有目的性的。在這種大眾的表面審美化當中,隨著文化與經濟的不斷結合,文化工業和文化產業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的作用。與表面的審美化相對應的是深層審美化,這種審美的深層化是深入到人的內心的世界的,它體現出人的內在美化的追求。
“生活審美化”的反向的運動過程,就是“審美的生活化”在藝術的范圍之內,生活的審美化是意圖抹去生活與藝術的界限,倡導一切生活皆是具有藝術性的,皆是審美的。此外,審美的生活化也是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過渡的表現。高雅的趣味和藝術追求在社會化大生產高度發達,經濟與文化相結合,同時個性張揚和大爆發的今天,被要求為人人所共享。文化藝術的創造來源于大眾同時又要為大眾所認可和接受,這里的創造素材和題材的選擇便體現出審美如何體現出精英創造的水平和大眾欣賞的角度,審美的生活化的趨勢滋生出的后現代主義中的反波普,反現實、以及偶發藝術、行為藝術等等無疑是審美過度泛化的一種表現,生活與審美的界限模糊,相互結合,但是絕對不是個性審美逾越與現實生活之上。
現代社會中,任何的日常生活都被審美所覆蓋,通過構建的審美化的設計之途,不僅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和周圍的環境都得到了改變,就連人的自身也被審美所設計,這其中的推動因素包括經濟和工業文化等因素。泛美文化現象,在受工業經濟推動之下,加速了國家經濟的活躍發展,同時弊端也顯而易見,泛美主義造成了社會文化生態的不和諧。比如影視作品中沖破道德的約束和底線,把一些低俗語言、不雅的行為搬到熒幕上;文學作品捏造史實,胡編亂造,作家為了迎合市場刻意故弄玄虛、語言粗俗、情節胡亂拼湊;網絡語言各種新潮詞匯泛濫,把古典成語詩詞拼縮刪減制造語法不同的語句。
審美的泛化從另一個反面來說的話,也是社會進步,個體追求自我解放的一個表現,充分的發揮自我,創造自我是審美泛化的積極的一面。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如何平衡理性和感性之間的主導地位,如何在充分解放感性和自我的前提下,用理性的高度來看待,對事物的發展有美的概念和規范,這里的美從中國古典哲學來看反應為中國傳統遵循的“仁、義、理、志、信”。不管時代怎么發展,社會怎么變化,文化是區分個體差異的標志,通過大眾審美的諸多表現,來呈現文化的深入是最好的構建和諧社會的切入點。中國社會是宗族社會,突出的表現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而社會中不同的人又有各自的規范體系,例如,企業中的人尊崇企業文化;職業人遵從職業道德;其中不穩定的群體當屬自由職業者,這一群體中社會關系相對復雜,他們不是審美文化的推動主力,但他們的行為卻最能影響社會,如何正確有效的引導這部分人在社會中的良性發展,也是維護和諧社會需要關注的。
總之,生活的審美化以及審美的生活化是審美泛化的雙向發展的兩大發展軌跡,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觀,社會文化的發展直接影響社會的發展。在審美泛化的后工業時代,更加需要注重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理性和感性相互平衡,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的發展,維護社會文化的生態平衡。
[1] 劉悅笛 許中云 當代“審美泛化”的全息結構——從“審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審美化” [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7月第43卷第4期
[2] 趙雯雯 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日常生活化——兼論大眾文化的崛起和精英文化的選擇[J]藝術研究 2013年第3期
[3] 席勒 德 美育書簡[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4年9月第1版
[4] 理查.羅蒂 美國 哲學和自然之境[M]商務印書館 2003年1月
宋言言(1982.08-),女,漢族, 在讀碩士,淮北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音樂)。
B83
A
1672-5832(2016)06-0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