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輝
(廣州市文化藝術管理中心 廣東 廣州 510000)
行為藝術中的表演功能
李躍輝
(廣州市文化藝術管理中心 廣東 廣州 510000)
究其根本,人類的行為藝術是一個復雜的知識文化系統,而表演藝術是一種將人類生活中的行為藝術形而上呈現給觀眾看得一種擴張性的藝術形式,他直接作用于表演的受眾群體,即觀眾,用其豐富多樣的表現體裁,將人類的情感夸張的毫不保留的甚至強制性的展現出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的這種儲存情感的生活方式值得進行深層次的細化與探究。此篇論文,則是根據我本人多年來從事戲劇表演行業積累的經驗,對行為藝術中的表演功能做了一篇簡單的闡述,希望可以為表演行業的學者們帶來些許啟發。
行為藝術;教育;速度與節奏
表演藝術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既包涵著音樂藝術、舞蹈藝術、戲劇影視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藝術門類的總稱,又是各種綜合藝術的組成元素和藝術表現形式,從中國古典戲曲藝術,話劇藝術到電影、電視藝術,都離不開表演這一重要元素,表演藝術的發展變化,使得戲劇表演藝術逐漸從廣義的“表演藝術”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領域,也就是該片論文所探討的“表演藝術”。戲劇藝術是時間、空間加上科學技術的藝術,是“活動的戲劇”,戲劇藝術和電影藝術決定了表演藝術的本質便是通過行動在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中來塑造形象,于是,如何組織行為、動作,成為表演藝術中的重中之重。
世界萬物都是處于運動中的,而表演藝術作為人類的行為藝術更是離不開行動之一要素,這種表演藝術既傳承了人的特性與功能又能夠發展成為一種藝術作品展現給觀眾。人類本身就是一個情感復雜的高級動物,表演者將自己對生活的感知通過個人的轉化講述給觀眾,是一個生理以及心理上多功能配合的行為藝術。我們都知道站在舞臺上首先要明白的是,你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怎樣做?如此才能夠在臺上順理成章的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但,究其根本,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身體與大腦都會不由自主的進行這樣一個思考過程,所以表演藝術就是提煉人類的行為藝術而后生的一門藝術,由此一來,演員需要有充分感知生活觀察生活的能力才能進入表演階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戲劇教育”與“教育戲劇”發展迅猛,越來越多的人影視工作者、表演藝術家們意識到行為藝術中的表演功能能夠豐富人們生活并給人們生活帶來無窮益處的一種教育領域,在中國的教育市場上至今還沒有學者對此進行一個系統的探究,但是我相信越來越多的學者將會在這一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過程。
“戲劇教育“與”教育戲劇“在本質上是有其重點區分的,如果說“戲劇教育”注重表演藝術的外在形式的話,那么“教育戲劇”則是注重表演者內心深處一種內涵的提升。但是,求其共性,二者均以行為藝術中的表演功能作為教育體裁進行傳播。舞臺上的演員懂得如何去選擇行動,怎樣行動?結果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與自己的心是否一致,這種全方位多元化的思維模式會給任何一個人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而人類的行為是從小就開始養成的一種習慣,其思維模式也是一樣,一旦固定,是很難改變的,如果每個人從小就開始接受戲劇知識教育的話,其人生將會發生不可想象的改變,比如長時間的從事表演藝術對一個人的熏陶會改變他的說話方式,辦事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思路,我們大家會對演員都一種莫名的好感,并不全是因為他的外貌很美,更多的是因為他想的會比常人多一點,考慮事情周全,細膩,不光會給身邊的人帶來良好的印象,可能在任何一個部門領域都會有不可小覷的成就,這并不是妄想,是有生理以及心理依據的。從生理上來說,人類大腦的神經元是無限多的,但是當固定思維模式之后,他的突觸就會成為有限的,我們給予其足夠刺激,神經元會變得超乎想象的豐富,我們的思維思路也會跳出其固有的模式。
從心理上來說,敢于表達自己,克服自己先天的心理障礙,也是行為藝術中需要做的一門功課,階段性的培養其戲劇素養,首先要根據人們的心理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這樣來說,進行戲劇素養的培訓對任何一個人的行為都會造成深刻的積極的影響,是我們任何一個演員藝術家們需要進行廣泛傳播的,總而言之,表演可以給人的生活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以往的傳統思維模式,戲劇化的生活。
然而表演藝術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根據藝術家的構思進行巧妙的組織修復,才能夠成就一部有價值的表演藝術作品。
“七力四感”是任何一個優秀演員在行動前都需要具備的綜合感知素質,重點說“節奏感”是演員表演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表演上的“平”“溫”“拖”都會給觀眾一種無精打采的感覺,因此演員還應該具有適應行動發展所需要的節奏感,要掌握正確的速度和節奏,必須深入生活,要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如果說行動就是運動的外在表現,那么行動的速度和節奏便是運動的內部規律。速度是運動的快慢、張弛,節奏是運動的規律,是從“緊張“到”松弛“的交替循環過程,而節奏的形成離不開速度,速度與節奏是不能分割的整體。
對于表演藝術來說,速度與節奏更是溝通著表演者的你不情感與外部表現的橋梁,即速度節奏直接影響著演員的表演,同時表演的速度節奏又影響藝術作品整體的速度節奏,因此速度與節奏對于藝術作品的成敗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比如,表演藝術中的肢體藝術,是很需要控制表演節奏的一種行為藝術,演員在舞臺上面肆意扭動自己的身軀,少不了音樂的配合,而舞蹈的編排正是根據音樂的節奏而設計的,這樣的一種節奏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會給觀眾帶來一種無法抵抗的視覺上的沖擊力,從而觀眾的情感細胞成為整場演出的俘虜。演員這種拿捏表演中速度與節奏的方法會給表演帶來新的意義,促使演員走向表演藝術的最高階層。
4.1 表演藝術的文學性
從電影、戲劇領域來看,表演藝術是基于文本創作而再生的一門藝術,因為表演藝術中的速度節奏與電影、戲劇中的速度節奏有著相似的理念。我們都知道,電影以及戲劇中的文本創作,是有深厚的文學內涵支撐的,其語言文學性需要編劇巧妙的滲透于作品中,進而合理的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人生哲理,思辨力量存在于故事之中,然而表演者也需要明白這種力量,才能將表演藝術提升到更深的層次。
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編劇的第一創作期,演員需要根據生活中自身的行為進行二度創作,再加上導演進行合理化的編排,則達到創作的最高境界。如果說演員是整個藝術作品的內部動作,導演所做的一切都是所謂的外部動作時,那么演員的行為藝術即該作品的靈魂,而其他的妝容也好,道具也罷,都是為了使演員更好的表達自己所配置的軀殼,因為在這其中,只有演員是直接講述故事的表演者,是觀眾最直接的信號傳遞對象。
例如,文學作品中描述了很多的獨具個性的典型的代表人物,每個時期都有代表該時期特點的固定化符號性的人物,演員在熟知該種人物所具有的特定行為動作后,還要深刻的理解其心里的變化特征。電影作品中是由鏡頭編織成句子,再由句子編織成段落而形成的一種影視文學體裁,創作者會根據整個藝術作品的進度而編排速度與節奏,而表演藝術也是如此,其自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表情的變化,都好比電影鏡頭一樣,一句一句的表達著自我的內心變化。
4.2 影響表演程序的外部因素
表演藝術作為人類的行為藝術,少不了人為的加入些許手段,也就是說表演藝術屬于戲劇、電影這兩門綜合藝術的組成元素,因此,表演的速度節奏因為戲劇、電影藝術的特性而受到一定的客觀因素的影響和限制。因而作為表演的創作工具、材料、創作成果“三位一體”的演員,在進行表演創作,組織正確的內、外部動作的速度節奏時,也必然要考慮到藝術作品整體對其表演創作的要求,動作模仿是表演的萌芽狀態。簡單來說,表演者在組織好內部自我動作的速度與節奏時還要考慮到外部影響表演的客觀因素。這些客觀因素無非就是我們所說的電影、戲劇,在世界藝術潮流發展多變的今天,表演藝術自身的發展變化,也與速度節奏在表演藝術中起到的作用、發揮的力量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更多的現當代戲劇、影視作品中開始重視表演藝術的速度與節奏更加多樣性、特殊性的變化規律,使得速度節奏設計的領域的以最大程度上的拓展。
4.3 影響表演程序的內部因素
導演在構思一個文本時,就已經確定了該作品的題材風格、基調,于是我們演員拿到文本時,就已經開始學習進行先與表演而存在的速度與節奏了,演出過程中,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與發展,演員要開始進行一個自我創作的過程,體會故事中的人生,被文本中所講述的人物所感動,去理解、融化、融合,體會人物情感的起伏與變化,控制好自我表演的速度與節奏。
舉個例子,我在話劇《康有為與梁啟超》中,飾演劉洞這個角色,當師徒二人的情感一步步從濃厚走向決裂之時,第三角色劉洞的出現正好可以由內而外的闡述行動與表演之間的關系,相對于康有為與梁啟超而言,劉洞這個角色可以說是一個符號性很強的舞臺因素,他的行動是師徒二人情感節奏變化的外化,同時,針對劉洞這個角色其個人而言,也是通過自身的行為動作來表現自己內心情感的微妙變化。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者的受眾,表演藝術的速度與節奏運用方式直接作用于表演的受眾群體,也就是觀眾,沒有觀眾的表演,不能稱得上是藝術表演。表演者的表演依賴于觀眾,也就是我們的表演體裁來源于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如果商業電影是拍讓觀眾喜歡看得電影,那么藝術與商業結合的電影,就是拍讓觀眾即喜歡又能感悟深刻人生道理的電影。
表演藝術的速度與節奏是表演者向觀眾傳遞“信息”的通道,只有合理的掌控表演的速度與節奏,“信息”對觀眾的刺激,才能使得觀眾從感性共鳴、理性思考走向感性與理想相結合,從而自覺的參與到表演中來,將自我本能的演變成藝術作品中的演員,陪著演員進行一場旅行,電影與戲劇中的人生就如同一場迷宮式的游戲,觀眾觀看也就是進行了一場極具人生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的旅行,即表演藝術造就了觀眾。
另外,藝術作品同時又是觀眾最好的傾訴者,我們表演者給觀眾提供一種自我傾訴的渠道,他們可能表演的就是坐在觀眾席中的某一人,也可能是全部人所具有的卻由于道德的禁錮而無法去行動的心理狀態,而表演藝術正是抓住了觀眾的這種心理,去滿足觀眾的心理,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一種意淫的藝術形式。 表演藝術也是實踐的藝術,沒有什么絕對的理論可言,關于表演的速度節奏的理念也是伴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不停的發展變化的,只有意識到速度節奏對于表演藝術的實踐指導意義,才能夠使得演員的創作力走向演繹精神的最高領域。
行為藝術中的表演藝術所帶來的藝術功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不可小覷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運用戲劇的方式去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比如,企業會通過戲劇培訓來加強員工的工作效率以及溝通員工之間的感情,一些藝術中心也逐漸制作各種有代表意義的藝術作品,孩子們甚至可以通過戲劇的影響改變其一生等。總而言之,我們應該鼓勵人們去觀賞、討論優秀的表演藝術作品,從而達到學習、成長的目的。同時,人類的這種儲存情感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表演從業者們進行深層次的細化與探究,研究人類的行為是為了使表演藝術作品能夠具有深厚內涵的一種重要途徑。
[1] 張凱喆,2007《表演藝術的速度與節奏》
[2] 張紅軍,2003《高科技時代的電影藝術》
李躍輝(1971-),男,國家三級演員,本科,廣州市文化藝術管理中心,表演藝術。
J022
A
1672-5832(2016)06-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