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漪紋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 重慶 400700)
淺析當下國內聲樂藝術消費的審美趣味現(xiàn)狀
宋漪紋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 重慶 400700)
在中國現(xiàn)當代的大眾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聲樂藝術作為要符合大眾審美趣味的消費模式之一,它得以此展示與體現(xiàn)的原因,與歷史上聲樂藝術每個階段性出現(xiàn)的特征不一樣的因素是一致的,它們都是時代的產物,反映了當時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背景等的復雜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當下的中國,聲樂藝術審美趣味已經不再僅僅從傳統(tǒng)的審美標準和審美習慣出發(fā),而是要立足于當下的大眾審美趣味多元化的現(xiàn)狀。
聲樂藝術;消費;審美趣味;現(xiàn)狀
聲樂文化的消費是專業(yè)性文化的生產和業(yè)余群眾性聲樂文化的消費兩者的統(tǒng)一。消費和生產的問題就像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一樣,在當下這個物質欲橫行的社會,人們懂得享受了,當然,也更有能力享受了。如果說在過去,人們更多的是把聲樂藝術當成業(yè)余時精神上的一種享樂,那么當下的人們呢?他們可能更多會用物質去創(chuàng)造或擁護這種享樂的方式。所以按照當下的消費模式,我認為可能更多的是為了消費而帶動了這種生產。
由于聲樂文化消費的受眾層次廣泛化,而受眾的消費目的的多樣化,使得消費模式擴大化。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消費實現(xiàn)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空白到熱點、從禁閉或半禁閉狀態(tài)過渡到一種幾乎是完全自由消費的過程,它是人們生活水平直線上升的體現(xiàn),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定的物質產品和文化產品過剩的現(xiàn)象。在過去物質條件落后和聲樂藝術單一化的形式下,人們都接收一樣的藝術消費模式,缺乏選擇性。現(xiàn)在,消費人群層次化太明顯,各階層的人們都選擇了不一樣的消費模式和藝術層次,人們有了物質滿足就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而文化藝術的消費日益成為大眾熱衷的消費模式之一,帶給了很多商家利用商機的機會“捆綁式”消費,但這也同時使得了商品和藝術、審美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讓藝術消費的崛起成為可能。聲樂藝術作為音樂領域中的一類,在當下這種把音樂逐步發(fā)展成為一種具有巨大商業(yè)利益潛力的產業(yè)的形勢之下,對于它的消費自然就變得炎手可熱。因此,對當下國內聲樂藝術的消費現(xiàn)狀調查,不僅可以認清當前聲樂藝術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同時可以促進聲樂藝術的更新與發(fā)展。
大眾審美趣味是體現(xiàn)在各個不同的方面的。個人喜好的不同、生活水平的不同、文化層次的不同,乃至民族的不同,他們的審美趣味都是不同,這對于對聲樂藝術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從個人喜好來說,每個人在這個社會里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著屬于各自的獨特性格,有自己的癖好,有不一樣的物質追求和精神追求,比如,一個生性活潑奔放的人,他可能會很喜歡搖滾、說唱類的音樂風格,而一個有點憂郁的人,可能會更喜歡悲傷、治愈系的音樂。正是人們的風格需求不同,所以出現(xiàn)了各種為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的音樂形式;從不同的生活水平來說,從前物質資源低下時,聲樂藝術的消費模式和創(chuàng)作形式是單一化的,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豐富了,此時人們又開始重新關注審美趣味帶給他們的刺激感,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聲樂作品數量、種類、形式的急劇增多;從不同文化層次來說,在當下中國的聲樂藝術領域中,我認為專業(yè)性和業(yè)余性的劃分反倒沒有70、80年代之前那么明顯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不少非音樂專業(yè)人士也愿意用消費形式走進歌劇院、大禮堂和音樂廳里去欣賞音樂作品。聲樂藝術審美形式有很多,不同文化水平的大眾審美趣味對聲樂藝術發(fā)展的貢獻也是不同的;從不同民族來說,大到世界各地的不同種族人群,小到國內的不同民族,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與它們的審美趣味密切相關。比如,美國人喜愛搖滾、爵士等,所以他們在創(chuàng)作聲樂作品時既會增添現(xiàn)代元素.同時又不丟棄本民族聲樂的特色。而中國人喜歡民歌、戲曲,使得在創(chuàng)作本民族音樂時總是保留著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如傳統(tǒng)戲曲的唱腔以及在傳統(tǒng)五聲調式音樂中的裝飾音等。
可見,當下大眾的審美趣味深深地影響著聲樂藝術市場消費模式的操作方向,也無形指引著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方向。
聲樂藝術源自于大眾內心所渴求發(fā)出的聲音,他們有太多的情緒要掙脫,有太多愿望想寄托,更有太多的情感渴望抒發(fā)。我認為審美是一種能力,而美麗的事物是需要人們自己去挖掘的。對于聲樂藝術而言,正是因為一輩輩人用情感累積下來的不同的音樂影響不同群體的后世者,所以在無形中牽引著人們對它的認知和審美能力。
當然,聲樂藝術為了求得它存在的現(xiàn)實空間,適應這種多元化的大眾審美趣味,就要時刻注意大眾審美心理和審美標準的變化。首先,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更和社會的發(fā)展,發(fā)生著極大轉變,這些促使著人們在審美需求上對新穎、個性化事物有著不同程度的追求。比如前面所提及的聲樂藝術中出現(xiàn)的跨界演唱,既新奇又迎合了大眾追求個性的審美心理,這樣的聲樂藝術消費可以使他們感覺到快樂和滿足。其次,大眾對于審美標準都有著一種潛在的內心尺度和原則。受多時代的聲樂藝術文化的同時影響,造就了人們多元化的審美標準,這些不同的審美路徑刺激著聲樂藝術的發(fā)展和變革,為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背景前提。
綜上所述,聲樂藝術消費的審美趣味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應該是建立在開放性和包容性共有的原則之上。聲樂藝術具有豐富性、復雜性,它有多種唱法、技巧、風格,這些都是需要在不斷嘗試和尋求中相互滲透與融合的,它是極具思想與情感的。既然聲樂藝術的多元化審美趣味取向已是中國聲樂藝術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那么為何不少一點狹隘的藝術觀念,多一點放眼世界,拓寬藝術道路的決心呢?這有何嘗不是有意義的消費,開拓了精神世界,從而引領物質世界的平行發(fā)展,這對聲樂藝術本身的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 趙世蘭,《大眾審美對聲樂藝術的影響》 ,黃河之聲,2008(20)
[2] 劉 浩,《對大眾聲樂文化消費問題的幾點思考》 ,理論導刊,2009(8)
[3] 郭建民,《聲樂文化學的理論建構》 ,樂府新聲,2007(6)
[4] 黃小瓊,《論中國近現(xiàn)代聲樂藝術的時代風格》 ,西南大學,2011(4)
[5] 吳麗娜,《當下聲樂藝術消費的審美趣味多元化研究》 ,華中師范大學,2013(5)
G652
A
1672-5832(2016)06-01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