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燕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100088)
反思盧梭的公意理論
李曉燕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100088)
公意理論是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的思想核心。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盧梭從自然狀態的邏輯起點出發,論述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產生,人類從自然社會走向人類社會,從自然自由走向社會自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為了從不利于生存的自然狀態中走出來,維系正常的社會生活,就要尋找出一種結合形式,這種結合形式就是訂立社會契約,把個人的權利和意志轉讓給集體,“使它能夠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并且由于這一結合而使得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只不過是在服從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樣的自由。”①這是由社會契約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共同體,就是國家,它具有獨立的人格和統一的意志,這種共同體的意志就是“公意”。“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并且我們的共同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
那么何為公意?盧梭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而是與“眾意”、“個別意志”、“團體意志”等概念作了區別。他說:“眾意和公意之間經常總有很大的差別;公意只著眼于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于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③也就是說眾意是所有個別意志的集合,不具有普遍性。而公意是人們共同意志和公共利益的體現,具有普遍性。個別意志是個人私利的體現,并不能總是和公意相一致,反而經常會出現利益相悖的情況。而團體意志對于整個團體來講,它代表著這個團體的公共意志,但是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來講,它實質上還是屬于個別意志。可見,公意在內涵和外延上都具有普遍性。盧梭曾這樣描述:公意要真正成為公意,它在目標上及其本質上必須要有普遍性;而且它必須來自于所有人,又適用于所有人;如果公意指向任何個別的、限定的對象的話,它就喪失了公正性。正如個別意志不能代表公意一樣,如果公意想去處理私人事件,那么它也將會變質;它就不能再作為公意而就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件事做出裁決。因此,公意是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目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取自由、平等的生活。這一點是永遠公正的、正確的、不可摧毀的。“因為按照本公約,唯有公意才能約束個人,而我們又無權確定個別意志是符合公意的,除非是已經舉行過了人民的自由投票。”④只要通過全體公民大會的形式進行投票,保證公民在投票表決時,都能在不受外界勢力和利益影響的情況下直接表達自己的真實意志和真實想法,最終由票數最多的意見形成公意。然后通過制定法律和行使主權權利來實現公意,當然這需要一個代理人——政府,在與公意相一致的范圍內行使主權權利,這樣的政府才是合法的政府。
以上公意理論就是盧梭的政治哲學思想,它要求政治運作要以公意為前提和基礎,弘揚民主和自由,捍衛了人民主權,在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其中,它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1791年法國憲法提出的“主權屬于國民”,將人民主權思想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強調“天賦人權”、“主權在民”。還有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人積極宣揚民主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也吸取受盧梭公意思想的精髓,將“自由、平等、博愛”和“天賦人權”思想作為政治革命的指導思想,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解放封建思想起到積極作用。
但是,盧梭的公意理論并不是沒有一點瑕疵,我們應該反思它的缺點與不足,以便彌補,學會創新,創造出適合現代意義上的公意理論,為現代的政治發展提供新的政治哲學思想。基于上述公意的思想內涵,公意的形成方式以及公意的執行。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公意的概念虛幻抽象,缺乏對眾意和私意的關注。
盧梭將公意與私意對立起來,私意必須服從公意,公意是超越個人私利之上的、純粹的道德實體,是衡量眾意和私意等意志的標準和規范。如果說公意是一個集合,那么眾意、私意就是其中的子集,公意不會損害全體成員,甚至是個人的任何利益。但是,社會每個成員都必然會有在公意范圍之外的私人利益,只要它們不違背和破壞公意的私意和眾意都是合理的,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個人利益,才能為公意的產生提供堅實的基礎。否則公意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真正的公共意志應該是一個非道德性的政治價值和政治觀念,在社會公共生活中,面對社會出現的公共問題,應該讓各種不同的利益和價值觀念進行公開的辯論和探討,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民主。民主社會的要義就是各種價值觀念的能夠得到充分表達。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性、復雜性的社會,各階層之間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要想建立一個民主社會,就必須承認差異、維護差異,也就是要時刻關注眾意和私意,建立健全完善通暢的表達機制和渠道,使各階層的利益訴求都能得到充分表達,使公意的獲取面更加廣泛,從而夯實公意產生的基礎。
第二,公意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自由。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開篇就說到:“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自由是人與生俱來的稟賦和權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又處于不自由的狀態,要想獲得自由必須服從經自己同意的法律,法律是公意的體現,也就是個人意志要服從公共意志,而公意不可能完全表達每個人的意愿,所以人們服從公意,有時候并不是服從自己,自己主宰不了自己的意愿就是限制了自由。雖然盧梭在思想上崇尚個人自由,他提出公意的目的也是保障全體人民自由,但是這種自由是通過社會契約來保障的,具有束縛性和被迫性,是強迫的自由,是受約束的自由。例如,現實社會中的特殊群體:聾啞人、身體殘缺的殘障人士,他們的個人自由應當如何保護。實際上殘障人士在求學和找工作時也希望和其他正常人享有平等的權利,不被歧視。但是社會規范和價值認同(公意)就是這樣,公司招聘不接受殘障人,甚至現在的正常人群,有的公司歧視女性工作者,拒絕招收非“211”“985”等重點高校的學生。那么這些人在選擇自己職業時的個人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否被剝奪了?實際上,現實社會中我們所有人都是在枷鎖中享有自由,我們享有的是社會自由,個人自由必須在社會規范,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才能得到,也就是個人自由是自利的也是理性的,個人行為是對社會有責任的、有條件的,當個人自由與公意相互沖突時,個人自由必須服從公意,而公意的實現也必須是個人自由讓渡社會自由的結果,所以說實現公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自由。當然人類現在還無法實現完全的個人自由,個人自由必須在社會自由的范圍內實現。要實現個人自由,需要整個社會達到高度地發展,也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
第三,政府利益侵占公意的實現空間。
政府是代表全體公民實現公共意志的組織機構,它能夠成為公共利益的代表,整合社會各界的利益訴求,調節社會各方利益沖突,成為利益沖突的調停者和保障者,提供和諧的圍繞利益沖突的協商機制和制度框架。但在現實生活中,政府的實然作用則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增進社會的公共福利,也可能侵蝕損害公眾的利益,導致權力的異化。實際上,政府利益的存在及其自利性動機使政府不可能超脫利益紛爭而真正基于整體利益之上,相反它一定會占據公共利益訴求空間。政府有可能利用“公眾利益的謀求者和代表者”之身份,混淆政府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區別,用政府利益取代公共利益,或將政府利益默認為公共利益。如果不對政府利益給予足夠的重視,將之視為利益主體之一,反而會給其提供制度外逐利的空間,他們會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治資源為政府或某些個人謀求福利的最大化,使得腐敗成為一種難以清除的潛在的威脅。這樣,公共政策有可能淪為政府服務于行政組織自身或某些特殊利益集團之工具而損害公共利益的實現。如今,我國出現的各種貪腐現象就是很好的例證。
可見盧梭的公意理論還不是很成熟,其本身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它對我們今天的政治共同體建設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不能古板地套用盧梭的公意理論,而是結合現實情況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公意理論。現代的公意是建立在開放的、自由的、理性的辯論的基礎上,是各個階層利益權衡和博弈的結果。隨著改革的進行,中國社會已出現若干階層,各階層之間的利益訴求具有差異性。要建立好完善的表達機制,讓各階層的要求都能得到表達,使公意的獲取面更加廣泛。我們既要承認并尊重主體的差異性,保護個人自由,又要在為大家謀取公共利益的同時注重公眾輿論。從廣義上來看,公共意志實質上就是公眾輿論。哈貝馬斯曾說:“公眾輿論是社會秩序基礎上共同公開反思的結果;公眾輿論是對社會秩序的自然規律的概括,它沒有統治力量,但開明的統治者必定會遵循其中的真知灼見”。公共領域所形成的這種公眾輿論,不僅代表了一般的公共意志,而且也將對政治領域的公共選擇和選民投票起到某種規范的制約,公共交往的權力影響著行政的權力,并賦予后者以厚實的合法性基礎。
然而,雖然在平等、人權等觀念都已深入人心,全球化趨勢日益擴大的今天,忽略公意在人類的道德情感上已無法容忍,追求公共利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表達公意才是人們前進的方向。但是,現代人的自由更多的是獨立,是對個人隱私的保護,而不是積極的行使公民權利,參與公共政治事務。每個人對自己私生活投注了極大的精力,而對社會公共事務卻漠不關心,造成了社會公共紐帶的松散。當政治生活趨于沉寂,自由也就會受到威脅。因為公民不再表達他們的意愿,就很難形成真正的公意或被少數任何集團趁機篡奪公意的位置;公民也不再對自己的委托人進行監督,長此以往的結果必然是權力的行使將偏離最初的目的——為公眾服務和實現公共幸福。因此,不僅政府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表達機制和權力監督體系,我們每個人也要積極參與公共政治事務,積極行使公民權利,表達個人意見,形成公共意志,同時要積極監督政府權力,防止政府成為少數人謀取私利的“偽裝機構”。最終使政府成為我們真正的權利代表者,真正做到權為民用,利為民所謀。
注解:
① 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03.19
② 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03.20
③ 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03.35.
④ 盧梭.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03.134
李曉燕(1991-),女,漢,山西省榆社縣人,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B565
A
1672-5832(2016)06-02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