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瑩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對外漢語教材解字錯誤舉隅
曾惠瑩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對外漢字教材在解釋漢字時存在不少問題。歸結其錯誤的原因,有主觀方面的原因和客觀方面的原因。主觀原因是對外漢字教材的編者在用漢字舉例子時沒有查閱相關的漢字學資料進行確認,客觀原因是編者漢字學知識不扎實,不明“六書”、不明隸變和訛變等。
對外漢字教材;漢字學;六書;隸變;訛變
我國對外漢字教學在八十年代后得到重視,對外漢字的教材開始大量出現。但是由于作者在編纂上的獨立性,各自水平的差異性,導致教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其中內容材料缺乏考證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大多數對外漢字教材在識字教學板塊采用類推法識字,即通過漢字在偏旁(聲旁、形旁)或部件上的相似,將漢字集中起來識記。這種方法雖然可以快速識記大量漢字,但是也容易犯類推泛化的錯誤,將漢字錯誤歸類。作者在編寫教材時,由于對作為例證的漢字材料缺乏考證,容易造成錯誤。
本文對胡文華的《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周健的《漢字突破》和《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以及李香平的《漢字教學中的文字學》等四本有代表性的對外漢字教材進行分析,對其漢字進行逐個考證,對其錯誤的表現進行分類,對其產生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說明。
2.1 錯誤表現
2.1.1 誤判構形模式(造字方法)
例:“灬”是火的變體。“灬”部的字都與火有關。如“熱、杰、點、燕、煎”等字。(周健《漢字突破》漢字知識(26))
《說文·燕部》:“燕,玄鳥也。枝尾,象形。”所以,“燕”字的“灬”是指燕子的尾巴,并非是火演變而來的。這是把象形字看作會意字或形聲字了。
2.1.2 將非聲符或非形符誤判為聲符或形符
例:以“丁”為聲符的字有“頂、廳、釘、寧”等字。(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第175頁)
“寧”,本作“寍”,從宀從心從皿。后用“寧”假借為“寍”。“寧”再簡化為“寧”(截除法)。此是將非聲符誤判為聲符了。
2.1.3 將形符或形符的一部分誤判為聲符
例:部件“聿”在合體字中常常表音,如“律、津、建”等字。(胡文華《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第188頁)
《說文》“建,立朝律也。從聿,從廴。”此處是將形符誤判為聲符了。
2.1.4 將聲符或聲符的一部分誤判為形符
例:有部件“禾”的合體字字義一般跟糧食類農作物有關,如“稻、秀、和”等字。(胡文華《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第189頁)
《說文·口部》“和,相應也。從口,禾聲。”本義是聲音相應的意思。在這,表音的“禾”與糧食作物無關,這是將聲符“禾”誤判為形符了。
2.1.5 混淆了同形構件
例:反文旁“攵”表義類屬為“表示與手的動作相關的概念”。如“處、放、效、政”等字。(李香平《漢字教學中的文字學》第170頁)
《說文》“処,止也。得幾而止。從幾從夂。處,処或從虍聲。”本義是中止、停止,與手的動作無關。這是將同形構件混淆了。
2.2 錯誤原因
2.2.1 主觀原因
編者在編寫對外漢字教材時,準備材料不夠充分,遇到需要列舉漢字作為例子時,沒有查閱相關的漢字學資料進行確認,而是僅看漢字表面的結構,想當然地把它運用到教材中去。
2.2.2 客觀原因
編寫對外漢字教材的人,有的是對外漢語專業出身,有的是漢字學專業,身份各異,各自的特長不同。很多作者雖為大家,但因為對漢字學方面的知識掌握不夠深入,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三點原因。
(1) 不明隸變。隸變是漢字由篆書演變為隸書的過程,為求簡便,將某些生僻的或筆畫較多的偏旁,改成形狀相近,筆畫較少,又比較常見的偏旁。因為不明隸變,編者錯誤地將一些漢字歸入一類偏旁來識記。如因為“色”是刀字旁,而將其解釋成“切割、剪裁”的意思。但《說文·色部》:“色,顏氣也,從人從卪。”所以色字上部不是“刀”,而是“人”。
(2) 不明訛變。漢字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曾因為傳抄錯誤,或者是為了便于記錄,快速書寫等原因,而產生了很多的錯別字、異體字。后人繼續襲用這些字,以訛傳訛,就跟本字相差甚遠了。比如“舊”是由“舊”的異體字“ ”省上邊簡化而來的。如果編者不知道這個字的演變過程,不明訛變,就容易認為“舊”字與“日、太陽、時光”有關。
(3) 不明“六書”。漢代學者把漢字的構成和使用方法歸納成“六書”。但是編者由于對某些漢字的造字方法判斷不準確,而造成錯誤。如“燕”本是象形字,其“灬”象尾巴之形,但卻誤判為合體字,認為其以“灬”為偏旁,與火有關,這是錯誤的。
漢字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燦爛文化,是漢語區別于其他語言的最大特點,對外漢字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現如今,對外漢字教學受到更廣泛的重視,出現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們努力鉆研的學術成果。但是,一些對外漢字教材的疏失也同樣存在,由于編者漢字學知識的不足、對漢字本體研究不夠,對個別漢字的造詞理據認知不足等而產生歸納上的錯誤。
[1] 胡文華.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178-201.
[2] 周健.漢字突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6-150.
[3] 周健.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68-176.
[4] 李香平.漢字教學中的文字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6:1-134.
[5] 孫德金.對外漢字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3-470.
[6] 于娜.初級對外漢字教材評估[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11:1-41.
曾惠瑩(1993-),女,漢族,廣東惠州人,在讀碩士,云南民族大學,漢語國際教育。
H195
A
1672-5832(2016)06-02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