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楠
(北華大學 吉林 吉林 132013)
英語教師課程素養培養
趙亞楠
(北華大學 吉林 吉林 132013)
自從在第七屆兩岸三地課程會議(香港)上提出教師課程素養的概念之后,便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使用范圍日趨廣泛,但是對該概念缺乏專門系統的表述,教育研究者對其認識分歧較大,遠未達到統一的程度。在今天我國所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必須首先在理論方面有確切認識,才能立足實踐切實提高教師課程素養。本文作者將對英語課程素養的內涵、意義以及形成因素進行綜述。并提出英語教師提高課程素養的途徑。
概括來說,課程素養是根據教師職業需要,在一般素質的基礎上通過后天專業學習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課程活動的基礎性和通識性素養,是基本勝任課程活動的教師必備的一系列專業品質,具有個體性、專業性、動態性等特點。具體地說,教師課程素養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指教師對課程理念的總體認識;二是指把這些理論形態生成課程實踐的智慧能力;三是指從課程具體實踐中引發、感悟、提升課程意識形態和創生課程的能力。
英語教師課程素養是英語教師具備的一種綜合素養,是英語師范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核心所在。它是以英語專業的主干課程《英語課程與教學論》為核心,以《教育學》、《心理學》課程為前提,以相關的英語教育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為基礎,以英語專業課程為支撐所形成的英語課程意識、所積累和掌握的英語課程知識以及所培養英語課程能力。
在第七屆兩岸三地課程會議(香港)上,提出了教師的課程素養問題,雖論及不深,但引起與會學者的討論。朱鐵成和陳雪梅(2004)對浙江省普通中學教師進行了訪談和問卷調查,發現較多中學教師課程意識淡薄,課程知識缺乏,課程能力不高,教師課程素養有待提高。肖瑜發表文章探討了教師課程素養的幾個問題,她認為素養既包括天生的修養又包括平日里由訓練和和實踐獲得的技巧,她對教師課程素養的定義和結構作了進一步解釋,,她認為,教師課程素養還包括課程理想,課程知識和課程實踐.金建生與王嘉義毅(2006)對教師課程素養的內涵,構成,意義進行研究并與課程意識,課程能力,課程素質進行區別。胡曉娟與孔慶(2005)指出:新課程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均要求提高教師的課程素養,加強教師課程素養需要從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知識和課程能力著手。吳永軍對青年教師的課程素養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學科素養是課程素養的核心,課程的核心是兒童本身,成功的教學是將學科素養與兒童實際知識水平結合在一起,將潛在的素養轉化為現實的能力。他還指出豐富自身的學科素養是青年教師的首要任務。袁金平(2006)在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課程素養進行了研究,他指出目前中學英語教師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現狀及對課程素養的缺乏。“教師課程素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出現而誕生,研究者日益認識到其重要性,但是對該概念缺乏專門系統的表述,教育研究者對其認識分歧較大,遠未達到統一的程度。而對英語教師課程素養的研究寥寥無幾,英語日益受到關注的情況下,影響英語教師的課程素養值得進一步研究。
前蘇聯凱洛夫的教育學是絕大多數師范生的必修課。其內容僅涉及到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三個內容。它關心的是教師該“怎么教”,而不關心教師得“教什么”。絕大多數師范生在校期間更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非課程,對課程概念缺乏整體認識。我國師范院校課程設置和實施幾十年一貫,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論是其陳舊保守的課程設置還是其落后的課程內容,都無法追上時代的腳步。
在傳統的課程觀下,課程有專家評定或教材編寫者編寫教材與大部分任課教師無直接聯系,絕大多數教師視學科內容為課程內容,英語教師也不例外,課堂教學局限于英語學科知識中的語法教學和聽、說、讀、寫教學,忽視英語學習者的經驗教訓、興趣、探究和實踐,忽視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由于應試教育成為教育主流,大部分教師更注重提高學生成績而忽略自身課程素養的發展。 因此,要想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各級各類教育管理部門必須通過各種途徑來提高教師的課程素養。只有教師具備先進的教育觀念和課程素養,才能提高教師實施課程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提高教師的課程素養,首先有賴于教師在課程實踐中對自身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教師是課程的建構者,必須突出教師課程的主體角色。教師既要對自己負責又要對學生負責,必須具有提升課程素養的動力和決心。筆者提出提高英語教師的課程素養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 教師的課程素養是教師后天在從事課程實踐中所獲得的修養。教師要想全面提高課程素養就必須善于思索、勤于總結,將課程實踐的經驗提升為理性的認識層面。實現這一目標的直接途徑便是閱讀書本并向專家學習。
2 另一提高教師課程素養的方法便是專家進行專業引領。為此,課程專家有責任和義務走入中小學校,貼近普通教師,幫助他們規劃專業發展計劃,建立合作機制,在提升教師的課程素養中提供外部支撐和動力。
3 積極參加課程培訓也是有效方法。教師在職業生涯中自始至終都要有機會定期更新和補充他們的知識、技能和能力。課程培訓歷來是最直接、最便捷地獲取信息的途徑。在培訓中,培訓者將學術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紹給教師,教師便可以用最新的課程理論來豐富自身的課程知識體系,同時,教師們利用最前沿的理論知識者來支持其行動,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個人的探索陷入迷茫。
教師自身的努力對于教師課程素養的提高固然有著重要作用,但同時也需要外部環境提供必要的支持,如現行評價制度的改革、學校給予教師開發課程的權力大小、教師合作文化的形成等,都是影響教師課程素養提高的外部因素。
英語教師的課程素養影響著英語教師對課程改革的認識和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速度。具有較高課程素養的英語教師在課程改革往往表現出積極狀態,既表現出專業信心,也表現出較高的專業能力,其專業技能隨課程改革同步發展。他們不僅有明確的課程意識和課程理論知識,還有豐富的課程實踐智慧。相反,課程素養較差的教師往往難以了解新課程的核心,難以把握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他們面對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不是漠視、旁觀或擔憂、顧慮就是抵觸、歪曲甚至強烈反對課程改革。
總之,英語教師的課程素養關乎英語課程改革的成敗,關乎學校的特色定位,關乎個人的職業成長和專業的發展。
H319
A
1672-5832(2016)06-0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