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雯
中國古代禮制建筑倫理實踐略論
陳 雯
通過考察中國古代禮制建筑的工程實踐,得知歷史上許多優秀的工程彰顯了工程美德,蘊涵著工程決策倫理、工程制度倫理和工程責任倫理的理念,為研究當代工程倫理提供了啟示。
中國古代禮制建筑 倫理實踐 歷史考察
當代的工程活動由早期人類工程活動發展而來,知史可以鑒今,只有考察歷史上的工程活動,才能更深刻地領略和分析當代工程實踐及其問題。本文將分析我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禮制建筑的工程實踐,并對歷史上的工程活動進行倫理審視,進而為研究當代工程倫理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在我國,建筑是一項古老的工程活動。早在史前時代,我國的先民們就開始了原始的建造,建房可以視為最早的工程活動。當時的建筑工具主要是石刀、石斧等石器,以生土、樹木、石材等天然材料作為建筑材料,全部采用人力挖掘、搬運、燒制、搭建、修葺,分工簡單。當時工程效率低下,歷時很長。我國典型的早期房屋建筑是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為代表的南方濕潤地區的干闌式房屋和以陜西西安半坡為代表的北方地區的半地穴式房屋。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建筑鮮明地折射出倫理型的禮制文化[1],最為典型的禮制建筑莫過于作為封建王權象征的都城建筑、宮殿建筑、祭祀建筑和壇廟建筑了。
第一,都城建筑。古代都城代表一國的規模與精神,為一國精華之所聚,是王權統治的象征,也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城市早在夏代就已形成。《周禮·考工記》對周代都城的形制做了這樣的記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久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的規劃與選址,既要滿足居住和生活功能,又要考慮水文、地質、交通、城防等因素,大都經相土嘗水而落成,依山、繞水、傍勢。秦咸陽、漢長安、隋唐長安、南京、北京這些古都,都是古代城市建筑中的精品。
第二,宮殿建筑。中國古代是封建專制社會,皇權至高無上,皇帝處理朝政和日常起居的宮殿建筑是典型的工程樣式。在布局方面,宮殿建筑遵循前殿后宮(前朝后寢)、左祖右社、中軸對稱、三朝五門的建筑文化(制度),是對中國傳統禮制的恪守,體現著倫理意蘊。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興建的阿房宮,已具備了驚人的規模。漢長安城的宮殿幾乎占了長安城一半的空間。秦漢以后,宮殿建筑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現存的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筑,首推北京的故宮。北京故宮的營造,從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起,明成祖集中了全國的匠師,征調軍民役工三十萬人,以十九年時間始成規模,嗣后歷代皇帝繼續增修改建,才形成今天的面貌。太和殿位于三大殿之首,為王權、政權的核心之所在,坐落于高8米余的彌座臺基上,殿面為開闊的十一開間,岔脊上裝飾性的鎮瓦獸有10個,為獨一無二的最高等級。
第三,祭祀建筑、壇廟建筑。受禮制和宗法的影響,祭祀在官方和民間一直都深受重視,表達人們對天地的敬畏、對祖先的膜拜。各位皇帝都把祭祀視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祭祀建筑也在帝王都城建設中居于關鍵地位,要祭祖先、祭天地、祭社稷、祭日月。太廟是明清兩代帝王供奉祖先的場所,是由前、中、后三大殿構成的三段封閉式院落。歷代帝王廟是明、清兩朝祭祀三皇五帝、各民族歷代杰出帝王及有功德的文臣武將的場所,正中為景德崇圣殿,坐北朝南,面闊九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和故宮的太和殿同為最高等級規格,彰顯了九五之尊的帝王體制。北京天壇是北京“天地日月”四壇之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其中每個建筑的營造都依禮而建,祈年殿更是我國古代祭天文化的結晶。
上述典型的禮制建筑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工程共同體集體行動的倫理特征。就工程決策而言,這些禮制建筑是封建統治者意志的物化表達,希望他們的江山能夠千秋萬代,建筑能永存,并體現皇家的威嚴和氣度。最高統治者坐擁江山、掌握著一國最高權力,在表達王權的禮制建筑中注入了鮮明的等級觀念,不僅建筑體量巨大,而且采用最高的建筑形制來修建(比如“九”、宮殿屋檐獸的種類最多、金黃色為皇家宮殿的御用色),滲透著皇權至上的政治倫理觀、尊卑有序的等級道德觀。在制度倫理方面,對于房屋的高度、間數、建筑材料、色彩、裝飾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明確的規定,皇家建筑、官僚建筑、民居采用不同的標準,違反就要按律論處。責任倫理也深刻地體現在皇家建筑工程共同體集體行動中。能參與皇家建筑的設計、建設的人員都是技藝精湛的,有的還被封了官職,他們的地位比民間工匠要高。也正是由于建筑設計者和工匠是為皇家建造,在集體行動的過程中他們只要稍有疏忽,出現瑕疵或質量問題,就可能被論處,甚至生命都由不得自己掌控,從而更加重視責任,以倫理責任和法律責任確保工程的高質量。
盡管古代工程技術簡單質樸,但充滿智慧的設計、過硬精湛的技術和技藝、得當的組織和管理、嚴格的制度使中國古代工程共同體的價值目標趨同,工程共同體成員的物理距離、心理距離較小,管理者、施工者基本都同時在場,相對于當代工程,人與人的倫理關系未發生異化,工程共同體能夠團結一致、產生較強的合力,創造出一項項優秀的工程作品,有的至今還在發揮著作用。其經驗為研究當代工程倫理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
[1]秦紅嶺.建筑的倫理意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南京郵電大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工程共同體倫理問題研究”(2014SJD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