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宇婷
中班幼兒攀比行為的調查研究
包宇婷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提高,催生了幼兒攀比行為。為幫助幼兒健康成長,減少攀比現象,要探索攀比行為產生的原因,本文對當前中班幼兒攀比行為和心理特點進行調查,探究幼兒攀比的共同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幼兒 攀比 行為 調查 分析
在和幼兒日常接觸中,很多幼兒會說:“老師,今天媽媽給我穿了新裙子,是不是比某某小朋友的那條好看。”他們玩耍時也會說:“這是媽媽給買的新玩具,比你的好玩?!薄@些話表現了幼兒攀比行為及其心理特點。幼兒攀比的原因很多,類型也不同。需要教師正確對待并加以正確引導幼兒。
(一)攀比的社會因素
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這是攀比產生的重要基礎。在社會攀比現象泛濫,從而使孩子們的價值觀扭曲,在幼兒園中就與他人攀比。
4~5歲的幼兒自我意識比之前會進一步增強,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更多地表現在對自己外貌的認識。幼兒自我意識快速發展,他們從攀比中張揚自我,在攀比中認識自己外貌,并加以肯定。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幼兒對自己的外表還是很注意的。5.3%的幼兒很注意自己的外表,36.8%的幼兒比較注意自己的外表,42.1%對自己外表注意程度一般,14.7%比較不注意自己的外表,只有1.1%完全不注意自己的外表。
(二)攀比的家長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有著深遠而直接的影響。現在大多數家長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的溫飽,他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使幼兒耳濡目染,慢慢形成了攀比的心理。
(三)攀比的教師因素
在幼兒園的生活中,教師是孩子的引導者,她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幼兒。一些缺乏教育道德的幼兒教師會將班上的孩子進行比較,認為這個孩子比別的孩子聽話,常常拿他與別的孩子比較。還有一些教師只看到了物質層面,往往會偏愛一些穿的漂亮的孩子。幼兒想獲得老師的喜愛就會在穿衣打扮上與別的孩子攀比。
(四)攀比的幼兒因素
中班幼兒處在4—5歲的年齡階段,這個階段幼兒的注意力雖然呈現出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轉化的趨勢,但無意注意仍占主導地位。因此他們會模仿周圍大人的行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雖然規則意識在慢慢萌芽,但是是非觀念還是比較模糊的。他們不能判斷成人的某些行為是好還是壞,往往簡單地認為成人的行為是正確的。因此,當家長之間互相攀比時幼兒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正確的,“我”可以模仿。
(一)影響幼兒性格
攀比會對幼兒的性格形成產生巨大影響。有的孩子認為自己家里富有看不起其他普通的東西,樣樣東西都要買最好的、最貴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都是虛榮心很強,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嫉妒心強。他們與同伴之間的人際關系也很緊張。
(二)攀比影響幼兒行為習慣
攀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幼兒的行為習慣。愛攀比的孩子看到別孩子的東西比自己好時,會要求爸爸媽媽給自己買更好的,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們往往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如:把別的小朋友好的東西故意弄壞,或者是發生偷竊行為,不自覺地把別人好的東西看作是自己的。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后往往會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們看到好的就想去偷。
(三)攀比影響幼兒人格健全
很多家庭富裕的孩子往往會看不起普通家庭的孩子,他們認為自己比別人高貴,看不起別的孩子。他們和班里的小朋友比玩具、比零食、比爸媽,產生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不懂得尊重別人,過分自信,最后演變成自負,做事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其他人。這樣的孩子他們的人格是不健全的。
(一)嚴格把握“適度”原則
家長要嚴格把握適度原則,不能對幼兒的任何要求都點頭。當幼兒的要求無理時,要堅決的說“不”。對孩子的溺愛往往會加重孩子的攀比。如果孩子為了攀比而向家長提出要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將攀比變成動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達到實現攀比的條件。更要適時給予鼓勵,鼓勵幼兒和自己比,把物質上的比較轉化為精神上的比較,將自己的昨天與今天比,過去和現在比,在這樣的攀比中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忽略物質上的比較。
(二)正確表揚
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上多鼓勵表揚幼兒。在細節上具體表揚幼兒,而不是注重外在的、籠統的方面。如:簡單夸獎某個幼兒“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我請你當小老師”這樣的做法會引導幼兒關注一些外在的、物質方面,從而形成不良的攀比之風。
(三)家園聯合教育
家園聯合教育可以達到教育的一致性,來加強幼兒良好品質的形成,消除不健康心理。在教育觀上,家長與幼兒園應始終保持一致,不能過分溺愛孩子,應該引導他們建立一個正確健康的價值觀,不能盲目與別的孩子比玩具、比旅游、比衣服……家長和教師也應從自身做起,不能處處與他人比較,心存攀比,要為幼兒做出表率。
[1]李小揚.孩子攀比對策[J].中國健康,2005(5).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高新區虹祺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