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 千
地市報媒體融合如何產生多重效應
□ 文/徐 千
媒體融合是傳媒業發展的方向,本文認為應從重組組織架構、互相呼應發布、提升人員素質、改革考核機制四方面入手,推動媒體的深度融合,使媒體在融合中產生1+N的多重復合效應。
媒體融合 數量疊加 復合效應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只有在充分發揮各自特色的基礎上,相互之間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才能實現價值的延伸,產生1+N的多重復合效果。
很多地方性傳統媒體雖然辦了不少新媒體,但大多數依然沿用了原有的條塊式管理模式,報紙、網站、微信、App等各自運行,領導分工也往往各管一塊,為追求獨家報道,新聞線索相互封鎖,有的還從傳統媒體中抽調人員作為新媒體的采編人員,這樣不但使基層傳統媒體原本就不足的采編力量更捉襟見肘,而新媒體光靠幾位記者也很難凸現優勢,最終還得從傳統媒體中選取稿件。
要解決媒體融合中的這個通病,媒體內部的組織架構必須進行重新組合,徹底打破原有以媒體為單位的條塊式管理模式,按照媒體內容的生產流程,采訪、編輯(發布)程序等進行編組,如像《蕭山日報》《余姚日報》等基層縣市報已在推行的采集中心、發布中心這樣的大部制體制,能較好地順應媒體融合的要求,切實提高采編效率。
采集中心集中傳統媒體旗下所有媒體的記者,統一管理、統一調配,專門負責為各媒體提供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形式的稿件。這樣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采訪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加強,各種新聞線索能在第一時間進行共享,從而使媒體的采訪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并能極大地豐富各媒體的稿源,既保證完成黨委、政府重點工作的宣傳、報道,又有利于進行重點稿件的策劃、采寫,對民生新聞、突發事件能夠快速出擊,確保時效,為媒體提高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編輯(發布)中心的各媒體編輯發布人員,根據媒體特點對采集中心記者所提供的稿件各取所需,并進行相應的編輯、組合,然后在各自媒體上及時進行發布。余姚日報社專門開通了一個稿件平臺,采集中心記者采寫的各類稿件經中心主任初審后,直接傳輸到稿件平臺上供各媒體編輯、發布人員選用,操作起來比較簡單、方便。
實行采編分離的大部制后,記者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同一條新聞,記者可以根據各媒體特色,提供不同類型的稿件。比如面對突發事件,先為網站、微博、APP等新媒體進行進展式的文字、圖片、視頻直播,然后為紙媒撰寫詳盡的分析報道,這樣,有限的記者資源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基層媒體相對來說采編人員數量有限,一般記者人數在幾十人左右,集中在一起管理更加方便,因此更加適合這種類似于中央廚房式的采編結構,進行媒體的融合發展。
媒體融合,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也就是通過相互融合,實現不同媒體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然而,在現實中,有的媒體單位盡管形式上采用了采編的融合,但在發布時依然各行其是,特別是新媒體編輯在稿庫中拿到稿件后往往搶先復制粘貼,于是沒等本單位的其他媒體跟上,所發稿件已被社會媒體轉發得鋪天蓋地。無形之中使社會媒體更方便、更快捷地無償使用新聞單位的采訪資源,而本單位的其他媒體反而在時效上處于尷尬境地,特別是紙媒日益被邊緣化。
媒體融合應該是新聞單位的不同媒體協同作戰,相互響應,發揮出集團式、組合式的傳播效應。
一是規范發稿時序。對突發性、動態性新聞,必須搶抓時效,新媒體第一時間發稿后,紙媒第二天一定要及時跟進作全方位的深度報道,有時即使因為版面限制,哪怕壓縮篇幅,第二天也盡可能要見報;對采集中心自己策劃的重點報道、系列報道,則應精心組織發稿,比如選擇合適時機,先在新媒體上進行預告、推介,或擇要刊發,第二天紙媒詳盡報道,然后新媒體再進行轉發,通過多媒體輪番滾動傳播,形成一段時間的宣傳強勢。
二是加強媒體互動。媒體融合還應體現在不同平臺間的呼應和互動上。比如同題材新聞,新媒體稿件一般文字比較簡潔,更注重的是圖片、視頻等全媒體元素的運用,因此新媒體在發稿時可加載報紙電子版或網站報紙原文頁面的鏈接,既推介了紙媒,又能滿足一部分受眾希望了解更加全面信息的需求。紙媒在刊發稿件時可選登一些新媒體受眾對同一新聞的評論,增加不同受眾的聲音,并刊登新媒體中相關圖片、視頻的二維碼,使紙媒讀者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更加豐富的報道樣式,同時也能使新媒體通過紙媒增加點擊量。這樣,每一次呼應和互動,都使每一家媒體的影響力在兄弟媒體中得到延伸,達到1+N的傳播效應。
余姚日報社近期推出的“社長總編走訪千人計劃專家”專欄,就是媒體融合報道的一個有效探索。每次采訪,都是全媒體聯動,記者采寫、制作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同形式的稿件,旗下的紙媒和新媒體開設專版、專題,定期聯合推出,各媒體在版面、頁面上除了發布具有自身媒體特色的稿件,還加載兄弟媒體有關該題材稿件的鏈接,互相提升影響力,產生了復合效應,聲勢浩大,市領導批示贊賞,讀者轉載點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媒體融合要真正取得實效,關鍵是媒體從業人員的素質要全面提升,從領導到普通采編人員都要具備與融合發展相適應的理念和技能。
第一,領導要有融合意識。媒體融合發展成效如何,關鍵還是取決于領導的意識和決心,從領導層開始要形成共識:媒體融合不是誰沾誰的光,而是取長補短,抱團發展。根據融合發展的要求,打破長期沿用的管理模式,重組媒體內部組織體系和采編操作流程。要完善領導分工,由專人分管采訪和發布,新聞策劃、采訪安排時要兼顧紙媒和新媒體的特色,特別是在發布環節,需要分管領導的統籌協調,才能有序發布、互動呼應,從而充分發揮媒體融合的整體效益。
第二,記者要有全媒體技能。媒體融合形勢下已沒有傳統意義上單純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的簡單分工,人人都是全媒體記者,既要為傳統紙媒寫稿,也要為新媒體供稿。因此每一個記者既要有扎實的文字功底,能寫紙媒需要的調查類、分析類稿件,還應掌握拍照、攝像、口播等技能,在新聞現場能為新媒體進行短平快的動態播報。在采訪方式上,既要具有從政府部門、會議、文件材料中獲取信息的本領,能撰寫時政新聞;又要善于與受眾打交道、了解百姓的喜怒哀樂,為新媒體提供受粉絲關注的民生新聞。
第三、編輯要有再加工能力。不同媒體的受眾定位不同,對稿件的要求也有區別。因此面對全媒體記者提供的“新聞通稿”,不同媒體的編輯發布人員要重新進行再加工,編輯出符合所在媒體受眾口味的新聞稿件。這種再加工,既是指從標題制作到內容取舍、結構組合等方面的文字編輯,也包括對圖片、音頻、視頻進行剪輯、制作和格式轉換,有時還需搜索相關背景資料。因此,媒體融合時代的編輯,要有新聞敏感、采編功底,還得會熟練操作相關編輯軟件,是一個跨界的多面手。未來,只有掌握全媒體技能、具備多方面素養的采編人員,才能在媒體融合時代笑到最后。
按照傳播學理論,媒體刊發稿件后,只有受眾接受并產生反應,一個傳播過程才算完成。也就是說,評價一篇稿件質量如何,閱讀稿件的人數多少是個關鍵數據。但傳統紙媒很難準確統計這個數據,報紙的發行量統計以年為單位,而且發行量往往只是對發行人員的考核指標,很少與采編人員績效掛鉤。對采編人員的考核,大多根據寫稿量、編稿量的多少記酬,至于所寫稿件是否受讀者歡迎,往往被忽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記者的寫作與讀者的需求產生一定的距離。而新媒體中每一篇稿件的點擊量、轉發量、點贊量以及媒體的用戶數、粉絲數都有精確的數據顯示,什么樣的稿件受歡迎也就一目了然。
因此,新形勢下應改革對采編人員的考核方式,特別是對新媒體用稿、編稿不能單純以發稿數量記酬,應重點考核稿件的實際受歡迎程度,因為沒人點擊的稿件發得再多也起不到傳播效果,甚至會拉遠受眾與媒體的距離,產生反效應。
同時,由于新媒體的用戶數、粉絲數是實時、動態變化的,而這個變化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體在受眾中的口碑,不妨把這個數據適當與采編人員考核掛鉤,以激勵他們用心采寫、編輯受眾所喜聞樂見的稿件。 (作者是余姚日報社副總編輯)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