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霞
(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 云南 昆明 655600)
“師生互毆”背后的德育思考
孫 霞
(云南師范大學哲學與政法學院 云南 昆明 655600)
不久前,網絡上熱傳了一段“師生互毆”視頻,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也將師生關系問題推上了輿論熱潮。而實際上,類似這樣的事件已發生過很多。那么,導致師生關系緊張的原因究竟有哪些?我們又應如何緩解這一問題?對此,本文以熱傳視頻為例從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展開德育思考。
師生關系; 學生權益;教師職業道德
中國自古便有尊師重道的美德。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教師的社會地位下降,師生關系也漸趨緊張。其中,“師生互毆”是當前師生關系緊張的具體體現,它反映出中國教育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那么,“師生互毆”行為背后到底反映了一些什么呢?本文將以不久前發生在河南信陽的一起“師生互毆”事件為例展開分析。
不久前,媒體報道了一起“師生互毆”事件,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整個事件的經過如下:2015年4月22日一名網友在微博上上傳了一段時長52秒的課堂教學視頻。視頻中顯示:—男教師正在講課,突然間,一女生發出一聲尖叫,并被男教師用書本猛打頭部。女生被打后立即做出反應,當場還擊,倆人拿書互扇,過程中男老師先后兩次將女學生放倒。廝打過程持續30秒。
事發后,媒體記者立即展開走訪調查,詳細還原了整個事件的起因、經過。事發學校為信陽潢川縣彭家店中學,兩名當事人分別是初二女生和學校歷史老師。針對整個事件,老師的解釋是因為學生上課遲到,并在課堂上交頭接耳,擾亂了課堂紀律,一時氣憤才會行為過激。而女學生對整件事的看法是:認為錯不在自己,自己并沒有違反課堂紀律,老師對她的訓斥、打罵屬于有意針對,因為不久前老師曾沒收過她的計算器。后期經過調查,整件事的處理結果是:王老師停職停課,并對姍姍賠禮道歉,帶其到醫院進行全面檢查。
“教師責罰、打罵學生”在中國并不少見,甚至人們曾一度認為學生就是應該打,正所謂“嚴師出高徒”。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權益日益受到關注。如今,教師不敢也不能隨便責罰學生,但師生關系卻沒有走向和諧,“師生互毆”又甚囂塵上。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師生關系如此緊張呢?
任何事件的出現都離不開諸多因素的作用?!皫熒北砻嫔峡词墙處煂W生施暴與學生對教師不敬的行為。實際上卻牽扯了人性、德育、監管等多方面的問題?;袨榈陌l生師生雙方均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1 教師方面:職業道德欠缺
教師是一項道德要求極高的職業。據《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每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員都必須具備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生不僅是道德信念,更是教師應該落實的道德標準。然而當前,很多教師認為熱愛教育事業的要求遙遠且空洞,很難達到;而非科班出身的從教人員本身志不在此,教學技能和素養普遍欠缺。再加上教育活動是一項對人的思想進行改造、教育的活動,過程復雜艱難,因而很多教師在從事一定時間的教學工作后,逐漸喪失了原有的教學熱情,對自身道德品質的要求也有所降低。最后,相比較而言,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嚴格分工也使得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水平分布不平衡。
2.2 學生方面:自我認識與管理不強
任何社會活動的完成都有賴于活動雙方或多方的配合與努力。中學生雖是未成年人,但已初步具備了明辨是非、約束自我的能力。經過多年的教育,學生對學校的管理程序、規章制度等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對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不當行為,學生應懂得在合法程序下維護自身權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認識逐漸開放,過度地追求個性和自由。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部分學生的成長受到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性格上呈現出偏執、極端、過度自我、耐挫性差、嫉妒心強等特點;物質生活的優越又使得他們很難有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長此以往,與人相處的能力、責任心等顯現出明顯的不足,遇到矛盾、沖突時很容易采取簡單粗暴的解決方式,抵觸心理過強,自我認識和管理不到位。
捷克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教育為了學生,教育為了一切學生”?!皫熒毙袨閷崒偾址笇W生權益、違背教育理念。然而行為的產生卻也僅非老師一方的過錯,那么,師生雙方應該如何做來盡量規避此類事件的發生呢?
3.1 教師方面
3.1.1 規范教學管理,落實學生權益保護工作
教學活動既是教的過程,也是管的過程。如此,教學任務的完成便涵蓋了教學管理。當前,評價教學管理的有效性更多地側重于結果性評價,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判教學管理優劣的標準。實際上這是片面的,也容易導致類似于“師生互毆”事件的發生。規范化的教學管理離不開以成績檢測為方式的結果性評定,但也不可忽視了對學生權益保護的客觀要求。因而,教師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應轉變觀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調整教學管理方法,避免簡單粗暴,積極探索柔性化的教管措施;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開展教育,積極排除外在他力對學生的侵害;針對學生不當行為,給予解釋、說明的機會,落實對學生權益的保護工作,做到保護工作程序上的合法;管理與指導并重,重說理教育;引導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行為背后的利弊;說明管教行為背后的意圖,尊重學生權益,重視學生的愿望訴求。
3.1.2 重視職業道德的培養,做到知行合一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導師,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尤其是教師的品德。因而,教師應重視職業道德的培養,做到知行合一。作為專業人員,教師應熟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從情感態度價值觀上認同教師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自主培養完善道德品質,嚴于律己;以優秀教師為榜樣,向其學習、靠攏;轉變認識,增強道德培養的時代性,尊重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拓寬德育培養的內容,豐富德育教學方法,靈活處理學生的身心發展問題等等。
3.1.3 善于調節情緒,理性教學
教育是師生交互的活動,教師的情緒變化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而,為了保證教學效果,規避師生矛盾,教師應學會并善于調控情緒,理性教學。一般來說,教師的情緒來自家庭、職業及學生三個方面。對此,教師應有清晰的認識——學生沒有義務承受教師來自于家庭及職業的情緒,教師應該做到積極調解、改善不良情緒,在踏入教室的一刻,教師必將是一位理性、合格的教師。而相對地,一些積極的情緒是鼓勵教師帶入課堂的。而對于源自于學生的情緒,教師應學會理性處理,注意情緒發作的場合、方式方法;多用心理暗示和情緒轉化,多包容學生的反叛和不當行為,多注意在私下場合處理學生問題,把控說教的語氣與方法,尊重學生。
3.1.4 注重教學反思
作為教師,要成為優秀的教育者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養成教學反思的習慣。教學反思包括前反思和后反思兩部分。前反思能幫助教師規避教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教學事故,它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前便全面、充分地了解被教育者,掌握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后反思是教師針對自身已完結的教學活動所進行的反思和總結,主要在于發現問題,其中可能涉及到對教學方法、教材分析、學生管理、作業安排等教學環節的反思。當然,不管前反思還是后反思最重要的還是能夠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成績測評有針對性地作出教學調整,以求得教學活動既有利于教師個人的提高與發展,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3.1.5 創設親密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諸多關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必建立在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之上。親密師生關系的創設首先要求師生轉變對師生關系的固有認知。教師不將學生視為知識填充的對象,學生不以“你能拿我怎么樣”的心態對抗教師的教育。其次,親密關系的建立需要情感維護,作為教師要懂得用美好的情感去喚醒和影響學生,幫助他們形成作為一個健康的人所必須擁有的美好情感。最后,教師需善于培養和發掘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此影響、感染學生,比如對生活的熱情、對教學的強烈責任感等等。由此,當雙方的關系是一種對等的“你和我”的關系,而不是“我對你”的關系時,師生關系也就走向了親密和諧。
3.2 學生方面
3.2.1 嚴于律己,遵紀守法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之一,平等地享有追求個性,實現自我的權利,但學生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也必須掌握分寸,遵守相應的道德要求和法律法規。美國教育家赫欽斯說過,學校教育的作用是“奠定做一個自由和負責的人的基礎”,教育的本意是要立人。但是,“扶得起”方能“立得住”。教育中的自由和責任相輔相成,互為前提。學生在追求個性發展的同時應該懂得規范自身言行,尤其是中學生。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引導者,“一日為師終生為師”,尊師重道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道德要求;遵守課堂紀律,認真聽課,完成作業;遵守學校管理規定,不遲到早退等是學生應有的自律。教學事故的規避需要老師努力,但也需要學生注意。
3.2.2 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完善自我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未成年人成長的物質環境也日益優越。于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心理問題。其中,最明顯的表現是行為極端,缺乏集體意識,主觀能動性差,發展完善自我的想法不強,因而很容易受外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作出諸如“師生互毆”的行為。在現代社會里,未成年人獲得信息的途徑增多,享受的資源更為豐富,大腦發育程度更好,作為未成年人就更應懂得充分利用身邊的豐富資源提高自身認知,主動尋求個人完善;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多思考多鍛煉;學會一定的與人相處之道,不求熟練但求無錯。
3.2.2 加強并主動與教師溝通
溝通是問題得以解決的前提,溝通的完成需要參與者共同的配合,但當它應用到處理教學問題中時,人們卻往往忽視了學生在這一行為中的參與度及其影響,進而使得平等的溝通活動顯得被動和稀少?,F代教學過程中的溝通更多地體現為教師對學生的課后教育,教師主導話語權,但我們必須看到這種單向的溝通方式存在的弊端。它不利于學生真實意愿的表達,不利于有效地解決問題,更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因而不僅老師,學生也要從自身出發打破對教師的固有認知,多在課余時間與老師溝通,做到有問題多找老師,多與老師談心。學生需要認識到在班級授課制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事物繁忙、時間有限,不可能一一照顧到每位學生,學生只有自己主動找老師才能更為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以免形成師生關系的屏障,延生后期的教學積怨或不滿。
結論
師生關系的建立是教育活動有效開展所不可避免的問題,只有師生關系親密和諧,教育活動才能順暢高效。而近幾年師生關系日趨緊張,“師生互毆”等社會現象時有發生。要改善現狀就需要教生共同努力。溝通是緩解雙方緊張關系的重中之重,但需要轉變思路,積極調動學生在溝通中的主體性和參與度;進而,作為老師應該不斷完善職業道德和教學技能等;作為學生則需要加強自我認識和管理,懂則守規,尊師善學。如此,師生關系緊張的社會問題將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1] 史亞雄:《為何到了師生互毆的地步?》,中國教育新聞網-蒲公英評論網www.jyb.cn
[2] 周啟文:《師生互毆,誰之過?》,荊楚網,www.cnhubei.com
[3] 凌宗偉,胡樂樂:《師生互毆孰是孰非,現在的師生關系怎么了?》,中國教育報
[4] 羅明東、褚遠輝等主編:《教育學》,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孫霞(1992-),女,漢,云南曲靖,研究生,云南師范大學,學科教學(思政)。
g615
A
1672-5832(2016)09-02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