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吉
(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四面山鎮江四中,四川 宜賓 644000)
?
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分析及策略探討
曾燕吉
(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四面山鎮江四中,四川 宜賓644000)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由此催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中相當一部分由祖輩隔代撫養。相比臨代撫養的兒童,隔代撫養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心理、情緒情感心理、道德心理以及個性心理等方面存在明顯的缺陷。這是一個不容忽視和回避的社會問題,應當引起家庭、學校、社會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興利除弊,多管齊下,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策略
一、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調查研究
目前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研究相對來說比較細致深入,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較多,主要歸納為農村留守兒童不健康心理現象(如性格孤僻、自私、不合群等)及原因分析。研究者一致認為,缺少父母的關愛、代養人的文化素質低、教養方式不當、監管不力等是造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農村留守兒童教養人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不一致,常使得幼兒無所適從;生活氛圍不和諧,則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不健康的特殊原因。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由家庭全體成員及成員間互動關系組成的動態系統,兒童是家庭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家庭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主要通過親子關系的互動完成。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盡管兒童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在不斷減少,同伴關系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在不斷加強,但是對絕大多數兒童來說,他們仍然會以一種強烈而積極的方式依戀他們的家庭,與父母在各個方面保持著良好的溝通,仍舊是青少年獲得忠告和情感支持的重要來源。
(二)校園因素。學校負有培養人的特殊使命,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在整個受教育者中畢竟還是少數,但他們同時又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需要學校和老師給予他們更有針對性的教育和更多的關愛。學校對這些留守兒童的管理缺少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一,學校的教育缺乏針對性,對于留守兒童,不論是學校還是老師,都沒有引起重視,對于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心理都沒有給予特殊的照顧與指導,也沒有加強與留守兒童家長的溝通,使得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心理漸漸變得不健康。第二,目前,許多的農村小學都沒有寄宿條件,學校只能管理上學這一段,放學后,留守兒童的學習沒人督促和輔導,生活缺少約束和指導。而且即便是有,其條件也是很差的,沒有把寄宿制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第三,由于師資力量的原因,學校沒有配備專門的生活管理老師,這樣一來,留守兒童即使住校也無人管理,使他們有機會在社會上染上一些不良習氣。
(三)社會因素。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影響日益深入,中國社會的整體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這些變化帶來的后果是,中國社會正在從過去那種經濟、文化發展速度緩慢、封閉、保守的傳統社會向今天開放、多元、創新的新型社會轉變。隨著這種轉變,傳統社會的穩定結構被顛覆,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寬容和民主的時期。社會的容量充分鼓勵著價值觀的放縱和張揚,價值體系呈現出多極和交錯的特點。價值體系混亂必然帶來人們對未來的迷茫和心態的暴躁,既然沒有了明確的信念和可堅持的理想,必然會引起思考和理性的弱化,不需要學習、思考,不需要冷靜和分析,只需要一種簡單、直接、刺激和縱欲的生活方式,無人監管的留守兒童是最容易滑向這一邊緣的群體。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有部分欺負留守兒童的不良少年本身就是留守兒童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
(一)村留守兒童、臨代撫養、隔代撫養等概念的界定。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在戶籍所在地,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監護人長期監護撫養或獨立生活的兒童。據留守兒童的戶籍情況,可以分為農村留守兒童和城鎮留守兒童。根據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情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父母中的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監護撫養的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由其他親屬監護撫養的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撫養的兒童。父母雙方均外出,孩子單獨留守、獨自生活,沒有監護人。在家庭撫養結構中,有兩種形式最為尋常,即臨代撫養和隔代撫養。臨代撫養也稱親代撫養,即兒童由親生父母養育,這是一種最普遍也最自然的撫養結構。
(二)隔代撫養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父母長期的缺位和隔代撫養的局限性使農村兒童在認知、情感、道德、個性等發展的關鍵期得不到正常的呵護和教育,從而造成心理發展上的諸多缺陷。隔代撫養對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心理發展的局限性,隔代撫養對兒童學習心理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兒童智力的發展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上。在農村,很多留守兒童因祖輩管教不力,在學習上放松自己,大部分時間耗費于看電視、與伙伴嬉戲,甚至沉迷于錄像、網絡、電子游戲,,學業幾近荒廢。隔代撫養下的留守兒童在學習慣培養上的疏漏,嚴重影響了自身的學業成績。此外,隔代撫養對農村留守兒童情緒情感心理發展的局限性,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撫慰是兒童情緒情感健康健全發展的基礎,具有不可替代性。隔代撫養下的兒童,雖然長期以來得到祖輩的疼愛和呵護,但由于自幼缺少父母的關愛,愛和歸屬的需要往往處于匾乏狀態,容易引起心理上的壓力,產生孤獨、寂寞、敏感、焦慮等不良情緒。
四、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建議
(一)政府方面。各級政府應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強化農村父母在子女監護和教育方面的職責。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改善農村兒童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在學校設置方面合理布局,盡可能縮小農村小學或教學點的覆蓋范圍。在教育管理上應該利用各種資源為農村兒童提供和改善生活條件。
(二)校園層面。學校工作要采取綜合措施來幫助留守兒童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如加強寄宿管理,包括保育員的選用、培訓,管理方式的改進,相關制度的落實等。允許學校在嚴格管理的前提下合理收取一定的費用,改善學生寄宿條件,或者開辦留守兒童宿舍,吸引打工者將他們的孩子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護。
(三)社會層面。組織“青年志愿者”等社會資源和大型活動,積極參與農村外出打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在城市教育管理體制中充分考慮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采取積極措施鼓勵務工人員攜帶子女進城上學,也將有助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參考文獻:
[1]高亞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0(03):12-19.
[2]孟建青;于仁昌;孫麗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及解決策略[J].才智,2011(24):23-30.
[3]于杰;陽德華.農村留守兒童青春期性心理發展及教育策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02):67-77.
中圖分類號:B8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39-01
作者簡介:曾燕吉(1987-),女,漢族,四川省資陽人,高中英語教師,單位: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四面山鎮江四中,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