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了“文明病”的出現,對于缺乏自主判斷能力的兒童青少年,在享樂于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承受著身體活動不足、久坐行為增加、肥胖率上升、身體素質下降等一系列的健康代價。
而青少年時期養成良好的體育活動習慣可能會延續到成年時期,并有效預防成年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基于健康作為人類生存的一種基本訴求,有必要通過培養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重塑高質量的生命過程。
1920年,美國耶魯大學學者溫斯洛(Winslow)首次提出了“健康促進”的概念,旨在幫助人們實現身體、情感、社會適應、精神和智力平衡的理想狀態。如今,健康促進也從早期輔助疾病治療向構建健康生活方式轉變,以及由指導健康公共政策向推動行動計劃的實踐研究轉變。當前,體育健康促進應該是一種通過改善包括身體活動、飲食習慣和心理狀態等在內的生活方式,尋求自身與內外部環境相統一,以實現提升生命質量的整體策略。在此過程中,“體育”應該首當其沖,在學校體育的語境之下承擔其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應有責任。值得注意的是,學校體育在培養青少年學生的人格品性、人際交往能力、規則意識等方面及青少年學生的社會化發展過程中,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體育健康促進中需要強調體育的教育功能,并始終指向兒童青少年積極、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這也是體育健康促進的核心所在。
學校體育健康促進需要明確學生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身體活動不足的健康風險和久坐行為的潛在危害,無疑是體育健康促進中需要著重關注的重點。身體活動是指“由骨骼肌肉產生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任何身體動作”。當前,身體活動不足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流行性“疾病”,并成為了全球第四大死亡風險因素。身體活動與兒童青少年的心血管風險因素、肥胖等健康風險因素之間具有緊密的相關性。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育對于兒童青少年健康的關注一直停留在“體質健康”上面,但是其反映的身體素質與身體活動帶來的整體健康效益,兩者不具有互相的替代關系。
“健身鍛煉(Exercise)”和“運動比賽(Sport)”是常見的促進青少體能發展的活動形式,也是“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體育健康促進強調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而廣義的身體活動還包括非結構化、非組織化的活動形式,比如上下學的交通出行、課間的游戲玩耍、校外的家務勞動、公園的休閑娛樂等,這些身體活動形式可能存在于兒童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2008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英國等國家和機構紛紛出臺了兒童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建議標準,最為普遍的要求是“每天進行至少60分鐘中等到大強度的身體活動”。根據《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的數據顯示,我國6~19歲兒童青少年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且用于校外的體育活動時間較少。因此,學生課內、外的身體活動水平,應該是體育教育工作者日后關注的重點之一。對于久坐行為(Sedentary Behavior)的概念及其潛在的健康危害可能還不為人熟知,但是這些現象卻已發生在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之中。當前,電子產品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前所未有得緊密,甚至成為了生活的“必需品”,學生們傳統追逐游戲、戶外活動被更有“吸引力”的電子產品所取代,再加上青少年學生在校內外的課業學習,所以長時間的久坐行為成了人們一種“常見”的生活狀態。久坐行為預示著學生們長期處于較低能量消耗的活動狀態,相比于體能和身體活動,久坐行為的健康危害近些年才被發現和關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身體活動與長期久坐行為之間可能不是此消彼長的簡單關系。有研究發現,久坐行為是一種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獨立風險因素,就是每天達到了60分鐘以上中等到大強度身體活動的學生,仍然也可能具有長期的久坐行為,而課內外體育活動的健康效益可能淹沒在久坐行為的危害之中。這同樣需要體育健康促進的干預和引導,減少久坐行為,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學校體育健康促進給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更強調了體育被弱化的教育功能的實現。體育健康促進的核心是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這里的健康不是簡單通過運動訓練來增強學生的體能水平,學校體育的教育功能才應該是重點,促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地參與體育活動,這包括體育活動相關意識的引導、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學校體育的落腳點在體育課堂,但是其教育目標應該是指向學生在校內外的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為。學校體育是青少年認識體育活動、感受運動體驗、增強身體素質和提升活動水平的主要陣地,但是單純基于學校層面實施健康促進工作的效果可能有限,因為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需要多個方面共同協作促進孩子的健康。因此,面向學生的體育健康促進研究與實踐,應該以整體性的視角來看待學校體育與學生健康之間的關系。社會生態學模型給學校的體育健康促進工作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它將學生個體、學校、家庭、社區、社會團體等各個層面看作是一個整體的社會生態系統,對兒童青少年的健康行為有相互交叉的影響作用。正如前面所說的,校外活動行為也是體育健康促進的重點環節,因為校外期間以非組織化、非結構化的活動形式為主。面對這種不可控的活動時間和活動內容,體育教師仍然有“義務”為學生的健康行為負責。因為在體育健康促進的視角下,體育教師不僅僅是要完成高質量的體育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引導和教授學生身體活動或運動項目相關的活動意識、體育知識和運動能力,這也是相對于其他學科,學校體育的教育功能的體現。“家庭”是我國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家長對于孩子的活動行為與態度影響的深刻程度可想而知。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健康促進中的另一個角色仍然是擴展體育的教育功能的外延,即影響學生課內外體育運動的行為習慣,可以從“教育”家長開始,這本身也是體育教師的職責之一。因為家長們不會天然地具備體育運動相關的意識、知識和能力,這些都需要外在的引導和影響在其中發揮作用。如何通過學生與家長建立“聯系”,是體育教師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這都需要體育教師、學生家長乃至學校管理者明確自身在體育健康促進中的重要作用。
學校體育健康促進可以借鑒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但是重點應該都是從各個方面共同關注和改善學生的健康。體育健康促進在中小學生中的應用,仍然是依托學校作為主要陣地,將體育鍛煉的自主意識、專業知識和活動能力傳遞給學生、家長乃至其他教師,從而構建起體育活動整體性的支持環境。“活力校園(Active School)”的建設可能是體育健康促進研究的一個有益嘗試,它主要是讓學生、體育教師、任課教師、學校管理者和家長共同參與其中,整合各方面的資源讓所有學生能夠從中受益,從而形成一項圍繞體育活動和體育課程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宗旨是讓學生、教師和家長都成為身體活動的倡導者,讓運動融入到兒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之中。
基于活力校園的整體框架設計,學校可以嘗試開展的工作包括:
第一,開發校本體育課程。根據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圍繞7項核心要素(重視反饋與激勵、適合學生年齡、針對教學內容特點、保證運動負荷、關注運動興趣、注意德育滲透、強調師生互動),進行本校的有效體育課堂教學方法體系及其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從課堂教學質量層面落實體育健康促進。
第二,建立家校聯動的體育鍛煉環境。以課外體育活動和周末親子活動的形式建立學校、家庭、社區的多元聯動機制,在體育活動的互動之中將運動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傳遞給學生和家長。基于國內的身體活動研究實踐,認為課外活動和親子活動的設計需要綜合考慮活動內容應該具備的7個特點:符合相應的年齡階段、合理的時間和強度、有趣味性、強調對學生和家長的激勵和鼓勵、設計對學生和家長的活動反饋、有教師、教練的指導和配合。
第三,引入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課內外活動。運用可穿戴式智能產品,以運動目標的引導功能和社交互動功能,量化學生自己的活動行為,增強其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和設備的使用黏性。在此過程中,教會學生進行健康的自我管理,同時累計學生連續性的活動數據,進而了解學生的活動行為規律。
第四,活躍教職員工健康促進校園氛圍。建立和營造學校整體的運動環境,包括其他學科的任職教師和員工,形成活力校園整體性的身體活動文化氛圍,也幫助教職員工獲得身體活動方面的意識、知識和能力的提升,鍛煉自己的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狀態。
我國兒童青少年整體健康水平的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國家層面也通過“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7號文件”一再強調“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為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育部副部長郝平明確指出了學校體育工作的弊病所在,即“學生課外鍛煉的內在動力不足,學校體育的外在激勵不強,學生體育科學知識欠缺,學校體育辦學條件落后”。通過建立體育健康促進的實施框架,落實體育健康促進的行動計劃,有助于促進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學校體育”需要明確自身在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中的意義和作用,同樣體育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明確自身在體育健康促進中的角色定位和職責擔當,每個環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從而為建設身體活動支持性的社會環境,培養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努力。
汪曉贊
2016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