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民 王靜(.山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淄博職業學院體育教學部 山東淄博 55000)
?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的研究
李國民1王靜2
(1.山東理工大學體育學院;2.淄博職業學院體育教學部山東淄博255000)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法與訪談法,對有關新媒體與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的問題進行研究。研究發現:新媒體憑借數字化、通信網、互聯網與移動傳播等技術,制造與傳播海量信息,同時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傳統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受到新媒體沖擊。從提高教學效率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引入新媒體技術增加體育課教學手段、篩選海量信息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培養體育教師運用新媒體的能力等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 公共體育課 教學改革
媒體的演進與發展一直以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的發展[1]。公共體育課作為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例外地受到當下新媒體環境的影響。體育課,不再是學生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唯一途徑,甚至已不再是主要途徑。通過新媒體的“摸索式學習”,正悄然占據學生的學習時間與興趣。
1.1新媒體的界定
與“舊”、“傳統”相比較而言,新媒體中的“新”是一個相對概念。一直以來,學界與業界對新媒體的定義莫衷一是。采用列舉法,無法窮盡新媒體的形態,不能明確新媒體的本質;采用特征描述法,卻存在特征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問題。馬為公與羅青對新媒體的學理性定義——以數字技術、通信網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傳播技術為基礎,為用戶提供資訊、內容和服務的新興媒體[2],放寬了“交互性”限制,強調數字網路技術因素,是目前為止較為合理的一種定義。該研究對新媒體的界定,依照上述學理性定義。
1.2新媒體的特征
受限于新媒體概念的不確定性,有關新媒體的特征也一直無從歸納。基于研究需要,該研究主要傳從播形態與信息量兩個方面對新媒體的特征加以研究。
新媒體傳播形態的特征可以用“傳受雙方的互動性”來概括。有別于傳統媒體“一對多”的模式,新媒體實現了“多對多”的互動式轉變。這種轉變,將信息傳播的話語權放歸民眾,同時模糊了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界限。理論上講,任何一個信息接受者,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者。信息不再單向定點傳播,而是互動發散傳播。普通民眾,通過新媒體終端定制與點播所需要的信息,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交流互動。
新媒體信息量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信息爆炸”。數字化技術方便了信息的儲存與加工,通信網、移動傳播與互聯網技術實現了信息傳播話語權的放歸,同時加快了信息的產出速率與傳播效率。技術的發展,導致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將人們帶入大數據時代。
1.3新媒體帶來的新變化
新媒體的互動式傳播特征與信息的爆炸式增長特征,使得新媒體對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人們在接受信息的同時,開始嘗試與適應信息傳播者的身份,并樂此不疲。爆炸式增長的海量信息,受到傳播者個性化、隨意性等因素的影響,含金量大大下降。拿到信息傳播話語權的民眾,制造與傳播正確信息的同時,制造與傳播大量重復、錯誤、虛假信息。話語權的放歸與民眾媒介素養發展的滯后,是造成大量重復、錯誤、虛假信息的癥結所在。新媒體環境下,普通民眾的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創新,緩慢發生變化。具體表現為:“以大見小”,運用數據預測未來;認同混亂,用概率處理模糊問題;習慣遺忘,打破記憶與學習間的對等關系[3];時空觀念拓展,參與并認可網路虛擬社會;社交范圍擴大的同時,社交圈更加集中[4]。
對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進行訪談發現:教師具備使用新媒體的一般能力;很少將新媒體運用到公共體育課的教學中;公共體育課教學仍采用傳統以示范講解為特點的“傳授”模式。體育教師,只是偶爾通過微信或手機短信向班級負責人下達少量課堂安排信息,未曾嘗試通過微信等新媒體交流平臺向學生提供體育教學內容或練習方法等信息,也未曾通過類似微信的新媒體交流平臺對學生的體育學習進行指導。
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有明確的體育項目限定,各項目有具體的知識與技能規定。甚至于何時教授何種具體運動技能,采用何種方式教授都被預先設定。面對于學生參差不齊的運動基礎與多樣化的學習需求,過分標準化的教學內容顯得捉襟見肘。目前為止,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有兩種主要組織形式——圈定項目后學生選課重新組班學習、直接指定開課項目以行政班為單位學習。教學組織形式,最先將學生體育學習內容的范圍縮小。考慮到學生運動基礎的差異,開課項目以教授基本技術為主,學生的體育學習內容被進一步縮小。
對高校公共體育課學生進行訪談發現:學生對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的評價普遍不高;學生更喜歡通過新媒體途徑進行“摸索式”的體育學習。選不到自己感興趣去的體育項目、體育課教授的內容不符合自己的運動水平、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合心意等,是學生不認同校公共體育課教學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伴隨著數字化技術、互聯網技術與通信網技術等的發展,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體育學習的新途徑、提供了可供學生任意選擇的海量體育學習內容,學生開始嘗試并逐漸依賴這種通過新媒體途徑進行的“摸索式”體育學習。
一面是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與捉襟見肘的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內容,一面是款式新穎、內容豐富、日漸完善的新媒體。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選擇體育學習途徑時,更傾向于新媒體。學生的傾向性選擇,導致了學習興趣與學習時間分配的變化。但是,學生通過新媒體接受的體育信息,大都是未經篩選的,是否有資格成為供學生學習的體育知識仍有待商榷。學生摸索學習時,由于缺乏權威性的指導,往往事倍功半。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學生曠課、消極對待體育教學、成績不佳等現象也就不難理解。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3.1引入新媒體技術增加體育教學手段
訪談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被新媒體新穎的信息傳遞方式吸引,放棄了傳統的學校體育學習。因此,可以嘗試引進新媒體技術進行體育教學。例如,可以將教師的示范與講解錄成教學視頻,并將視頻通過互動平臺提供給學生,方便學生隨時觀看學習;將學生的練習即刻用手機錄下,結合視頻的暫停、慢放、回放等功能對學生糾錯。
3.2篩選海量信息豐富體育教學內容
對原始信息進行必要的篩選、甄別與加工,是傳授知識的前提。與單個學生相比,教育主管部門與高校體育教師篩選與加工信息的能力明顯更高。篩選途徑可以分為兩種:一是主動去篩選海量信息中有價值的體育知識;二是對學生感興趣的體育知識與技能進行甄別與吸納。教育主管部門可通過第一種途徑,改變高校公共體育課現有教學內容。一線體育教師可通過第二種途徑,積累學生感興趣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并進行篩選與加工,之后豐富到日常的教學當中。此舉,豐富了高校公體課教學內容,能更多顧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充分發揮了體育教師的指導作用,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3培養體育教師運用新媒體的能力
新教學手段的具體實施與體育教學內容的豐富,都離不開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的參與。教師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體育教學,結合新媒體技術吸納豐富體育教學內容的能力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雖然,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已經具備了運用新媒體的一般能力,但是在體育教學中運用新媒體的能力仍須培養。
參考文獻
[1]涂濤,李文.新媒體與未來教育[J].中國電化教育,2015(1):34-38.
[2]馬為公,羅青.新媒體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3]王浩.大數據時代下的思維方式變革[D].上海:東華大學,2015.
[4]陳力丹.新媒體對社會交往模式的影響[J].新聞前哨,2012(6):8.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5(a)-0004-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