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江蘇省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223900)
前不久學校為了促進學科間教師的互相學習,舉行一次跨學科聽課活動。當時筆者執教的是一年級體育“前滾翻”(小刺猬學藝),也許是因為文化課教師很少看體育課的緣故,課前有幾位教其他科目的教師向筆者要教案,并謙虛地向筆者咨詢一些關于體育課的教學常識,筆者也不遺余力地向他們介紹了體育課教學的流程以及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課后評課中,本以為他們不太精通體育教學,評課就是走過場而已。但是他們卻每個人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如數學教師注重問題的邏輯關系,語文教師對教師的語言,課堂結構的鋪墊等十分關注……起初筆者還不是十分在意他們的建議,只是處于禮貌地應付著。可是,接下來一位語文教師的發言,讓筆者直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劉老師,能與你探討幾個問題嗎?”“在過渡到新課時能不能這樣?”“學生做錯動作時,等一會糾正行不行?”“游戲的內容需不需要調整一下?”“結尾部分要是這樣可能會更好?”在追問中,筆者得到了成長,此處將追問與反思撰稿如下:
追問一:學習新知識時用問題過渡好還是不好?
筆者的課堂中每個版塊設置相對獨立,看課者一看就知道筆者的下一步要做什么,特別是準備活動和教學內容之間缺乏有效的連續性。她建議以情境設置為載體,通過增加設疑、追問,把問題拋給學生,學生自然會帶著問題去思考,進入到教學環節,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反思:過渡銜接,巧追問,水到渠成
聽了這一番話,筆者很疑惑,把平時的教學情境像放電影一樣在腦中呈現。的確,我們進行教學環節間的過渡,多數都是“同學們下面我們做一下準備活動”;“接下來我們學習前滾翻”;“仔細看老師的示范”……每一環節都是接下來做什么。
該教師建議筆者要注重各環節之間的過渡,該如何是好呢?在她的幫助下對教學設計進行了潤色。
第二次教學實錄如下:課始,教師頭戴刺猬頭飾出場。學生笑,稱呼筆者“刺猬老師”。老師驚訝、佯裝:“啊,你們都認識?今天‘刺猬老師’要帶著你們這些小刺猬到森林里玩,高興嗎?”進入準備活動(音樂):“孩子們,你們聽到了什么叫聲?”“你們瞧那邊還有大象呢。”……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音樂停了,教師追問:“孩子們在森林里玩得高興嗎?”“不過,小刺猬在森林里玩,有時是很危險的呦!”“對,森林里有獅子、老虎,太可怕了。”“當小刺猬遇到危險的時候,它該怎么辦呢?”“我知道,它會縮成一團。”學生爭先恐后地說著,有的學生還迫不及待地模仿著小刺猬,低頭,雙手抱膝。教師及時捕捉信息,請出做得較形象的學生表演。接著繼續創境追問:“當小刺猬縮成一團后,老虎獅子就拿它沒辦法啦,這時小刺猬就會一個接一個的滾跑了。”“對,小刺猬很聰明的。”“那你知道小刺猬是怎么滾的嗎?”“老師,我、我……”學生模仿動作(有的向后滾,有的橫向滾……)。這時教師話鋒一轉:“孩子們,小刺猬一開始也是這樣滾的,但是刺猬的爸爸告訴他們,‘孩子們,這樣滾是錯誤的,應該這樣(教師示范)’”。“刺猬爸爸的動作做得怎么樣?”學生鼓掌。“想學嗎?”……
通過創設有效情境,依托情境為載體加以巧妙地追問,從導入到教學,過渡自然,不斷激發學生思考,在輕松的環境下,學生自然就能放開手腳,并會結合已有的經驗大膽地想象,思維在探索中不斷升級,達到了從要他學到自己主動學的境界。
追問二:學生練習時間能不能再增加一些?
體育教學確實有它的特點,但在教學理念方面和其它學科是相通的,教學中教師不妨汲取其他學科的教學經驗,可以讓學生進行分小組合作,把時間和舞臺充分讓給學生,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嘗試動作。不一定要什么動作都講得透,讓學生只剩下模仿了。
反思:教學現場,分主導,收放自如
教學中教師應該留點“骨頭”給學生自己啃,這樣才能品嘗出體育的真正味道。于是第二次上課時,筆者對教學環節進行了調整:(承接導入部分,刺猬爸爸完成前滾翻動作)……“想試一試嗎?”看到教師如此輕松地完成,每個學生都想自己試試(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嘗試、交流、討論)(課堂預設: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動作:頭頂著地,滾翻時方向把握不好,翻滾中分腿,翻過去站不起來……)。老師:“通過嘗試,你有什么體會?你覺得在滾翻的時候,哪一環節最重要?”讓學生舉手回答,然后針對問題集體交流,盡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說,不足的地方教師及時補充、糾正。并根據需要適時示范,再讓學生練習。
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這是新教學設計的最大亮點,改變了以往學生“被練習”的模式,采用了“曲線式教學”,教學中教師沒有把動作要領全盤托出,而是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學生經歷“看一看,試一試,練一練,幫一幫,評一評”的過程,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僅是學習模仿,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在探索中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有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和挑戰意識。
追問三:游戲動作需不需要滲透教學內容?
課堂中“闖關游戲”,雖然課堂氛圍很好,但也只是表面上的熱鬧。游戲中缺乏前滾翻教學內容的元素,動作安排不合理,缺乏針對性,不能緊密地聯系課堂,實屬“萬能游戲”。要求在游戲中需要加入“前滾翻動作”,并要求學生游戲時不但要考慮速度,更要注重完成動作的質量。讓學生不單純地為游戲而游戲,帶著任務去玩,在玩中學習,鞏固動作,學生學習積極性將會得到良好的保持。
反思:游戲環節,變常規,有的放矢
在第二次教學中,筆者把“闖關”游戲中的動作進行了調整,把原先讓學生跨越障礙物,改為“前滾翻過沼澤地”。學生邊玩,邊練習,在不知不覺中鞏固了動作,既滿足小學生愛玩、好動的心理需求,也能較好地促進學生鞏固學習內容。
追問四:結束部分激發學生帶著求知欲望走出課堂是不是更好?
課堂總結是各科課堂教學均不可缺少的環節。課堂總結較文化課來說過于模式化,缺乏藝術性,對學生的啟迪性明顯不夠,僅靠兩句表揚無法保持學生不斷進取的動力。
反思:總結部分,喚思考,藝無止境
文化課教師特別注重課堂總結的有效性,一般情況下,都會結合新授內容進行適當延伸,為學生留下有深度的問題或值得探究的話題,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課程。在體育教學中能否也通過設置情境或教師的有效提問,喚起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求知欲呢?在她的啟發下,筆者對課的結尾部分進行了修改。由于在課始部分我沒有宣布今天教學內容,所以當“小刺猬”學藝成功后,教師裝作神秘的樣子告訴他們:“孩子們,你知道今天學到的本領叫什么名字嗎?”“在體育教學中叫‘前滾翻’。”“哦——”(學生很驚訝!)在練習中大家要注意那些呢?(重述動作要領:一蹲、二提、三蹬、四滾)“不過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種滾翻,如側滾翻、后滾翻等。有時當我們遇到危險時,可以用我們學到的本領來保護自己。比如,摔倒時,我們可以就勢做這樣的動作(教師做一個漂亮的側滾翻動作),這樣可以減少損傷。”實踐證明,在第二次教學時,學生看了筆者的示范,不禁喊“哇,太帥了,我要學!”“我也要學!”……通過用生活案例喚起了學生思考,給學生留下余香,學生的學習欲望得到了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