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良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秀全中學,510800)
拜讀了《中國學校體育》2015年第11期卷首“校園足球:回歸‘真義’嚴防‘跑偏’”一文,讀后對校園足球的“真義”有了深刻、全面的理解。2015年,青少年校園足球的重新出發,為學校體育,尤其是為校園足球的實施與推進吹響了前進的號角,但在操作實施過程中,一線體育教師還是面臨較多困境,筆者認為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困境一: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是阻礙城市學校校園足球開展的重要因素
當下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之大、課業負擔之重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城市里多數中小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器材都較為齊備,而橘紅色的跑道,綠油油的人工草坪多數時間都是空蕩蕩地閑置在那里。原因是:“學而優則仕”、“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思想還具有強烈的影響力。文化學習成績一直是考核學校、校長、教師尤其是學生不可動搖的指標,誰都馬虎不得。學生迫于學習壓力,整天忙于書山題海之中,卻無暇光顧美麗的運動場。學校體育課、體育活動被文化學習、各種考試和復習擠占、挪用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這是導致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持續下降,體能低下、肥胖、近視等突出問題的主要原因。如果,考試制度不改革,選拔人才的機制不改變,中小學減負的問題不落到實處,那么,“陽光體育”、“校園足球”等一系教育手段設計得再好,也猶如“空中樓閣”、“水中望月”。
困境二:農村中小學開展校園足球存在諸多困難因素
我國農村中小學生比重大,校園足球的普及與開展不能忽視和回避農村中小學生這一龐大群體,雖然農村中小學生在學習壓力和課業負擔方面輕于城市學生,但校園足球的普及與開展需要安全規范的場地設施、充足的體育器材、齊全的運動裝備、專業的師資隊伍、先進的管理經驗等一系列的配套工程,這些恐怕是多數農村中小學校目前所達不到的,筆者到農村中小學調查發現,農村中小學由于資金的短缺導致運動場地年久失修,體育設施破損陳舊,體育器材嚴重不足的情況并不少見。農村中小學的體育師資力量更是令人擔憂,體育教師缺編、少編現象較為普遍,由代課教師或其他學科的教師代上體育的情況更是常態,農村中小學開不齊、上不足體育課的情況也不在少數。在這種情況下,想要擁有綠色的足球場和專業的足球教師來上好校園足球課成為很多農村中小學生的奢望,面對農村中小學校這些現狀,如果不給予政策的傾斜,不加大資金的投入,不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要想在短時間內推廣和普及校園足球,難度可想而知。
校園足球“跑偏”為少數學校的“校園足球”,成為少數學生的“精英教育”。
筆者認為,這些現象的出現,與以上制約校園足球發展的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現在校園足球的重新出發,為我們國家的足球發展、為增強青少年體質健康、為民族的未來和振興增添了動力,方向是正確的,其積極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關鍵是,在校園足球的實際實施與推進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阻力和困難,需要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等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全社會的理解認同和大力支持;需要,需要我們一線體育教師不畏艱難、拼搏奮進來共克難關,這樣,才能使校園足球沿著“真義”所指引的方向,不斷地發展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