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勇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供給側改革下的民俗體育保護及旅游開發研究
唐金勇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旅游市場將面臨供給與需求的不相匹配,呈現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的局面。基于此更需采取堅持民俗體育旅游項目開發與設計的原真性;積極培養民俗體育旅游專業人才隊伍;強化特色,培育民俗體育旅游精品等措施,以切實解決民俗體育旅游市場供給與需求這一矛盾。
供給側改革;民俗體育;保護;旅游開發
在新型城鎮化快速進程中,巨大的旅游市場需求正在加速釋放,伴隨而來的是供給與需求的不相匹配。一方面,低水平、同質化、粗放式的民俗體育旅游產品大量存在;另一方面,高品質、個性化、精細化的民俗體育旅游產品供給嚴重不足,呈現結構性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的局面。因此如何滿足市場需求的變化,如何推進民俗體育旅游“供給側改革”是當下民俗體育旅游業面臨的一個重要命題。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流動規模不斷擴大,大量生活貧困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形成了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這一新的特殊社會弱勢群體。全國婦聯2013年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目前至少有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特別是在我國西部欠發達的多民族邊境省份,同時也是民俗體育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的省份,這一現象顯得更為突出。保護開展好民俗體育文化活動,它將極大豐富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文體生活,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隨著新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傳遞的影響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大,多樣性、多元化、個性與共性并存是當今文化發展的主要特征。新農村文化建設是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中均提出了要加強文化建設、加強全民族文化素質、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也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多層次需求的主要途徑,可以有效形成良好的精神風貌、文明的鄉風、增強農民群眾素質,加強文化建設也是構建和諧農村社會的基礎工程。對民俗體育進行保護及旅游開發,它將改變新農村文化基礎薄弱、教育水平不高、農民文化素質整體不強的現狀,有利于新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在當代中國,不僅僅是學術界、教育界,在整個思想文化界已經開始出現了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民俗體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中華文明復興的重要歷史使命。中國的崛起被公認為二十一世紀世界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國的崛起不僅僅是富國強兵的國家經濟體的崛起,還要是一種延續五千年的十分強盛的文明的復興,是一種文明的崛起,而不是靠模仿西方的文化趨向來完成,它應該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而民俗體育恰恰在其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它將是中華文明復興的重要載體。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這為增強中華文化凝聚力指明了方向。族群在民族學中指地理上靠近,語言上相近,血統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體,也稱族團。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主要是同族群成員參與,是族群文化的主要載體。大力弘揚民俗體育精神,開展民俗體育文化活動,它將有利增強族群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感。
文化是由人們大眾創建、參與和共享的。文化建設除了要有高雅的殿堂之外還要有更寬廣的公共空間。在文化建設中,為全體人們提供可以共享的公共文化平臺和公共文化產品,為大眾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在新農村和弱勢群體中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并予以適當的政策性照顧,讓大眾有充分的機會分享文化成果和參與文化建設。對民俗體育有效的保護和開發,它將有利于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標準、資源配置、供給方式、管理運行等內容,有利于公共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滿足當地居民及各類體育組織的需要。
在市場經濟利益主體的影響下,相關部門從設計到實施全過程,均采用商業的運作思路,民俗體育文化資源被打造為“文化商品”,導致民俗體育文化失其本真。盲目的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刺激消費者的感官,使用夸張的藝術設計。如開幕式聲勢浩大,場面壯闊,但虎頭蛇尾,缺乏后續內容,使其宗教情感等本質要素蕩然無存。出現歪曲純樸民俗體育文化的現象,致使民俗體育文化庸俗化,從而嚴重影響了民俗體育的傳承。
在當今文化傳媒十分發達的時代,我們仍然缺少對民俗體育文化的有效宣傳,外界很少有人知曉各地豐富的民俗體育文化活動,這對民俗體育旅游的開展是十分不利的。當前應以自然與人文資源為平臺,尋求特色化延展路徑,不斷強化民俗體育旅游特色的凸顯,增強地域性的競爭張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要樹立“大品牌”發展思維,實施品牌化發展路徑。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品牌,是難以吸引更多游客的參與。
旅游業嚴重依賴資源和資金,民俗體育旅游業自然不例外,其發展也需要強力的物質保障。通過分析相關數據發現,民俗體育旅游業的發展資金主要源于政府投資,其他投資主體投入的資金微乎其微。這就造成民俗體育旅游對政府產生嚴重的依賴,內在活力不足。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健全,在市場經濟制度下,民俗體育旅游業也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形勢,單一的政府資金扶持,勢必會降低民俗體育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使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切實有效的政策是每個行業發展的保障,民俗體育旅游業亦是如此,開發民俗體育旅游資源也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雖然政府為了促進地區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民俗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需求,許多方面存在無法可依的情況。法律法規不健全,很可能使民俗體育旅游的發展脫離正常軌道,這對民俗體育旅游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
政府應努力把民俗體育放在如正月、元宵節、三月三、清明節、五一黃金周、六月六、中元節、國慶節等當地的一些節日慶典上表演。在民族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活動,打造有規模、有影響力的賽事或表演活動,不僅可以烘顯出節日的隆重氛圍,還可以讓民俗體育活動更直觀的呈現在市民的眼前,有利于民眾對民俗體育文化的了解和傳承。還可以因地制宜的選取某些項目組成一些趣味民俗體育比賽,民眾不僅可以通過參與比賽鍛煉了身體,還可以體會到運動的快樂,從而提升民眾參與民俗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在民俗體育旅游開發過程中,一是要堅持原真性原則,盡可能保持傳統文化的原真性,任何過分修飾和改變傳統文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此,開發者不能簡單地以儀式化的形式給游客一個簡單的程序化的說明,而是要把具有體驗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育精神內涵傳遞給大家,要突出其地域特色,挖掘民俗體育文化內涵,凸顯地方民俗體育特色,提升民俗體育旅游的品位,以其獨特的文化形式呈現給世人,不僅展現出物質層面的原真性同時表現的更是精神層面的感染力。
旅游業屬勞動密集型的第三產業,對人員素質要求較高,人員素質高低將關乎旅游業發展的成敗,民俗體育旅游也亦是如此。民俗體育旅游業發展迅速,相關專業人才稀缺,大量條件不符的人員紛紛進入民俗體育旅游業之中,導致民俗體育旅游業的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給民俗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應當不斷加強相關工作人員培訓,明確服務意識,應以多層次、多形式、多方面的各種相關技能業務培訓為重點,使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不斷提升,服務意識不斷提高,以滿足民俗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需求。
民俗體育旅游開發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既要考慮旅游市場的需求變化趨勢,又要從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對民俗體育旅游的開發進行統籌規劃,分期實施,逐步提高對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利用。要根據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特點和優勢,充實內容,增加內涵,圍繞各地民俗體育旅游資源的特點進行深度開發。在開發過程中要在特色上下功夫,以特色吸引人。應注意保證規劃一個、 開發一個、興旺一個,注重效益,切忌雷同、盲目性、重復性和隨意性。本著“突出特色、培植名牌精品、適度超前發展”的思路開發民俗體育旅游項目,并不斷增加新的供給,創造新的需求。
[1] 胡金萍.民俗體育保護與文化認同重構[J].黃山學院學報,2016(02):86-89.
[2] 程超民.社會變遷視域下我國農村民俗體育的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3] 馬芳芳.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社區建設與管理[J].當代經濟,2012(07).
[4] 李平,李睿.民俗體育旅游保護中的問題與對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03):136-139.
[5] 蔡志霞.民族傳統體育在西部城鎮化建設中的發展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報,2010(08).
[6] 張占斌.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意義和改革難題[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01).
[7] 袁海強,盧玉,方新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體育旅游融合的現狀分析及對策—以安徽省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03).60-63.
Folk Sports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Reform of Supply Side
TANG Jinyong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Guilin 541006,Guangxi,China)
唐金勇(1979-),湖南永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