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郭震(.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師進修學校,30005;.浙江省杭州市啟航中學,30005)
?
《綱要》精神要求下的單元教學實踐與反思
徐敏1郭震2
(1.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教師進修學校,310005;2.浙江省杭州市啟航中學,310005)
《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本文簡稱《綱要》),是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研制的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根本,合理定位不同運動項目的特征與功能,體現教學的價值;以內容標準與表現標準為主要呈現形式,明確教學內容要素與評價指標;提高教師專業發展水平為根本旨意,加強教學研究,促進體育教學質量大幅提高”是《綱要》的主要編寫思路。提出的“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構建單元是落實“用教材教”實現“以生為本”的一條基本路徑。本次水平四七年級《足球:運球技術與運用》的單元教學計劃就是依據《綱要》的精神要求進行設計。
(一)設計指導思路
重視教學內容的基礎性、選擇性及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樣性,注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增強學生體能,為學生終身參加體育鍛煉奠定基礎,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主要思想。基于課程思想和《綱要》的精神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在設計教材單元時不能隨意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尤其當七年級的學生對體育運動有興趣但運動能力和體能基礎還不佳的現狀下,如果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所設計的練習方法和組織形式不能符合學生的身心特征和學情基礎,則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為此在單元設計時要選用一項大的球類運動中最基礎、學生最容易掌握、實戰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技能,根據《綱要》的基本要求,設計出較為系統的單元教學內容和練習方法,給予充分的練習時間,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同伴的合作中、課堂學習氛圍的熏陶下,圍繞一項技術教學的主線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通過對一項運動技術特征與功能的理解、體能的練習、實戰中的運用,在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依據內容標準與表現標準選擇教學內容
《綱要》水平四足球教材的內容標準包括運球技術及運用、傳(接)球技術及運用、射門技術及運用、組合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綜合活動。依據該內容標準以及教學遵循循序漸進、由簡到繁的原則,確定本單元設計的教材內容為“足球:運球技術及運用”。該內容的技能表現標準是:在組合練習、面對障礙、面對防守等難度不斷遞增的環境中,能根據自己與環境中的條件關系,合理選擇“腳背外側運球、腳內側運球、腳背正面運球、腳背內側運球等”中至少2種以上運球技術獲得突破,懂得用眼睛余光觀察周圍環境并利用合理的身體姿勢護住球。依據表現標準和水平四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足球運動基礎,選擇以“腳內側運球技術”為載體,按照《綱要》對一堂課的基本要求,設計出具有趣味、多樣、有效,有教育價值的練習方法為教學與學習內容。
(三)依據《綱要》確定單元課時以及維度課時
《綱要》將教學內容劃分為三類:必學內容、限學內容、自選內容,各項內容在不同水平的授課時數有參考比重。依據《綱要》要求建議,足球是拱墅區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限選內容之一,水平四足球教材的課時確定為60課時,每學期10課時。對運球技術及運用、傳接球技術及運用、射門技術及運用、組合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綜合活動五個大單元根據實際整合為三個大單元,即將組合技術與簡單戰術及運用和綜合活動融入到運球技術、傳接球技術、射門技術與運用的大單元中,因此,水平四運球技術及運用大單元確定為20課時,7年級第一學期小單元3課時:“體能”維度1課時,“運用”維度2課時。為此本次教材內容教學單元的課時內容分別為第1課時“體能”維度:腳內側運球的練習方法、專項體能的核心力量練習;第2課時“運用”維度:多種形式腳內側運球射門的運用方法、足球專項游戲“冰凍人+運球換區;第3課時“運用”維度:腳內側運球技術的運用方法、專項體能“跑軟梯”練習。
(四)分析教材內容與學情確定單元教學目標
足球運動是初中生較喜歡的球類運動項目之一,足球運球技術是足球運動中最基本的技術,也是運球快速推進進攻的基礎,是個人進攻、突破和擺脫防守,創造傳球和射門得分的重要進攻手段,更是進攻隊員發動快攻、組織全隊進攻配合的紐帶。足球運球技術的關鍵是腳對球的控制和支配能力,所以控球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腳內側、腳背內側運球,是足球活動和比賽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運球方式,運球的目的是為了突破對方防守,然后進行傳球和射門。腳內側運球,運球的突然性強,可做直線、弧線和向內變向運球,易于控制運球方向,便于對球進行保護。本單元著重腳內側運球技術運用,讓學生在復習腳內側運球的基礎上,運用游戲、模擬比賽、多樣的組織形式等方式,使學生在有趣的練習中鞏固提高腳內側運球技術,以及在實戰中運用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興趣。
啟航中學是全國校園足球試點校,相對其他學校七年級學生來說足球運動基礎較好,學生對運球、傳球、射門等一些簡單的技術動作在小學階段已有一定的接觸,但會存在控球不穩、姿勢不正確、專項體能練習缺少等問題。從小學進入初中第一個學期,角色定位會有重大轉變,好勝、好奇心強,易于接受新的學習內容和環境,但約束能力、注意力會受事物的新穎性和趣味性所影響,情緒波動頻繁。男生對于足球運動的積極性相對要高于女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導,且練習方法的設計也要顧及女生的心理。基于以上分析,本教材內容單元教學目標設置為:
1.能簡要描述多種不同足球運球技術的特點及在比賽中的運用價值。2.組合練習中,能根據自己與障礙物、防守人、同伴、區域的時間和空間關系,學習用眼睛余光觀察周圍環境并利用合理的身體姿勢控制住球,觀察時機運用腳內側運球技術動作進行變速、變向突破的練習方法,并完成射門,以發展體能,獲得技術運用的實效。3.在運球練習和實戰練習中不懼困難、敢于挑戰、樂于探索、合作與展示,感受突破成功射門帶來的愉悅心情。
(一)三維度設計單元有利于教師把握每個課時設計的側重點
執教本單元教學的三位教師均為教齡4年內的年輕教師,對單元教學設計和教材處理的經驗缺乏積累,常態的課堂教學存在隨意性,課時內容的設置重復教學比較多,方法單一,內容繁雜籠統,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部分學生運動技能的習得和體能發展其實更多依賴于平時課外和同伴間的玩以及自己的摸索,教師更多地還是停留在“蜻蜓點水”般的講解。三維度設計單元和實踐有利于教師把握課時設計的側重點,如:第一課時“體能”維度,一開始教師并不能理解,腳內側運球教的是技術,講的是技術要領,怎么和體能有關系呢?所以在實踐過程中很多時間用在講解上,沒有從復習角度去設計這一課時,沒有體能發展所需要的強度與密度。后來經過多次實踐,用腳內側運球球性練習作專項準備活動,用腳內側運球的繞“O”、繞“8”以及組合練習“曲線+直線”的方法復習腳內側運球,找到了用腳內側運球發展學生體能這一條主線的側重點,組織課堂教學。根據課堂觀察數據顯示,各環節的練習密度均超過了50%,全課密度達到了63%,平均最高心率1分鐘達到172次,實現了用動作技術循環復習發展學生體能的目標。同樣“運用”維度的第二、第三課時,教師牢牢把握住運用這條主線探索、研究在足球實戰不同情景下如何運用練習方法和組織形式,如:多種形式腳內側運球射門,以提高學生控球、護球能力;用腳內側運球突破固定和移動防守完成射門,突破時強調觀察周圍環境和突破時變速、變向時機等等基本知識,這些都有利于教師把握一次或一組的教學內容的側重點,主線清晰,方法得當,達到了設計的預期。
(二)三維度設計單元有利于學生掌握運動技術而學以致用
多年的體育課堂學習,我們還是不能把體育課中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我們平時的工作生活聯系起來,還是不能把所學的運動技能用于平時的健身鍛煉,要健身還得重新找人教,跟人學。究其原因,課堂中更多的還是教技術,講要領,為教一個動作技術而教,沒有解決為什么學而教的問題,課堂枯燥而無趣。《綱要》提出三維度單元設計,無疑給體育教學、學生解決了一個運動技能學習后能學以致用的理念問題。這就必然要求教師主動思考某教材內容所承載的教學內容還有什么,還可以教給學生什么?人們對任何一項體育運動產生興趣,都只是因為能夠運用運動技術參與比賽、組合練習,及同伴間的游戲等體育活動獲得樂趣后得以實現。本次單元的教學實踐,學生就是因為在用腳內側運球動作反復參與不同方式的運用練習,而表現出練習的積極性與熱情,既發展了體能又學以致用,同時在反復的有效練習中不斷提高技術。
(一)練習要求的明確與合理直接影響課堂呈現效果
課堂練習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自己教學效果及時調控教學的有效手段,具有固化、強化、反饋、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練習要求是對課堂練習所要達到的程度。單元開始設計時練習要求一度陷入困局,無從想起,開始實踐時沒有課堂效果,學生對球性、技能的掌握沒有什么改變,這和練習的要求是否明確存在很大關系。如:學生運球過固定障礙沒有用腳內側運球,教師也沒要求說明,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有的直接就和障礙撞上了,有的身體沒過障礙球早過了,有的身體過了球還在遠處,撿球,相撞,用其他動作運球,五花八門,課堂呈現比較混亂,學生練習茫然。后來經過不停地摸索,明確了要求:運球突破,首先降低重心,身體護住球,腳不離球。學生知道了,效果明顯改觀。又如:運球抬頭觀察,沒有明確要求觀察什么,學生還是不會觀察。教師說:“抬頭觀察移動防守人的重心變換做出變向突破,觀察老師出示手指的數量”等,學生立刻抬起了頭,移動的同伴也會不停變換著重心,課堂呈現出各自躍躍欲試、根據要求努力練習的氛圍。因為足球運動是一項專項運動,不管是運球、射門、守門、防守與突破,都需要有不同的身體姿勢和腳與球的動作來表現,那么練習要求的明確與合理就顯得非常重要,也是觀測教學目標是否實現的具體要點。有練習內容而沒有練習要求,學生的練習就不會有針對性,同樣教師的反饋和指導就出現真空。跑軟梯練習,要求單足左右移動跳、梯格里外兩腳開合跳、雙足左右移動跳;游戲運球換區,要求換區速度快,保護足球,解救隊友;行進間運球,要求從右側進入,左側繞回,跑一步觸一次球;繞“O”運球練習,要求繞完標志盤,擊掌交換球;拉伸放松,要求靜控等。這些要求的明確合理,直接影響著課堂呈現的效果。
(二)教師調控能力是左右學生行為表現的關鍵
課堂調控能力是教師在充分關注學生的基礎上,運用智慧和策略靈活調節和控制課堂教學秩序和突發問題,協調課堂環境和心理環境,引導學生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學活動上的能力。教師調控能力是左右學生行為表現的關鍵,所謂優秀的教師課堂調控能力特別強,教學經驗很豐富,會讓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很愉悅地學習,很努力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還會提出問題尋求幫助而提高學習效率。這和課堂上學生表現的實際、場地器材的變化、內容的臨時調整、練習時間的掌握、突發事情的處理、講解與評價語言等教學能力分不開,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行為表現。如:一位觀課教師提到“第二節課中教師的肢體、手勢、表情、眼神、語調等配合使用,效果非常好,發現練習有困難的學生能陪著一起練習,讓學生覺得有安全感,也有信心。教師能蹲下去指導一度出現困難學生,能耐心專注地聽取學生的回答并作出評價,學生感到很滿足。同樣第一節課,學生覺得完成任務很快,想得到教師的肯定,但教師卻并未給出任何評價,學生就表現出無精打采;還有交換練習時,隊伍組織調動的流暢與否也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表現,同時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甚至影響教師本人和觀課者的心情”。
(三)運動技術運用練習方法設計要關注學情基礎
運動技術運用的主要目的是形成運動技能。個人運動技能只有在運動技術反復運用操練后才能形成。學生只有熟練掌握技術并在運用中具備運動能力后,才能體驗到運動的樂趣,激發出運動的熱情。球類動作技術的運用練習是《綱要》三維度單元教學實踐的主要形式。運用的練習方法是否適合學生、練習是否有效也就成為了學生在動作技術運用操練后是否能形成運動技能的關鍵所在,方法設計時就得關注學情基礎。本次足球單元教學實踐,兩位教師是借班上課,對學情不是特別了解。觀課后有教師提出:“第三課時看課堂呈現更適合第一課時的設計。”問其原因,其表示:“覺得練習方法難度偏大,只能運球練習不能運用,尤其是球性較弱的學生,其他兩節課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運用的練習方法設計要根據運動項目的特征,關注到不同學情的基礎,在同一個練習方法由不同學生練習時,做出速度、成功次數等不同要求,這樣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促進學生不斷進步和發展,這也是課程的基本理念。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著.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