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
(上海同濟大學體育部 上海 200092)
素質教育背景下學校體育的教育回歸
黃劍
(上海同濟大學體育部 上海 200092)
我國學校推行的素質教育過程中,明確學校體育工作在素質教育事業中的不可或缺性。在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兩個提高”:即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提高人們健康水平;“兩個進入”: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因此,沒有健康體質的人才和沒有健康體質的民族都不能稱為人才強國。該文從學校體育教育的視角出發,對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以及體育如何回歸教育的功能進行探討?;貧w體育教育的本質,使學校體育文化、體育氛圍的形成成為必然”。
素質教育 體育教育 技能 體能 智能
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中顯示,“2015年全國大學生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畢業生人數在年年遞增,就業之難也似乎成了常態。對就業時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調查中溝通能力和專業技能最受求職者關注,相反,道德修養、適應能力、抗壓能力、組織能力、協作能力、刻苦精神與工作熱情等,用人單位與社會所看重的基本素質,卻被求職大學生相對忽略”[1]。這說明學校在全面素質教育方面存在不足。體育作為教育功能的一個方面,不僅對人體自身活動能力的改造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對發展人的全面素質狀況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本源是指源頭,這里借指事物的根源。體育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古今有之,如,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和漢朝以后的儒家教育中,把“御”和“射”作為人的體育教育功能;近代的“尚武”教育,提倡的是一種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到了現代毛澤東主席在《體育之研究》中就說過:“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無體是無德智也”。把人的素質歸納為德、智、體全面發展。所以,千百年來體育都是以育人為作為基礎,它的本源就必然是教育的一部分。要實現素質教育的預期目標,就必須扎扎實實地從知識的傳習做起?!巴ㄟ^教育在文化遺產以及現存的可貴經驗中構建教育認同,把那些有價值的知識內化成為年輕人心智的一部分”[2]。把培養人的情商、智商和動商統一起來。
因此,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形式,表現在身心教育的兩個方面。體育教學中的運動技術教育,不僅對人體自身活動能力的改造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對改善生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發展,如,道德品質、適應能力、外形和氣質、健康的心理、團結協作、溝通能力、抗壓能力、執行力等,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提高體育素質與學校素質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然而,我國目前學校體育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南京青運會期間對中國的體育教育做了善意的提醒,他說:“在很多國家,體育在教育體系中應該扮演的角色沒有受到重視,體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師和家長所低估,這其中就包括中國,甚至可以說,這種狀況在中國更為嚴重?!辈⒑粲酢绑w育回歸教育”。他的話并不是信口開河,試想在我國體育不是被低估或邊緣化,何來學生體質連續25年下滑,何來學生近視率達到80%左右。因此,提高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是整個民族強盛的需要。體育的教育過程,不僅是一種健身、競技的功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健身手段、社交平臺和快樂的載體。
今天我們審視學校體育的本質,使體育回歸教育本源,在深化學校教育改革中,明確“體育和教育密不可分,教育中本該有體育的內容,體育中本就蘊涵教育的作用”[3]。體育教育不僅僅是改革課程的結構和項目的多少,而是要轉換教學的思路,認識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是兩種教育,而是一個人所應該接受的兩個方面,兩者不可分割,共同構成教育的目的。學校體育教育應把技能和體能教學和智能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使體育教學既有身體的教育,也有完善人格的教育。要實現這個目標在學校整個教育中就必須體現出“教”與“學”的過程。
體育課是一門課程嗎?開設體育課的目的是什么?僅僅是提高學生的健康?更何況學生的健康不是學校體育就能解決的,它與醫療、生活習慣、飲食等息息相關。體育有促進健康的功能,那么學校體育如何體現它的教育功能?從教學過程來說,問題不是教多少,而是教給學生什么?只有深入認識教育既是追求知識的本質,也是追求人的美好品質,才能更好地把握教學的要義,體育才能體現出教育的真正功能和價值。
從人類文化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體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產物,當體育從游戲上升到智能性、程序性、功利性、競爭性的時候,體育也就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成為發展的必然[4]。所以,體育的各項技能也是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不斷演變的過程。體育教學就是以掌握技術動作要領為前提,學生只有掌握了技術動作才能作為一種手段進行身體練習,從而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才能了解技術動作中蘊含的科學理論與技術的內在聯系,使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知識得以延續;才能作為人的一種溝通形式,提高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體能是運動技能的基礎,沒有體能的技能是低層面的。讓體能作為提升技術水平的目標是必然的手段。因此,體育教學中如何獲得體能的發展,就要根據技能項目的特點,分析不同項目的本質屬性,對具有相似運動項目的體能特征進行歸納,探求項目的共同特性和發展規律,促進身體素質的發展。所謂身體素質是指人體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機能。它是一個人體質強弱的外在表現。體育教學中提高身體素質體現在兩個方面。
(1)要針對技術項目的特點進行專項身體素質教學,使學生通過專項素質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完成技術動作,比如:體操、健美操、武術等項目的專項素質主要是力量、柔韌、及平衡感起主導作用;乒乓球、網球等項目,重點素質包括移動速度、反映速度、靈活性等,排球、羽毛球的專項素質彈跳力、腰腹力量等;足球、籃球、手球等項目,主要素質有力量、速度、彈跳力。
(2)體育的專項素質雖然由不同項目特征體現出來,所有的體育項目都離不開身體素質的全面性。換句話說,由于各個項目的性質不同,表現在身體素質的全面性上存在較大差異,如,籃球、足球對素質的全面發展相對平衡,但柔韌性不足;而健美操、瑜伽項目的柔韌性素質較好,但力量、耐力素質相對較弱。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項目的性質分析項目特性,并在教學中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進行彌補,促進學生身體素質得以全面發展。
“人類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是以教育來實現的,沒有人天生就能獲得人類的文明,每個個體進入文明的捷徑就是教育。因此,每個個體成長的第一個階段就是接受教育。教育也因此稱為培養全面發展人的啟蒙”[5]。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手段之一,當然要為育人的總目標服務。體育教學中的技術教學和體能發展只是提高人的“動商”能力,要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人格完善就必須在道德品質和智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而意志品質、外形和氣質、健康的心理、團結協作、溝通能力、抗壓能力、組織能力等則構成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由于不同體育項目之間存在差異,這些品質在各個項目中體現出來的育人功能也不一樣,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根據項目的特點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就要在學校開設的諸多項目中,可以依據項群理論的分類歸納如下特征[5]:在表現難美性項群上,如,體操、健美操、武術等競技項目,具有塑造優美的外形和氣質,在心理和智能方面具有善于自我調節,果敢精神。在智能上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空間動作的準確判斷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外形氣質、想象力和創造力,根據項目特征和音樂由學生分組自編動作,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溝通組織能力和上課的積極性。在隔網對抗性項群上,如,乒乓球、羽毛球、網球、軟式網球、排球、藤球和毽球等項目,體現出冷靜、判斷和思考的能力,在心理和智能方面具有自我控制、快速反應和集中注意力的特點;在智能方面也有靈活善變、應付和處理各種復雜情況的應變能力。在教學中結合其項目特點,培養學生對場上千變萬化的情況做到冷靜的判斷,養成思考應變的能力,并延伸到對待任何事物和突發事件都能保持冷靜判斷和思考應變的習慣。在同場對抗性項群上,如,足球、籃球、手球等項目,具有很強的團隊協作功能,在心智方面體現了人的情緒、注意力、抽象思維及創造性的特征。同場對抗性項目即是對抗的又是協同項目,因此,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執行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之間協作能力,控制力和觀察力。讓學生體驗一次完美的配合、一次成功進攻和防守都是團隊力量的結果。在耐力性項目上,主要以中長跑為主,具有培養人的耐久力和心理耐力、同時心理上具備頑強的意志力特征。耐力性項目單調、枯燥,是學生最抵觸的項目。但又是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吃苦耐勞和頑強的拼搏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理論的說服,又要有教學手段的更新,如,不同的距離、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環境等,使學生在一種不斷變化中、一種新穎的形式中完成課程的要求。
可見,不同項目表現出的特征不同,育人目標取向也不相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授課內容,提煉出該項目中的育人功能,把道德品質、健康的心理、團結協作、溝通能力、組織能力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從而使學生得到在技能和體能學習以外的心智教育。
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教給學生什么。此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年輕人的興趣比較廣泛也容易轉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知識的傳習。興趣有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之分,“直接興趣是人對事物或活動本身的外部特征發生興趣,間接興趣是人對活動的結果及其重要意義有明確認識之后所產生的興趣”[6]。在體育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對學生間接興趣的培養,因為間接性學習動機是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而引起的求學狀態,對概念沒有興趣的學生往往會在更具體的實踐活動中產生學習欲望。體育就是通過運動的形式體會概念的過程,體育教學就是滿足學生在運動中自我比較、自我趕超的競爭獲得感。如果要滿足這些需要,就必須有受過全面教育并具有奉獻精神的教師,在學生多樣化的興趣中,創造機會讓所有人能夠完善自己,竭盡其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養成一種習慣,教師不僅通過自己在教學上的言語,又可以用自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施加影響。學生有時希望自己的老師盡善盡美,他們并不渴求自己一定做到完美,卻希望在所有那些具有威信的人身上看到完美的規范。教師應該意識到,自己會給學生帶來課程知識以外的影響力,也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學,學什么。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重視全面性的發展,體育運動在區別于其他文化現象的根本特征中,體現出了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精神,同時有著競爭的符號價值。體育本身就包含了競爭,奧運精神的“重在參與”原意是指在奧運會中最重要的不是取勝而是參與,正如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大功告成而是頑強拼搏。這里主要指競爭和拼搏。整個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培養學生不畏強手、勇于拼搏的競爭意識,并在各種體育比賽中教會學生遵守規則,否則就會釀成苦果,為踏入社會奠定基礎。所以,體育在幫助青年人融入社會環境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雖然并不具備專業、高超的運動技巧,但是他們對于競爭精神也是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教師應在體育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的競爭意識,體會到在未來事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擁有全面的素質。教師只有正確認識體育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學生面對未來表增強自信。
總之,“體育運動一定是講究遵守規則、講究團隊合作、講究忠于職守、講究崇尚榮譽的,而這些都是健康人格和社會化的重要標志”[7]。回歸體育教育的本質,完善素質教育體系的一個主要作用是準確地檢查當今推動教育的各種力量,最終激發人們的各種潛力,從而使人和社會變得豐富多彩?!爸挥姓_地認識體育的價值、功能和作用,把體育視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視為生命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內容,視為人格塑造、情操陶冶、意志砥礪的終生功課,學校體育文化、體育氛圍的形成才能成為必然”[8]。
[1]熊漢中.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教育新聞騰訊教育[EB/OL].[2015-05-29].http://edu.qq.com/a/20150529/032180-1.htm.
[2]哈佛委員會編.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M].李曼娜,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大學體育不能只重競技體育藍皮書[N].人民日報,2015-07-24.
[4]章啟群.中國教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EB/OL].[2015-03-25].http://learning.sohu.com/20150325/n41028/085.Shtml.
[5] 田麥久.項群理論[EB/OL].http://baike.so.com/doc/30536103218940.html.
[6]張洪潭.體育基本理論研究[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7]麥可思研究.大學,別忽視體育教育[EB/OL].[2015-12-14].http://learning.sohu.com/20151214/n431172249.shtml.
[8]大學體育不能只重競技.人民日報體育藍皮書[N].人民日報,2016-02-25.
The Retur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Huang Ji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In the impl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t school in our country, it’s necessary to clearly point out the indispensabilit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Two aspects of improvement” were brought up: name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eople’s health.“two aspects of entry” were also brought up, namely, to enter the ranks of talents resource states and to enter the ranks of powerful human resources states. As a result, no state can be called as talents resources state without healthy talents or healthy nation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ow to make the fun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turn to education. To return the natur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o form the atmosphere of school cultur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re inev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Skills; Physical fitness; Intelligence
G807.02
A
2095-2813(2016)12(c)-0073-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073
黃劍(1968,8—),男,漢,上海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