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君倪釗曾鳴
(1.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065;2.湖北經濟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205)
啦啦操是大學生體質下滑現況下的一劑良藥①
楊慧君1倪釗1曾鳴2
(1.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065;2.湖北經濟學院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205)
近年來啦啦操運動作為一項新興項目走入高校體育課堂,憑借其熱情洋溢、激情雀躍,集中體現青春健康、積極向上的特點而備受追捧,成為大學生體質下滑現況下的一劑強心針,但它是否堪當為一劑良藥卻有待進一步考證。該文在對相關研究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對此進行初步論證,并結合筆者自身教學實踐經驗提出關于高校啦啦操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以期為啦啦操課程更好地服務于高校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啦啦操 大學生 體質 心理健康 體育教學
啦啦操運動起源于美國,盡管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但發展迅速,受眾人數和面積多而廣,開展形式多樣化。目前為止,啦啦操這一新興項目不僅在全國性的系列賽事中開展得如火如荼,在各高校的比賽、表演中也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公共和專業體育課程中更是具有重要的存在意義,啦啦操甚至走入中小學,成為開展課內外體育活動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啦啦操運動備受追捧,風靡全球,除了與其所具備的文化、娛樂和審美價值有關以外,更是其項目特點所帶來的獨特的健身健心性價值使然。為了更好地發展我國大學生運動,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兩操協會于1998年開始著手在我國推廣啦啦操運動,首先在高校中推廣和發展,通過高校帶動和推廣到整個青少年人群中。[1]筆者作為一名高校體育啦啦操教師,在對相關研究進行歸納總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提出關于高校啦啦操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以期為啦啦操課程更好地服務于高校體育教學,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高校體育課始終堅持健康第一的理念,2002年教育部印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出體育課程是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等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可見,促進大學生身心的和諧健康發展是高校體育課程首要任務和目標。
近年來啦啦操雖然憑借其動感、歡快、激情和集體性特點迅速走入高校體育課堂,深受女大學生喜愛,但作為一門重要的體育選修課程,人們不禁會問它能否擔負起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任,成為當今大學生體質下滑現況下的一劑良藥。對此疑問相關學者從多個角度進行探索和研究,力求得出科學、嚴謹的研究結果。關于論述性研究,多從啦啦操運動自身所具備的各項特點出發,結合大學生身心特點,通過文獻資料、經驗總結等研究方法展開探討并得出結論。實驗性研究則通過數據量化的分析和對比,結合歸納總結的方法進行論證性研究。
1.1 啦啦操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影響的研究
體質是在遺傳性與獲得性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2]體育研究中時常以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和身體機能3個方面來綜合反映人體的體質水平。楊柳[3]在《啦啦操對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一文中指出啦啦操豐富多樣的動作對提高練習者的速度、靈敏、柔韌協調、彈跳和柔韌性素質,對改善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機能皆有較好的功效,且其本身所具備的有氧性特點對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機能的提高亦有良效。
筆者通過對相關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發現啦啦操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研究中多以實驗性研究為主流,與描述性研究相比量化的研究顯得更具體,也更有說服力。如高麗萍[4]通過對女大學生進行36周的啦啦操訓練,對3個遞進階段訓練前后學生的相關體質指標進行對比研究,結果分析顯示啦啦操訓練對女大學生改善身體形態、增強身體機能及提高身體素質具有顯著性的作用,從而論證了啦啦操的健身效果以及鍛煉和推廣價值。鄭瑾,劉美鳳[5]分別以舞蹈啦啦操、技巧啦啦操為實驗干預形式,研究啦啦操對女大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結果顯示舞蹈啦啦操、技巧啦啦操皆對提高女大學生心肺耐力、改善身體成分、增加肌肉力量、發展肌肉耐力和柔韌性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1.2 啦啦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48年對健康的定義就包括身體、心理及對社會適應良好三個維度。大學生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多方面的壓力除了要具備健康的體魄之外更需要適宜的心理健康水平。楊柳[3]在探討啦啦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中指出有氧啦啦操可調節高校大學生的心理活動和狀態,陶冶美好情操,對提高其自信心,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康的人際關系交往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雖然關于啦啦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多以描述性研究為主,但實驗性研究多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通過對比啦啦操鍛煉前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指標的變化仍能較為科學地反映啦啦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如郭偉[6]采用心理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大學生進行啦啦操鍛煉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追蹤測評,結果顯示對增強自信心、改善焦慮心理和促進團隊合作精神具有顯著性的促進作用。張琰浠[7]則通過問卷對心理健康中的情緒、人格和智力等維度進行實驗前后的調查和對比研究,結果較為理想。除此之外,還有針對啦啦操對改善大學生睡眠質量、社交焦慮,增強自信心和主觀幸福感的專門性研究為佐證。
啦啦操運動進入高校體育課堂,一方面為校園體育活動注入了新鮮血液,豐富了校園文化,另一方面也為體育教學和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思考和探究的空間。關于啦啦操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相關研究成果很顯然是進一步肯定了啦啦操課程存在于高校體育課程體系之中的意義和價值,但也應該思考啦啦操在高校課堂實踐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對日常啦啦操課程教學中的所見所感進行總結,提出幾點思考,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為啦啦操在高校課堂中更有效地開展,服務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提供一點參考,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高校啦啦操課堂男女生比例的失調
當前啦啦操課堂隨處可見女大學生的身影,而男學生則寥寥無幾。一方面與啦啦操課程內容有關,考慮到技巧啦啦操中托舉、拋接等難度動作所具有的挑戰,一般教學都以舞蹈啦啦操為主。另一方面也與學生的自主觀念和對啦啦操項目的認知觀念有關,他們覺得舞蹈啦啦某種程度上等同于舞蹈課,而舞蹈類的課程就是為女學生而開設的,從而導致男學生對啦啦操缺乏興趣或者望而卻步。
2.2 對啦啦操課程開展現狀和效果的思考
高校公共體育課要求學生以選修的形式完成規定學分,而一般情況下各個項目所容納人數設有上限,這就導致少部分學生無法被選到自己真正熱愛的項目中去,從而對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的效果產生消極影響。另外,學生個體之間存在體能、心理運動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與體育活動相關的智能、興趣、動機、個體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對學生學習、練習的積極性和效果均會產生影響,從而導致課堂中體育優等生和差生(亦稱優待生)的兩極分化,如此一來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的健康發展。
2.3 啦啦操課程設置導致持久性下降
當前很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模式為選修和俱樂部的形式,學生從大二開始進行俱樂部選修,選擇范圍相對較廣,教學環境相對自由,某種程度上會造成學生流失和教學效果持久性下降。因此,如何保持啦啦操課程產生效果的持久性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當前關于啦啦操課程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形式以描述性和實驗性研究為主,且研究結果較為一致。高校啦啦操課程對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健康體適能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符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對高校體育課程的基本目標和要求,可持續在高校中進行啦啦操運動項目的推廣和教學。但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啦啦操項目在目前高校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和約束了其發展,也成為制約啦啦操運動成為大學生體質下滑現況下一劑良藥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引起相關體育教學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視。建議學校和各院系相關部門在課程安排中注意調整男女學生的性別比例,多給學生一些機會親身實踐和了解啦啦操課程,而作為教師可在日常教學中因地制宜,豐富教學形式和內容,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滿足不同性別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需要,從而為優化啦啦操課堂中學生結構而努力,使更多的男學生加入到啦啦操學習的行列,提高教學效果并促進課程效果的持久性。
[1]陳麗麗.合肥市高校公共體育課開設啦啦操課程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
[2]俞愛玲,母順碧.我國體質測評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01(6):25-26.
[3]楊柳,梁奉媚.啦啦操對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J].體育師友,2015(3):73-75.
[4]高麗萍.女大學生體質在36周啦啦操訓練后的變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5.
[5]鄭瑾,劉美鳳.啦啦操對女大學生健康體適能的影響[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6(8):122-124.
[6]郭偉.啦啦操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驗研究[J].中州體育:少林與太極,2015(1):37-40.
[7]張琰浠.新形勢下啦啦操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4):188-189.
G807.4
A
2095-2813(2016)12(c)-0090-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090
2015年重慶市社科規劃自籌項目健康校園視角下啦啦操課程對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實驗研究(項目編號:2015SKZ13)。
楊慧君(1988—),女,漢,湖北廣水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體育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