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紅,陳永發,韓金明(.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00875;.北京交通大學體育部,北京 00044;.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北京 00009)
青少年體育人文素養的現狀與培育
——以北京市為例
杜曉紅1,陳永發2,韓金明3
(1.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北京 100875;2.北京交通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044;3.北京教育學院體育與藝術學院,北京 100009)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其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未來國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與精神狀態,是一種隱性的國家實力的表現。對于當今青少年,了解并培養其良好的體育人文素養是轉變、提升其運動參與行為與能力的首要保障,無論對民族未來還是個人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1.1 研究對象
青少年體育人文素養的現狀與培育。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大量相關研究文獻,梳理了相關概念并對已有研究進行了全面的比較分析。
1.2.2 問卷調查法
選取并調查了北京市區和郊縣6所高中、7所初中、6所大學,共1900名青少年學生。參考日本有關體育學習和運動素養方面的問卷,編制了“青少年體育人文素養與體育學習狀況調查問卷”,發放問卷19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60份,有效率97.9%。
1.2.3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采用SPSS 17.0對回收問卷的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
2.1 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的基本情況
調查發現,北京市在校青少年學生在中學階段參加過課外體育社團或俱樂部的僅約1成,而在大學期間參加過這類組織的有24.4%,比例有明顯增長。超過半數(54.1%)的青少年認為自己是比較擅長體育運動的,喜歡上體育課的則達到83.1%,可以看出,半數以上青少年自認為具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對運動比較有信心,這部分人對運動有較高的興趣,條件允許時會積極、自覺地參與體育活動。而且,大學階段相對靈活自由的時間,也為青少年參加體育活動或運動社團提供了條件保障,從這點來看,引導并促使更多大學生廣泛地參與體育活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對青少年體育態度與行為的影響因素的調查發現,影響最大的是“朋友、熟人”,占36.1%,其次是“各種媒體”(占29.3%)和“體育課”(占29.0%),而“運動社團”的影響力最小,只有5.4%。這也印證了熟人、朋友、同學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結伴體育活動是促使青少年運動參與的較為有效的辦法,這與已有研究一致,應努力推動和引導這種模式。而各級學校的體育課程以及新聞媒體也應進一步采取積極措施,努力發揮其對青少年良好體育素養與行為的影響與促進。
2.2 青少年對體育道德與文明禮儀的認知與態度
體育活動中滲透的體育道德和文明禮儀,既可以培養青少年良好的行為規范,也體現出青少年對體育運動的尊重與理解,是一種綜合素養的表現。調查顯示,北京市青少年學生比較關注體育運動中的文明行為,認為它很重要,九成人認為“喝倒彩”“口頭詆毀”“違背規則”都是不良行為,他們愿意為對手精彩的運動表現喝彩。而且大多數人認為自己在體育活動中不會嘲笑別人、不會采取不光彩的手段獲得比賽勝利,并能夠正確對待比賽的輸贏。95%以上的青少年認為在體育活動中應遵守約定和規則,而約一半的人認為自己不會“無條件服從裁決”。可以看出,當代青少年具有較強的體育競賽規則意識,尊重對手,重視公平競爭,整體上體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文明禮儀的行為認知。
2.3 關于體育社會適應功能的認識與理解
體育活動是青少年提高和發展社會適應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調查顯示,青少年普遍(約9成)認為能夠在體育課中感受到來自同學的支持與幫助,感受到團隊凝聚的力量,同時85.1%的青少年認為擅長運動的人中很多具有領導才能。這反映了體育活動確實有助于加深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能夠增進感情,促進他們之間的交往,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體育運動有助于發展人的組織領導才能的認同。不過在團隊利益與個人利益方面,超過1/3的青少年不贊成“為了團隊的勝利而犧牲自己的利益”,更多的人(約6成)認為“不應該無條件服從或者絕對遵從教練或團隊的決定”。這一定程度上表明青少年追求體育運動中的公平性,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他們可能不會輕易為了集體的競賽成績而放棄個人成績,這也是青少年獨立人格與自由民主思想在體育活動中的體現。
眾所周知,體育運動是通過身體參與來實現的,“這不僅因為它是身體運動,而且還能使人感覺敏銳、控制能力增強,從中產生期望和信心。”而“身體的發展,不僅僅意味著生理學意義上的軀體發展,還包含著人的社會性內容。”體育活動為參與者提供了各種相互交往的機會,“當所有的人聚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工作時,靠的是互相團結的力量。互相依靠為個人提供了動力,使他們互勉、互助、互愛。”由于在體育活動中需要不斷調整和處理個人與個人、小組與小組、強者與弱者等關系,這里既包含著個人成長與發展,又有競爭與合作,因此對于青少年社會適應性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青少年在體育運動中的自我認知與成長
體育運動可以讓青少年更深刻地理解和體驗“堅持與堅韌”“信心與勇氣”“成功與失敗”等感受,這些切身的體驗會促使其不斷地自我檢驗、自我反思。調查顯示,約90%的青少年認為“體育需要鍥而不舍的堅持”,盡管有4成的青少年感覺“體育課程較難,自己跟不上節奏”,但大多數人(約90%)仍然“在體育課學習中不怕失敗,積極參與,刻苦練習,挑戰難度”。他們認為通過體育鍛煉,自信心得到了增強,強化了“我也做得到”的信念。約95%的青少年認為“體育對于意志的磨煉更為重要”,90%的人則認為“努力的過程要比比賽的結果更加重要”。可以看出,青少年學生對體育運動學習、練習的過程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了解體育運動需要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信念,這也是其更加積極、努力地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的基礎。
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還有助于培養青少年良好的身體意識和身體觀,使其更深刻地認識自己,改善自己,在體育運動中獲得全面成長。“初始的教育實踐原本是‘身體力行’的教育”,“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體現了人們對體育運動本質的深刻思考。“‘身體強健’讓人不再滿足于‘四肢發達’的肌肉訓練,它使傳統的‘體育’價值發生轉換;讓生命健康,活力四射;讓勇氣充沛,敢于冒險;讓意志發達,承受困頓與錘煉而笑聲朗朗。”正如杜威的觀點,培養身體的自我意識對于“促進我們積極成長和幸福是必要的”,他提倡反思性的身體意識,目的是為了提高個體的自我認識及自我使用。體育運動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引導人運用身體,使社會性身體與生物性身體相互調節、修飾與形塑”。
2.5 青少年對體育運動的整體認知及價值取向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87.6%)感覺在體育課上與對手的競爭比賽可以獲得快樂,更多的人(96.4%)贊同“能夠在從事運動時感受到運動所帶來的愉快是最重要的”,“而不必太拘泥于比賽的成敗”,他們(89.1%)并不認為“體育活動只是為了打發閑暇的時間”。體育作為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承擔著培養人的情操、提高道德水平的功能。調查顯示,94%以上的青少年認為體育運動對于磨煉意志、培養良好人格具有重要作用。97%的人認為“運動具有和藝術品一樣使人感動的能力”,“為世界和平起了作用”,這是運動帶給人的精神和力量,一種巨大的感染力,一種對人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水平的生動教育。而對于學校體育課,94.3%的青少年認為“體育課中學到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起到作用”。認為這“對自己將來成為優秀的人能起到很大作用”的則為78.5%。可以看出,青少年能夠普遍認識到體育運動具有的情緒調節作用,通過運動可以排解煩惱,產生愉悅感。同時這也提示我們應該從人才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的角度,進一步挖掘和發揮體育運動及體育課程特有的教育價值,使體育教育為我國青少年的全面培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人的生命及其體驗不是抽象的,而是實在具體的身體體驗。體驗不僅僅屬于智商、德育和美育,體育中的身體體驗也不僅僅是為了鍛煉好身體、增強體質,而為智育和德育服務,正像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樣承擔著身體教育的功能一樣,體育也承載著開發智力、培養情操、提高道德水平的功能,它絕不是對開發智力、培養情操和提高道德水平的補充,而是體育的自身。”正如杜威的教育理論所主張的,“游戲運動的重要性,認為它不僅有助于人的身體發育,有利于培養人敏捷的感覺、犀利的思想、果敢決斷的精神和生動活潑的稟性,也能夠使一個被動的、靜穆的、無生氣的人,一變而為活動的、有生氣的、有用于社會的人。”可見,培養當代青少年學生全面而深刻的體育運動價值觀和良好的體育人文素養,是扭轉當今青少年運動參與不足、身體意識缺乏、體質健康下滑的重要出路。
總體來看,北京市青少年學生具備較好的體育人文素養,他們對體育運動的認識和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能夠較好地意識到體育運動在自身成長過程中所具備的教育價值,但青少年的實際運動習慣卻還沒有完全形成。體育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還能使青少年更好地認識自己,并大大改善身體技巧、技能、感知覺和運動范圍,這些是他們更好地感知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因此,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認識和感受體育運動,需要從其對人的德性、價值觀以及生命哲學和生活哲學的角度來感悟。只有這樣才能走出“增強人民體質”的單一認識,而從人文素養培育的角度出發,讓體育運動走進青少年全方位的生活,成為引領和指導青少年自發進行體育學習并形成良好運動行為習慣的根本。
[1] 賴天德.中國學校體育改革述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魯雷.當代體育教師的人文素養與體育人文精神的傳承[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
[3] 杜曉紅,陳永發,赫忠慧.北京市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和行為的調查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
[4] 李傳奇,田雨普.新世紀我國身體教育思想研究評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
G807.3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2-026-03
2015-12-18
杜曉紅(1975 ~),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體育課程與教學理論、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