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穩李茂盛劉奕君
(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體育學院;2.婁底市第二中學 湖南婁底 417000)
學生體育權利的法理分析①
王金穩1*李茂盛2劉奕君1
(1.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體育學院;2.婁底市第二中學 湖南婁底 417000)
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研究我國學生體育權利的現狀,發現在權利的保障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如,設施不全、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有效的權利保障和申訴機制,同時也受學生自身的因素影響,如,對體育權利意識淡薄、參與效度的不高及經濟條件欠佳的制約。因此,要維護好學生正當合理的體育權利,需要合理安排體育活動場地與器材,努力增強學生對體育權利的觀念與能力,并建立健全學生體育權利的保障與申訴機制。
學生 體育 權利 法理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體育權”逐漸被人們重視,并引起大家的關注。所謂體育權利是指法律確認的人在接受體育教育和從事體育運動過程中所應享有的自由和利益[1]。而學生體育權利是指學生在學校體育活動中應享有的權利。然而在學校體育中,怎么讓學生行駛體育權利是學校教育中的大事,那么正確認識學生體育權,保障學生體育權的實現,為學生體育權利受到侵害提供救濟,成為學校體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所面對的新課題。維護學生的正當體育權益,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進行,只有充分保障學生的體育權利,讓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學生才能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1.1 權利的定義
關于權利的解釋專家和學者有著自己的觀點,作為法律權利乃是法律所確認和保障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可以獲得某種利益[2]。權利一般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在《新編漢語詞典》中,權利是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新華詞典》:可行使的權力和享受的利益(rights),從以上兩個解釋看,權利就是權利和利益的結合體,《新編漢語詞典》表述更全面,權利主體涵蓋公民和法人,還強調權利與義務相對應,而《新華詞典》沒有涉及具體的權利主體。但是權利的獲得必須通過法律和制度來保障,公民的正當權利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是一個國家進步發展程度的重要體現,是國家強大與否及綜合國力、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3]。
1.2 體育權利的分析
體育權利是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要求憲法對公民憲法權利的確立應呈現開放性。人權保障條款寫進憲法為憲法權利體系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提供了依據,因此我們認為,權利內容在相應憲法條款中得到體現的體育權利,是我國公民憲法賦予的一項權利,但它不是一種單純的權利,很難有專門條款的規定。目前的體育權利較為抽象,我們要去很好地維護行使自己的體育權利有一定的難度。我國《憲法》第6條明確規定:“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是學生體育事業發展的主力軍。第4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當今的學生開始注重體育的發展,逐漸重視體育權利的訴求。新修訂的《體育法》將我國公民體育權利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做了明確規定,同時為學生享受體育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目前學生體育權利的現狀不是很理想,體育課被文化課無故擠占,下雨被強行改為自習課,不下雨就放羊,學校沒有充足的場地器材,體育師資短缺,課余體育活動內容和時間少,體育比賽少,有時一個學校幾年不舉辦運動會,這樣學生的體育權利被無情地剝奪。較為明顯的如學生在學校時,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不重視學生體育權利的享有與行使。中考和高考可以強制性地把體育課的時數減少或取消。但是目前沒有一個完善的投訴機制來限制這些現象的發生,沒有一些制度來約束侵權主體的行為,從而導致擠占和取消體育課成為正常的或天經地義的事情。而這些原因有:學生、老師、學校管理者法制觀念和意識的淡薄,學生的維權意識沒有形成觀念,也沒有這個意識,所以要提高學生的體育權利意識,捍衛和維護好自己的體育權利,必須對學生進行普法教育。
1.3 學生體育權利的分析及法律依據
作為我國合法公民的學生,享有最基本的人權,同時又享有特殊的權利。學生的特殊權利是體育活動中享有的權利,人權是學生體育權利的基石,沒有人權就沒有體育權。我國加入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第28條和31條要求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簡稱《憲法》)第4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簡稱《教育法》)第5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高等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對學生體育權利的基本內容進行了說明。新修訂的《體育法》第18條規定“學校必須開設體育課,并將體育課列為考核學生學業成績的科目”。第19、20條規定“學校必須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對學生在校期間每天用于體育活動的時間給予保證。學校應當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體育活動,開展課外訓練和體育競賽,并根據條件每年舉行1次全校性的體育運動會”。《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7、9條明確“普通中小學、農業中學、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各年級和普通高等學校的第1、2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是學生畢業、升學考試科目。”第10、11、13條進一步明確,普通中小學、農業中學、職業中學每天應當安排課間操。每周安排3次以上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含體育課)。中等專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除安排體育課、勞動課的當天外,每天應當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課外體育活動。《體育運動國際憲章》指出:“確信有效地行使人權的基本條件之一是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發展和保持他或她的身體、心智與道德的力量,因而任何人參加體育運動均應得到保證和保障。”
學生體育權利的內容包括體育課、早操和課間操、課余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課余體育競賽。學生必須參加體育課的學習,必修參加早操和課間操的鍛煉。學生有參加體育活動的自由選擇權;有參加體育競賽的自主權,這些都是以增強體力、精神后的滿足、社會關系的形成以及對競技成績的追求為目的的身體活動。學生有自由參加體育活動、選擇運動項目的權利。
3.1 學校因素的制約
3.1.1 體育場地器材短缺
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統計出,教育系統場地個數66.05萬個,面積10.56億m2,其中高校和中小學有63.46萬個,面積10.11億m2[4],而2015年統計在校學生人數21733.04萬,其中小學生9 692.18萬,中學生8 393.86萬,大學生3 647萬[5],人均4.65 m2。根據教育部各類學校體育場地的要求以及進行的統計分析得出,中小學體育場地面積要求生均8.33m2,高校生均5.5m2,所以學校場地是沒有達標的,造成體育課體育活動受阻,從而侵害了學生正常體育權利。
3.1.2 學校重視程度不夠
學校是否重視是實現體育權利的重要因素,具體表現在學校組織的各類體育文化活動、體育知識講座、體育課被文化課占用等。另外學校利用行政干預的措施,為了中考和高考,人為地把這兩個年級的體育課減少一節或取消,這是嚴重地侵害學生體育權利的表現。
3.1.3 保障機制缺乏與申訴機制沒有形成
教育部門沒有制定相關的制度保障學生的體育權利,學校沒有具體的制度來執行學生體育權利,也沒相關的訴訟機制和救助體系來主張學生的體育權利,更重要的就是學生沒有法律知識和權利意識。所以學生在實現其體育權利時,經常受到侵害,學生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權利被侵害,或者意識到權利被侵害也無能為力,最后就是不了了之。
3.2 社會因素的制約
《體育法》第46條也規定:“公共體育設施應當向社會開放,方便群眾開展體育活動。”擠占學生的體育場地將可能侵害學生體育權。《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試點區工作會議紀要》強調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本來學校的場館設施就短缺,社會上的人涌入學校進行鍛煉,勢必會占用學生的體育設施和場館,那么學生正常的體育權利就會被侵害而得不到保障。所以社會好的制度好的辦法往往制約著或侵害了學生享有體育權利。
3.3 學生自身因素
除了上述所闡述的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外,制約學生體育權利的因素,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
3.3.1 體育權利的淡薄
大學生有《法律基礎》課程的開設,中小學完全沒有與法律有關的課程學習。因此造成學生法律知識的缺乏,沒有權利概念,更沒有體育權利意識。體育作為追求健康的手段或交際載體,這個大家不含糊,但是將體育上升到權利高度來認識的并不多,這主要是長期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把時間花在學習文化知識上,為中考、高考讓道是天經地義的事,長此以往對自己體育權利的保障就沒有概念了。
3.3.2 缺乏必要的吃苦精神
學校體育雖不需學生去挑戰人類生理極限和超負荷的運動,但卻要求其身體承受一定運動負荷的刺激,這樣身體鍛煉才會有效果。而吃苦耐勞,是學生今后走向社會的立世之本。在我國由于實行計劃生育,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孩子幾乎就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所以長輩總是過分地溺愛和袒護他們,不讓他們吃苦,他們也就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此體育課只要增加一點點負荷學生就不情愿,等于說是自己放棄了體育權利。
3.3.3 受到經濟因素的限制
體育權利的實現實際上也離不開經濟,當地政府經濟條件好,對學校體育場館設施的投資也就大。當地經濟好,學生家長就舍得給學生花錢買體育裝備,所以體育權利的保障需要一定的經濟作為基礎,如果經濟條件差就提供不了行駛體育權利的場館設施。
(1)當前學生體育權利逐漸得到了保障,但離真正體育權利的實現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2)學校對學生體育權利依然重視不夠,基本的場地器材和體育教師的配備明顯不足,沒有出臺相應的體育權利保障措施和制度。
(3)學校對體育法規的宣傳不到位,學生對體育權利這一名詞較為陌生,更不用說會用法律來保護自己以及提出權利要求。
[1]李艷麗,張文江.我國殘疾大學生體育權利實現的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1):139.
[2]張昌明.環境權法律屬性芻議[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35-37.
[3]寧雷.論學生體育權利[D].北京體育大學,2013.
[4]國家體育總局.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EB/OL].(2014-12-26).http://www. sport.gov.cn/n16/n1077/n1422/6039410.html.
[5]教育部.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6-07-06).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On students Sports Rights
Wang Jinwen1*Li Maosheng2Liu Yijun1
(1.Deparlment of P.EP Hunan Institule of Hum 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No.2 Middle Shool of Loudi,Loudi Hu'nan,417000,China)
With document literature method,interviewing method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pplied,we resear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sports rights in our country in this thesis,and find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right guarantee process, such as incomplete facilities,less attention,effective right guarantee and appeal mechanism.At the same time,the rights also are restricted by students their own factors,like faint consciousness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low participation validity and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Therefore,to maintain the reasonable sports rights of students,it is necessary to reasonably arrange fields and equipment for sports activities,enhance students’concepts and abilities towards sports rights,and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guarantee and appeal mechanism for their sports rights.
Students;Physical education;Rights
G807
A
2095-2813(2016)12(c)-0115-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6.115
湖南省教育廳立項科研課題《學生體育權研究——以湖南省中小學為例》(項目編號:13C444)。
王金穩(1973,4—),男,湖南婁底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訓練學、學校體育學、體育法學,E-mail:683196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