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長艷(嶧城區吳林街道曹莊小學,山東 棗莊 277300)
周期訓練理論在小學籃球訓練中的應用
秦長艷
(嶧城區吳林街道曹莊小學,山東 棗莊 277300)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國越來越重視體育運動的開展。籃球是世界上影響力較大的一項運動,我國籃球成績近年來并不是很理想,但籃球運動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年的努力。青少年是我國籃球未來發展的希望,對于今后我國籃球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籃球的訓練需要很長時間,但是我國的籃球訓練呈現出來的是層次斷裂,不同層次之間沒有實現有機地過渡,在訓練中也沒有具體措施。周期性訓練理論能夠很好地彌補現階段在籃球訓練中出現的這些問題,因此在訓練中充分利用周期訓練理論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1.1 研究對象
周期訓練理論在小學籃球訓練中的運用情況。
1.2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
2.1 周期訓練理論的相關概念
周期訓練理論是指周期性的組織運動訓練過程的訓練,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規律,在探尋事物規律的過程中就可以總結出一定的規律,在訓練中遵循這種規律就能夠獲益,反之,違背原則就會適得其反,效果較差。
2.2 周期訓練理論的科學基礎
2.2.1 物質運動周期性的普遍規律
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和月亮繞地球一圈的時間是不相同的,但是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規律,在訓練中也是一樣,中學生在訓練中掌握一項技術的時間和小學生在訓練中掌握同樣一種技術的時間肯定也是不相同的,但是他們都會有自己的規律,就像是中學生開始學習籃球技術,他們掌握交叉步突破,大多需要1周的時間,而小學生可能需要2~3周的時間,這就是他們各自遵循的規律。
2.2.2 人體競技能力變化的周期性特征
人體競技能力的變化是較大的,在訓練中要根據學生競技能力的變化范圍確定訓練量和強度的大小,在訓練中遵循這種規律,使訓練更加科學化,在訓練中有的學生體能恢復較快,有的學生在同樣量度的訓練中恢復較慢,這種狀況是普遍存在的,訓練中教練員要及時掌握運動員的具體情況。
2.2.3 適宜比賽條件出現的周期性特點
訓練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參加比賽,力求實現預期的目標。在訓練中,教練員要根據比賽時間的安排進行訓練,使運動員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出現超量恢復達到最好的競技狀態,創造良好的成績。
2.3 周期訓練理論的訓練學要點
把握各種周期的序列結構,在訓練中,周期訓練理論各個周期所要安排的內容并不相同,在基本訓練周,教練員安排的主要是基本技術和戰術的訓練,使運動員熟練掌握各項基本功,扎實的基礎訓練就像是向銀行“存款”,而比賽則是向銀行“取款”,比賽是反映運動員基本技術掌握情況的很重要的評價。在籃球訓練中基本訓練周主要是發展運動的體能和基本技術,如投籃、傳球、運球技術以及基本的戰術訓練,這時候要注重訓練的量,使運動員在大量的訓練基礎上充分實現技術的定型化。
賽前訓練周的主要任務把運動員的各種競技能力集中到專項上去,使運動員的機體適應比賽的要求和條件,在基本訓練周中,運動員在體能訓練中可能更多的是側重全面技術的訓練,但是一旦到了賽前訓練周則首先要發展與運動員專項相關的體能和技術,這時候要把熟練掌握專項技術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如在籃球比賽中要把運球快攻技術和兩三人長傳短傳技術的質的要求提高,這些是在基本技術正確的前提下進行的。
比賽周的主要任務是為運動員在各方面培養理想的競技狀態做直接的準備和最后的調整,并力求實現預期的比賽目標,比賽周是最終的目的,在比賽中使運動員在前面訓練中的技戰術得到發揮,并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
恢復周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在訓練和比賽中消耗的體能及時得到恢復,并準備投入新的訓練中,開始新一輪的周期訓練。
2.4 周期訓練理論在小學籃球訓練中的實踐應用
在本次訓練中以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吳林街道曹莊小學籃球訓練隊為例,在開始之前先將訓練隊的隊員按照身體素質和技術分成2組,一組為普通組,另一組為實驗組,每組的人數為8人,通過一學期的訓練,對比2組學生基本技術和體能狀況。
全場運球上籃是指從一側底線開始運球到對面球籃上籃,上籃過程中如果球不進,將球補籃進筐,然后再運球到起始位置的球籃上籃,同樣如果上籃不進,將球補進球籃。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由于在分組的過程中就完全考慮到了學生的身體和技術的狀況,使2組學生的成績盡可能相近,通過初次測試可以看到普通組和實驗組的學生成績相差不大。100m成績方面,普通組的平均成績為19.71,而實驗組的學生百米成績為20.13,兩者相差0.52s;400m成績方面,普通組平均成績為1∶41.51,實驗組成績為1∶40.37,兩者相差為1.15;1min罰球兩者的數量相同都是3.3個;全場運球上籃普通組為17.63,實驗組學生的成績為17.71,兩者相差0.08s,由于對比的數據是要看兩組學生在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之后成績的差異,因此在分組盡可能公平的前提下,使普通組的學生成績相對稍好點。通過測試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普通組的學生在初次測試的成績上稍好于實驗組的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教練將2個組的學生分別在2塊籃球場地上進行訓練,將2塊籃球場分別標記為A、B,其中A場地為普通組學生訓練專用,B場地為實驗組學生訓練專用,在訓練中周一、周三、周五在A場地,周二、周四在B場地,下一周輪換也就是周一、周三、周五在B場地,周二、周四在A場地,每次訓練時間為1h,前半小時教師布置本次訓練課的任務,后半小時學生自己按照教師的講解安排進行訓練,然后教師去另一塊場地檢查學生訓練情況,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前半小時沒有教師指導的學生訓練內容為上一次訓練的內容,籃球的訓練是大量正確動作的重復訓練已達到動作的自動化的過程。
在訓練中,普通組學生的訓練主要是按照以前教師的教案和訓練計劃進行訓練,從開始的基本功訓練到最后的比賽訓練,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進行,在實驗組的學生中訓練的內容是按照周期訓練理論的要求從基本訓練周的基本技戰術的訓練,到賽前訓練周專項技戰術的訓練,到比賽周的比賽內容的訓練,最后是恢復周的恢復性訓練,在每一個階段中都有訓練的不同要求和訓練內容。
普通組的訓練在訓練中主要是基本技術的訓練,體能訓練的內容也主要是折返跑練習,當基本功技術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再開始進行簡單技戰術的訓練,在訓練中不分階段,完整的按照一個思路進行訓練,而在實驗組的訓練中教練員在每一階段中安排的內容有所不同,在訓練中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在訓練中把這一階段中最重要的內容加大強度和量度進行訓練,使每一階段在完成任務之后再進行下一階段的訓練,直到最后完成總的訓練任務。
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通過測試找到了隊員體能和成績的差異,并探尋出現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之后,2組學生的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普通組學生100m成績提高到19.03,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提高到18.79,其中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比普通組學生的成績高了0.24s;400m成績方面:經過一學期的訓練之后普通組為1∶35.23,實驗組學生為1∶31.11,普通組比實驗組慢了4.12;1min罰球方面普通組為4.3個,實驗組學生為4.7個,兩者相差0.4個;全場運球上籃普通組用時16.93,實驗組用時16.51,實驗組學生比普通組學生用時短0.42s,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發現,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有了明顯地提高,各項數據實驗組學生的成績均好于普通組學生。
通過調查可以看出,2組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成績都有提高。在百米成績方面提高較快,普通組學生初始階段100m成績為19.71,期末階段學生成績為19.03,成績提高了0.68s,實驗組學生成績提高得更快,從初始階段的20.13,提高到后來的18.79,提高了1.34,無論是最后2組學生的成績,還是提高的幅度,實驗組均好于普通組的學生。400m成績方面,普通組學生從最初的1∶41.51提高到后來的1∶35.23,實驗組學生從最初的1∶40.37提高到后來的1∶31.11,其中普通組學生提高了6.28,實驗組學生提高了9.26,由此可見實驗組學生的成績要好于普通組的學生;1min罰球方面普通組學生從最初的3.3個提高到后來的4.3個,平均提高了1個,實驗組的學生從最初的3.3個提高到后來的4.7個,提高了1.4個;普通組學生全場運球上籃從最初的17.63提高到后來的16.93,提高了0.7s,實驗組學生從最初的17.71提高到后來的16.51,提高了1.20,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實驗組學生成績明顯好于普通組學生,這也說明周期訓練理論在小學籃球訓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夠明顯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籃球水平,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運用周期訓練理論,使周期訓練理論在實踐中得到良好地應用。
周期性訓練理論是指周期性的組織運動訓練過程的訓練理論,在訓練中將訓練的周期分為基本訓練周、賽前訓練周、比賽周和恢復周。在訓練中,各個周期中訓練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基本訓練周的主要任務是基本技術和全面的體能訓練;賽前訓練周的主要任務是專項技術和專項體能的訓練;比賽周的任務是全面體現訓練中的能力;恢復周的主要任務是實現身體和心理上的恢復,使身心得到全面地恢復,準備投入新的訓練中。
周期性訓練理論能夠很好地提高籃球訓練隊學生的籃球技術和體能,通過一學期的訓練,學生的技術和體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建議學校無論是訓練隊,還是教學中使用周期訓練理論,周期訓練理論對學習某一項技能有良好的借鑒作用,能夠使理論和實踐實現有機過渡。
[1]張霖.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現行賽制下年度訓練安排的理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6).
[2]朱曉霞,包云.對優秀田徑運動員訓練周期理論的重新審視[J].湖北體育科技,2006(1).
[3]余雙艷.短跑速度牽引訓練實驗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6(4).
[4]宮士君,馬進榮,劉文娟.第28、29屆奧運會中國男籃先發與替補隊員主要技術指標對比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G841 文獻標識碼:A
1674-151X(2016)01-037-03
2015-12-12
秦長艷 (1976 ~),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