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中學,310015)
?
規范課堂教學 守住教學底線
劉蕾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中學,310015)
本次研討活動安排了“足球:運球技術及運用”單元教學,由三位教師進行該單元的不同課時教學展示。三位老師在教學中都堅守《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中提出的課的七個標準底線同時也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通過這次觀課,筆者對課堂的標準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下面著重從“七個基本要求”選擇如下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隊列隊形練習在整堂課中都應貫穿,是全課各個環節的銜接,是課堂組織有序的重要保障。由于體育課處在開放性的空間中,干擾學生注意力的因素很多,因此在開始部分采用隊列隊形的練習將加強學生的組織和紀律性,幫助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同時能加強學生身體姿態練習促進健康發育等。“課堂教學標準”落實之初,部分教師由于理解不透,在教學中常常引起“矯枉過正”現象,導致為了隊列而隊列。一堂課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課的每一個部分要連貫銜接,在開始部分隊列練習內容的設計不能太生硬單板,應該和準備部分或者課的組織調動需要相銜接。
如《足球:腳內側運球練習方法》一課中,教師設計的隊列隊形內容有“四面轉法”、“行進間轉法”、“原地踏步”、“跑步”,將這些隊列隊形內容融合在隊伍的組織調動中,將集合隊形調整為基本部分教學所需要的隊形,同時將準備部分的熱身練習有效地貫穿其中,使得課的開始部分與準備部分銜接連貫。這是一個比較完整地落實課的開始部分有隊列的課例,當然也有的課是在開始部分沒有過多的隊列隊形集中練習,而是將其融入隊伍的調動中。如《足球:腳內側運球的運動方法》一課,在課的開始部分安排了“蛇形超越跑”,將“四面轉法”練習融入其中。兩種不同的形式,在于課堂設計的需要和教師對課堂的把握與理解程度不同,只要都落實了“開始有隊列”的核心意義就是有效可行的。
準備部分強調“體能”目的在于,要求教師立足于提高學生體能,促進體質健康發展,要求教師對準備活動內容的設計以教學內容特點為依據,避免千篇一律的“跑2圈+徒手操”模式,突出課堂的趣味性。
準備活動分一般性準備活動和專門性準備活動。一般性準備活動主要是促進學生身體全面發展,為基本部分教學做好身心準備。專門性準備活動主要是使與完成基本部分主要教材相關的肌肉群、關節、韌帶和器官,以及各系統的機能做好充分準備,增強專項運動機能,調整動物性和植物性器官之間的相互關系,其活動應符合專項動作的特點。專門性準備活動搭建起準備部分與基本部分的橋梁。如第一節課《足球:腳內側運球練習方法》,設計了急停快轉跑、繞球“S”跑、繞球并步跑、腳外翻跑以及球性練習。教師圍繞著足球展開了各種跑,通過在路線、方向上的變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對足球學習的興趣。第二節課《足球:多種形式腳內側運球射門》,準備部分設計了雙腳移動踩球和腳內側移動撥球等行進間運球內容,同時也將足球的比賽“紅黃牌”結合到練習過程之中,豐富了學生的足球文化,同時提醒學生練習中抬頭觀察,突出練習的“趣味性”。教師在課的設計上很用心,充分把握足球作為一項開放性項目的特點,抓住學生學習的興趣能“踢球”,在準備部分安排學生和足球“互動”,讓學生在“動”中發展體能。
當然,教師在落實“準備兼體能”的同時也要注意練習密度、強度和心率等因素,據現場教師統計,《足球:腳內側運球練習方法》一課的準備部分,學生的最高心率達到193bmp,一般在準備部分學生的心率范圍是120~140bmp,可見在準備部分落實體能方面,教師在設計上要科學合理,這也是課堂教學今后值得思考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