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圓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
對群體性事件的理論分析
張圓
(西北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摘要:我國正處在社會變遷和轉型期,經濟發展迅速,利益間的爭奪使得群體之間的矛盾逐步興起。伴隨著群體間的利益不平等,貧富差距擴大,城市建設、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群體性突發事件在社會中涌出,影響著公眾秩序,緊繃著人們的神經。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分析;沖突
我國正處在社會變遷和轉型期,經濟發展迅速,利益間的爭奪使得群體之間的矛盾逐步興起。伴隨著群體間的利益不平等,貧富差距擴大,城市建設、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群體性突發事件在社會中涌出,影響著公眾秩序,緊繃著人們的神經。首先我們要清楚群體性事件的概念界定:是由社會矛盾引發,由特定和不特定的某些具有共同利益的偶合群體,以一定的目的為基礎,帶有明顯的利益訴求性質的體制外活動,是以合法的或非法的規模性聚集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和政策主張,對社會秩序和穩定造成一定影響的事件①。本文以貴州翁安事件和昆明晉寧事件為背景,以社會沖突理論為視角,來進一步尋求應對群體性事件的有效方法。
2014年10月14日,晉寧縣晉城鎮發生一起當地泛亞工業品商貿物流中心項目建設方人員與富有村部分村民因矛盾糾紛引發暴力違法犯罪行為,共造成8人死亡和18人受傷嚴重后果的群體性突發事件。
2008年6月28日16時至29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部分群眾和中小學生,懷疑公安機關對一名女中學生死因的鑒定結果,2萬多人聚集到甕安縣公安局和縣人民政府請愿圍觀,有極少數不法分子趁機鼓噪,開始肆無忌憚地打砸搶燒,縣委政府及公安局多間房屋被燒,數十臺機動車被燒毀和砸壞,辦公電腦被搶走,縣委政府機關公文、檔案、辦公用具被毀。這場突如其來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人們稱為甕安“6·28”事件,也稱“甕安事件”。
當前我國群體性突發事件頻繁發生,是與我國現代社會處在轉型期這一特殊狀況有很大的關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都在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新的基層和社會組織涌現,傳統社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社會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改變,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也滋生了大量社會矛盾,總之,社會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群體性事件的頻發。
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的變動,國家政策的改變,人民群眾的生活呈現天翻地覆的變化,社會中階層劃分的明顯確立,貧富差距的不斷增大,甚至出現了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現象。富人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而奪取更多的上層資源,而窮人逐漸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在經濟社會中,人們只會關心自己的經濟利益,希望自己錢夠花,生活富足。然而,社會資源總是相對有限的,當資源被少部分人占有大部分人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分配不均、不平的現象,進而引發矛盾,這種矛盾在長時間積累后往往會通過群體事件表現出來。
引發群體性事件常發的原因是多樣的,不僅僅是貧富差異的問題,隨著中國改革的深入,經濟發展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轉型的加劇,必然會引發一些新的社會問題的出現,也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新的群體性事件,但總的說來階層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分配不均是核心。基于對群體性沖突事件是一種社會的常態這樣一種認識,那么我們的各級管理部門、領導層等就應該看到群體性沖突存在的客觀性,要總結經驗制定必要的應對機制對群眾性突發事件進行積極的處理,其次要對自身加強反思,做到時刻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中心,實事求是,為人民服務。
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會學流派。社會沖突理論以率先反對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而著稱。它強調社會生活中的沖突性并以此解釋社會變遷。主要代表有馬克思、達倫多夫、科塞等。 達倫多夫的社會觀從反功能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社會沖突是具有普遍性的,是一種常態,甚至可以說社會沖突是不可避免的。科塞認為,社會沖突的根源在于人們對各種物質性東西的分配不均和對非物質性東西的價值判斷不一致。社會沖突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科塞對社會沖突的功能進行了辯證的分析,提出了社會沖突在社會整合和社會變遷等方面的促進功能。從以上可以用社會沖突理論視角來分析類似的群體性事件,主要從這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群體性事件本身具有沖突性質。從原因上講,就是人們對各種生產資料的分配不合理產生的矛盾,對他們的認識不一致造成的,在當今社會的突出表現就是權力、地位和資源的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拉大而引發的利益爭奪。隨著社會轉型和改革的深入,中國的社會階層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社會利益關系出現了復雜化趨勢,社會分配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這更加導致利益的分配不能夠平等,而當前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遠遠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水平的速度,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收入差距和貧富差距迅速擴大,社會兩極分化日益嚴重。
(二)科塞在《社會沖突的功能》中指出,社會沖突有負功能亦有正功能,這取決于沖突的性質及社會群體或社會系統的內部結構。一般而言,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負功能比較明顯,也容易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如:損害政府和國家機關形象、破壞社會秩序、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物質損失。這些引起社會強烈反應和造成深刻影響的事件會普遍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如今的社會很多群體性事件都是和政府有著很大程度的關系,其次是對社會的報復心理,對人民生活產生極大影響,破壞社會和諧,阻礙社會平穩發展的秩序。
(三)達倫多夫的社會沖突調節的觀點,也對政府對解決群體性事件有良好的幫助作用。既然群體性事件客觀存在,是由于社會現狀導致的,但我們可以從社會調節的角度來處理對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這也有利于今后對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的建立,而不導致進一步產生消極的社會影響。既然有沖突必然有相互對立的利益雙方,那么在處理問題時,政府應該緊緊把握住這一矛盾雙方,成立必要的專門處理群眾性事件的部門,完善預警機制,正確及時合理的處理各類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加強建立社會的安全閥管理制度,有效避免影響社會秩序的事情發生。
群體性突發事件是客觀存在的,社會大眾要正確認識并理解群體性事件發生的目睹,這樣對癥下藥,制定出合理的解決機制,并給予社會力量解決群體性突發事件以必要的啟示。
注解:
①宋寶安.于天琪.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根源與影響[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5).
參考文獻:
[1]楊善華、謝立中《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2]宋寶安.于天琪.我國群體性事件的根源與影響[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
作者簡介:張圓(1993-),性別:女,籍貫:陜西西安,單位:西北大學南校區,學位: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