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
淺談我國網絡金融消費者的法律保護
郭峰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摘要:當今的時代是網絡信息“大行其道”的時代。人們傳統意義上的生活圈子都被“二進制”精簡、濃縮。而在這其中,對空間和時間要求都極為嚴格的金融消費就成為了網絡時代“首當其沖”的最大受益者,網絡的迅捷性與方便性正式金融消費交易所需要的,也正是借著網絡時代發展的“東風”,網絡金融逐漸滋生并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使得人們可以足不出戶進行金融交易。但網絡金融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享受其帶來的方便的同時,也承擔著作為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可能被侵犯進而遭受經濟或其他方面損失的風險。尤其在我國網絡金融消費理論落后于實務發展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法律規制保障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已近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金融;消費者;法律規制
(一)網絡金融及其表現形式。
所謂“網絡金融”,是金融交易與先代網絡技術結合的“時代性產物”,即傳統金融服務供應商運用現代發達的網絡互聯技術實現資金的“數字化電子融通”新型金融交易模式或手段。而隨著網絡信息技術在我國的飛速發展,網絡金融開始逐漸進入金融交易群體的視野。在國內,網絡金融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以“網銀”、“網絡證券”等利用網絡便捷、快速等技術優勢將原有金融服務“轉型”為網絡金融。(2)以“支付寶”、“余額寶”等基于網絡數據運營服務的平臺或互聯網企業,通過第三方支付進行金融衍生業務而涉足網絡金融業務領域。(3)通過P2P等其他模式進行互聯網信貸和籌資等新型網絡融資平臺。從上述情況不難看出,在傳統金融消費者已被廣泛接受的今天,金融交易雙方更傾向于在通過方便迅捷的“網絡金融”方式完成交易,真正達到“足不出戶,金銀滿缽”的交易目的。
(二)網絡金融消費者及其權益。
縱觀我國目前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現狀,除了對消費者的概念作了詳實科學的概述外,對金融消費者的概念并未有一個確定的說法。但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隨著金融消費者研究不斷加深,我國在立法中也涉及了一些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條款。筆者認為在此對網絡金融消費直接作出定義未免“有失偏頗”,但并不影響我們網絡金融消費者看作是金融消費者通過網絡方式進行金融交易,即網絡金融消費者是金融消費者在互聯網范圍內的理論延伸。所以,應該在理解金融消費者權益內涵的基礎上結合網絡交易自身的特殊性客觀看待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也就是說在金融消費者擁有的如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平等交易權等基本權益的基礎上增加具有網絡金融消費特點的如金融網絡個人信息保密、遭受不合理甚至違法對待時的求償等特殊權益。是網絡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得到真正“區別對待”的保護,不給無良金融機構以可乘之機。
1.缺乏系統專門的立法規制。誠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國幾乎沒有針對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立法措施。只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銀行業、證券業以及保險業等其他金融業部門法的少數條款體現對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但隨著金融消費者在金融交易中地位日漸突出,對其權益保護進行立法性規制是“大勢所趨”。然而是否應對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進行單獨立法保障,在業界仍存在兩種意見。意見主要集中于單獨立法的確體現了對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的重視,做到了立法“事無巨細”,但過高的立法成本的確為立法工作帶來一定困難。因此,日后如何平衡立法方面的利弊,使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得到恰當的保護就成了立法部門的當務之急。
2.缺少監督管理保護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專門機構。目前我國針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的是“一行三會下的分級管理”模式,即在“三會”中均下設了相關針對網絡金融交易的監督管理機構;但由于分級管理會造成過于明顯的“權力邊界”,使得發生管理沖突時,機構間不能有效合作進而影響監管工作有效的進行。因此,按照目前“一行三會”的分業監管體系尚不能有效地對傳統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進行有效監管,針對新興的網絡金融消費者保護的監管力度更是有限。因此,要對我國網絡金融消費市場及其消費群體進行有效的監督管控,需要在現有的監管體系進行升級是不可避免的。
3.尚未構建成熟的信用體系保障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所謂網絡金融信用體系,不單單指網絡金融服務供應商一方的信用等級,而應是經營者與消費者“雙向透明的”的信用信息公開制度。而目前我國網絡金融消費者對大部分網絡平臺運營商的信用等級“不得而知”。反之,我國針對個人信用不公開的制度使得網絡金融供應商不能及時了解個體金融消費者的信用等級。因雙方不能建立有效信任的基礎上進行的網絡金融交易一旦出現問題,將使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受到進一步侵害。因而, 一個成熟的網絡金融信用體系的建立是必要且急需的。
1.立法上適時構建保護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法律體制。網絡金融飛速發展,針對網絡金融交易的法律規制是大勢所趨,但目前我國針對網絡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的立法仍處于空白階段,由于目前網絡金融消費者仍屬于金融消費者的下位概念,筆者認為在結構上,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立法尚未成熟時,網絡金融消費者的立法仍需依附其上位概念立法范圍。因此,從立法層面應按部就班,穩扎穩打。待相關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法律出臺后再單獨針對網絡金融消費方面實施專門立法,建立完整的網絡金融消費者權益法理體制。
2.監管上建立專門網絡金融監管機,重視各部門協調合作。即政府應立即著手建立以網絡金融消費者權利保護為絡腳點的網絡金融監管體系并明確規定該部門的職責,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同時,結合我國目前針對金融業監管采取“分業管理”的特點,建議監管部門根據網絡金融交易產品性質的不同,監管部門可以設立專門與“一行三會“進行協調的單位進行及時的監管組織調整,避免重復監管和監管“灰色地帶”的出現。
3.完善征信體系建設,建立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首先,應建立完善的網絡金融服務平臺供應商的信用評級制度,根據供應商的營業額,注冊登記資本以及其他相關硬性條件評價其信用等級。其次,針對網絡金融消費者的個人信用記錄建立其網絡金融消費信用等級,這樣可以是單純依賴信用交易的網絡金融交易過程更加安全。最后,健全信息披露和保密制度,合理區分保密性信息和可公開信息。使得網絡金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得到完善的保全。使針對網絡金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權益得到了進一步保護。
作者簡介:郭峰(1988.09-),男,漢族,遼寧錦州人,沈陽工業大學,經濟法方向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F20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