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坤(保定學院歷史系,河北 保定 071000)
?
保定戲曲“新穎調”現狀調查
宋玉坤
(保定學院歷史系,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新穎調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劇種之一,2007年6月被列為保定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0月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新穎調已失去其昔日光環,正瀕臨消失和失傳的危險境地。本文從其現狀入手,通過對其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角度進行分析論述,期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也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提供些許借鑒。
關鍵詞:望都縣;新穎調;現狀;困境
新穎調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是保定市望都縣的獨有劇種。它誕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國前主要流傳于望都縣許莊村。建國后,望都縣文化館多次對這一小劇種進行整理和挖掘,其中大的挖掘整理有兩次,分別是1987年望都縣文化館對《戲八戒》小戲的資料錄制和2006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1987年望都縣文化館邀請河北省藝術研究所,把《戲八戒》錄制了資料片。2007年6月列為保定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10月被列入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89年新穎調《戲八戒》在杭州參加“中華之最”晚會時,國家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曾經說:“這出小戲很有趣味,很新穎,很有意思,也很有特點”。《戲八戒》先后到杭州、廣州、香港等大城市演出,甚至走出國門,到日本、新加坡、泰國、埃及、意大利等國上演,在海外華人中引起強烈反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呈現多元化,各種文化娛樂形式層出不窮,文化內容推陳出新,地方戲曲在文化娛樂活動中的統領地位已不復存在,新穎調這一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劇種,由于造詣較深的老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后繼乏人,正瀕臨消亡和失傳的危險境地。急需弘揚和保護。
出于對家鄉地方劇種的熱愛,筆者實際走訪了新穎調的發祥地——許莊,請教了一些新穎調健在的老藝人,也到望都縣文化館搜集了相關資料,新穎調現在所面臨的困境如下: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關文化的“活化石”,它的傳承發展依賴于傳承人,2008年新穎調第五代傳承人李金生猝然離世,一些有影響的演員藝人流落外地。昔日活躍在舞臺上的演員現今大都年事已高,或是離世,現在能唱新穎調傳統劇目的鳳毛麟角,如張春紅、張春花、黃玉貞、朱順子、朱新戰等人,要及時掌握他們的生活狀況,積極培養傳承人。而新穎調主要傳承對象應該是青年人和兒童,而現在很多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有家鄉戲,也不喜歡家鄉戲,更不會唱家鄉戲,新穎調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出現斷層危機。
筆者赴“新穎調”的發祥地河北省望都縣許莊村走訪調查時,發現村里目前沒有任何有關新穎調的歷史遺跡留存。一般年輕人都不知道村里原來還有“新穎調”這樣的地方戲,一些60、70歲的老人也只是聽說過,但具體有關細節不能描述,也不能演唱。而在其興盛期,許莊的男女老少誰都耳熟能詳,還都能哼上幾句。
文革期間,新穎調老藝人李佩華等被批判,挖掘整理的有關新穎調資料如古裝劇本、曲譜記錄、唱腔唱段的錄音帶等都被當做封資修的東西被洗劫一空,付之一炬。“新穎調”有關資料在望都縣文化館尚只有少量遺留,演出劇目、表演技藝等方面記錄文字不多,一些為回憶性口述資料,《西游記》、《志同道合》、《戲八戒》和《雙驗親》四部劇本及簡譜的音樂設計和唱腔,還有一些演出照片、演出節目錄像DVD等。原來的服裝、道具早已經毀棄散失。整理挖掘非常困難。
(一)思想保守,存在區域局限性。
清嘉慶14年(公元1810年)新穎調的發起人馬洛新由于身體原因被班主辭退回家,憑著對戲劇藝術的熱愛,在本村集合30多人成立了業余絲弦戲班,在三里五鄉演出,非常紅火,但有的學員學成后為生計所迫或其他戲班“挖墻腳”,外出搭班,往往不辭而別,致使原戲班人員行當不全,難以為繼,不能正常演出。為控制學員跳槽和避免“教會徒弟,餓死師父”的事件發生,新穎調約定行規,除本村人,“新穎調概不外傳”。后在“三改劇本”的基礎上結合絲弦、老調、梆子等唱腔加工糅合創造出一個新劇種,具有較大的保守性,演出的地域僅限于望都和周邊的定州、唐縣、清苑、順平等地,未能廣泛流傳,其傳播區域多年來也在保定的周邊地區,也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二)演出劇目題材單一、內容與時代脫節。
許莊周邊流傳一句民謠“許莊的戲不用看,出來準是猴兒變。”這凸顯出新穎調傳統劇目的又一問題,題材單一陳舊,多取自一些神話傳說如《西游記》、《白蛇傳》、《寶蓮燈》、《牛郎織女天河配》、《盤絲洞》、《戲八戒》等,接受群體多是望都和周邊的一般群眾,文化水平不高,也致使其演出劇目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欠缺,雖有觀賞性和趣味性,但教化意義不強,缺乏反映老百姓熟悉的喜聞樂見的現實生活題材作品。后新穎調的傳承人李佩華雖也創作了一些反映時代新聲的作品,如《兩朵小紅花》、《井畔銀花》、《小保管上任》等,卻仍然缺少經久流傳、與時俱進、令人耳目一新的經典代表劇目出現,內容和時代脫節。
在歷史上新穎調雖然流傳范圍有限,但也曾經是那樣的光彩奪目。它也曾代表中國形象,走出國門,在海外華人中引起強烈反響。由于歷史和自身局限,它也像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慢慢地凋零了。新穎調作為地方民間戲曲的代表之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種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識,是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保護和傳承新穎調的責任和意義重大。時代在發展,文化生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新穎調的生存面臨著危機,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狀態,保護并傳承祖先遺留的寶貴的文化遺產迫在眉睫。通過本文,筆者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為家鄉地方戲曲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李田光.望都新穎調[M].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望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望都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3]張紫晨.中國民間小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中國戲曲編纂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河北卷[M].中國:ISBN中心,1993年版.
[5]劉玉環.望都“新穎調”調查與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年5月.
作者信息:宋玉坤,女,河北保定人,1979年8月出生,學歷: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保定學院。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239-01
基金項目: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穎調語言研究”,課題編號:SZ14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