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麗
長期以來,我們只注重引導幼兒學會學習,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形成友愛、勇敢、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的品德行為,卻忽視了影響他們自身發展的核心問題——自信心。幼兒有無自信心是幼兒個性心理健康與否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幼兒自信心的培養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與其把兒童當作天津鴨兒填入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由地開啟文化的金庫。那么,家長該如何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相信幼兒,他會盡力回報你的信任
無論他做什么,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要告訴他,他的想法很有趣、很好,然后再技巧性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給他提供一些建議。做事不勉強幼兒,允許他敢于冒險。如果你一味地勸阻他,不讓他去嘗試,幼兒就會認為這個世界對于他來說太危險了,以至于他什么都不敢做。我們應該讓幼兒嘗試冒險的樂趣,體會失敗的滋味,幫助他了解失敗的根源。
二、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幼兒來說,取得良好成績、維持學習熱情的重要條件便是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只有讓幼兒對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讓幼兒產生求知欲;只有在強烈的求知欲下,才會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提高幼兒自信心。
三、多鼓勵幼兒,告訴幼兒“你能行”
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曾說過,“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家長應信任、尊重、承認幼兒,經常對他說“你能行”,這樣幼兒才會逐步看到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進步,認為自己真的很不錯。相反,如果幼兒經常受到父母的輕視、否定甚至懷疑,經常聽到“你太笨、你不行”之類的評價,幼兒也會否定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從而產生自卑感。可見,父母的評價對幼兒產生自信心理是多么重要,是不容小覷的。
因此,家長不要吝嗇自己的賞識和鼓勵,盡可能地去尋找幼兒學習和生活中的優點進行鼓勵、贊許。例如,在幼兒做事之前,家長要說:“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當他們進步時,我們要給予肯定,并及時表揚、賞識他們。即使他們學習退步了,我們也不能說“笨蛋”這樣的話。
筆者認為,家長要鼓勵幼兒多參加課外活動,培養他們的興趣與愛好,鼓勵幼兒多參加社區義工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增進幼兒的自信心與自尊心,讓幼兒真正充滿自信。
四、允許幼兒犯錯誤,勿要求過高
首先,幼兒如果不犯錯誤,那么他就永遠不可能成長。對于家長來說,我們應該告訴幼兒,大膽嘗試或出現過失都不要緊,一個人第一次做某件事都很期待做得完美無缺。事實上,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家長應該拿幼兒最近的成果與他以前的相比較,而不是與別的幼兒相比較,讓幼兒擁有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讓他們可以從所有的過失中得到益處。心理學家塞奇斯說過:“從犯過失的痛苦中走出來,不要老是盯著幼兒的過失不放,應該去贊揚幼兒嘗試活動的努力和勇氣。”
其次,家長對幼兒不宜期望過高。父母對幼兒發展所確立的標準應考慮幼兒本身的能力和特點,不能主觀地用過高標準去要求幼兒。否則一旦確立的標準過高幼兒達不到,他們就會屢遭失敗,致使產生持續失敗的挫折感,并且會逐步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致使幼兒喪失自信心。
再者,教育幼兒不能急于求成,忽視了幼兒自身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兩三歲的幼兒自己吃飯時,經常會弄得滿桌都是,這時媽媽不僅不能指責,還應對幼兒說:“寶寶真能干,會自己吃飯了!”與此同時,媽媽應該耐心地教給他怎樣吃飯,這樣幼兒就能吃得更好。幼兒做事總是從不會到會,從做不好到做得好,如果我們要求過高、過急就不利于幼兒的發展。
此外,有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慣于橫向攀比。例如,有的家長到幼兒園看幼兒的活動,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幼兒有不如別人之處,就會對幼兒說:“瞧,某某比你唱得好!”“某某小朋友畫的比你強多了!”這些類似的話語,總是以別的幼兒的優勢比自己幼兒的不足。無可厚非家長的本意可能是想刺激自己的幼兒趕上別的幼兒,但他們卻沒想到這種橫向攀比,比掉的卻是自己寶貝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因為,幼兒的發展速度與方向都會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年齡越小,個體差異越大,幼兒在發展上各有長短,要求幼兒處處強過別人,是非常不實際的,家長千萬別作這樣的攀比。
基于以上幾點,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從幼兒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出發,耐心地引導他們,有自信,但不能自負;敢于冒險,但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家長和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自信心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保護幼兒的自信心,讓幼兒充滿自信,相信自己,不為失敗而心存畏懼,讓幼兒充滿自信,如同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這樣幼兒才能真正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