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洪霞+楊久清
摘 要: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規范學生的口語語言,是新形勢下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口語教學任重道遠,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是教師不斷研究探索的課題。
關鍵詞:情境;習慣;爭議;拓展;傾聽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重要手段,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上更需要用新課程的理念來關注孩子的語言發展。教師要開展各種形式的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我們更多地應該注重培養他們的說話能力,即加強學生的口語交際水平,使他們想說、敢說、樂說,切實提高他們的口語水平。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有哪些策略呢?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萌發口語交際欲望
口語交際訓練融說話訓練和交際訓練為一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現實意義。口頭語言是交際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而交際活動又為口語表達創造了條件。因此,訓練口語交際能力,要為學生創設適宜的情境。一些以介紹知識的課文,老師可以嘗試讓學生當解說員或當導游,以鍛煉其說話能力。如,學完《桂林山水》一文后,讓學生當導游,向“游客”介紹令人贊不絕口的桂林山水,“游客”向導游提出要求或疑問;也可以讓學生扮演角色,如《狼和小羊》一課,文中狼、小羊的性格是鮮明的對比,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扮演角色、表演課本劇。在表演中,學生把狼的兇殘、狡猾、咄咄逼人以及小羊的善良、溫順、無可奈何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絕,學生有了自主的思維,才能有自主的言語活動。這樣的情境教學,既渲染了課堂氣氛,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二、形成習慣,讓學生成為口語交際的強者
每次我講故事,總是到高潮部分突然停住,讓學生去想、去猜。時間一長,學生會不自覺地就“插嘴”,創新的火花就在這里誕生了。而且當我公布的答案與他們的想象有差距時,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說服對方,讓對方心服口服。“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新課改要求教師將孩子從注重課內學習的“三味書屋”帶到體驗實踐學習的“百草園”中,真正地做到“語文生活化和生活語文化”,綜合實踐活動便應運而生。每次的籌劃、每次的分工、每次的成果展示以及最后的學生感受都成為他們必修的說話項目。漸漸地,他們的熱情越來越高,而且自信心也格外高漲,口語交際的習慣逐漸形成。
三、激發爭議,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發展
在教學中,學生常常能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我引導學生從對立兩方面去辯。如在《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中,有學生提出:地球資源枯竭了,我們到月球上居住,針對這一提法,我讓正反不同意見的學生展開辯論。在爭辯中,我注意訓練學生說話的規范性……有些課文的結尾確實有文斷而義無窮的感覺,我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如《凡·卡》一文的結尾,讓學生討論:爺爺是否能收到信?假如收到信,爺爺會帶凡·卡回家嗎?等等一些問題,讓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發展。
四、課外拓展,讓學生口語交際的實效得到展現
小學生的年齡尚小,自覺而有意義的口語交際尚處于形成階段。在很大程度上,小學生的口語交際具有無意識性。教師在引導學生口語交際訓練時,如果學生的交流話題不一致,學生不可能迅速展開話題,學生的口語能力得不到發展。因此,除課本上指定的一些口語交際外,有必要延伸到平時的生活中去,尋找交際的對象、內容及范圍,把自己推向社會,把自己介紹給他人,實現從課內走向課外,從家庭走向社會多渠道、全方位的口語訓練局面。教師開展的這些交流平臺豐富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這樣,就能使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
五、用心傾聽,培訓學生文明交際的良好習慣
由于年齡特點,小學生不能認真傾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表現欲太強,只注重自己的表現,而不去理會其他同學的發言。我們在課堂中要想讓學生認真地傾聽,首先要加強學生自身的修養。有一句話非常經典——聽別人說是一種修養,讓別人聽是一種藝術。
傾聽是一種能力,傾聽是一種習慣,傾聽是一種良好的素養和品德。善于傾聽是現代中小學生口語交際必備的素質之一,“傾聽”也是一個人文明交際的綜合素養的體現,引導學生用心去聽,用心去想,理解體會別人的語言表達,從而實現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課堂上,老師提問或同學講話后,可以讓學生就聽的內容進行簡單的重復,以此引導學生去努力聽懂別人講話的內容并有意記憶,為進一步進行口語交際打下基礎。經過教學實踐,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從無話可說到有話可說;從有話可說到有話必說,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得到了較好的激發。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善于誘發學生的生活積累,激發學生的興趣、情感,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會說、善說,說好、說妙的開放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談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方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
[2]龍蓮.淺談學生口語表達的訓練[J].群文天地,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