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維梅(昭通學院人文學院,云南 昭通 657100)
淺談前二元對立視域下的《道德經》
宋維梅
(昭通學院人文學院,云南 昭通657100)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很多看似相反的概念,該如何看待這些概念,大家眾說紛紜,各持一柄。本文用“前二元對立”的視角對此進行了淺要分析,由于個人學術水平有限,就只對《道德經》中的“道”“有”“無”“仁”“不仁”等概念做了粗糙的梳理。在此之前提出現當代文藝學、美學研究中超越二元對立的困境,并介紹了超二元對立的兩種方式“前二元對立”和“后二元對立”。比較了“前二元對立思維”與“一元論”的區別。
道德經;超二元對立;前二元對立;有無;仁;不仁
中國的文藝理論界最初接受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并非是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那里直接引入的原觀點,而是從蘇聯輾轉引入。這種被簡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其思維模式是典型的二元對立。保留了二元論的形式而拋棄了對立面的聯系、滲透和轉化的精髓。他們雖然也在使用二元論的一些理論概念,如主體與客體、現實與反映、創作與欣賞等,但往往將每對概念看成對立的兩極,或者接納其中一極拋棄另一極。他們把充滿辯證法的二元范疇還原成了笛卡爾的機械二元對立。
近代二元思維方式其“基本特點是從主客、心物、靈肉。有無等二元分離出發運用理性來構建形而上學的體系”。①這樣的體系注意到了事物的矛盾側面,也符合事物的客觀存在形態,例如:天地、男女、老少、美丑、善惡。直到20世紀中期,二元思維方式仍是人類有效的思維方式之一。對文藝理論研究的影響也是直接,深刻的。這種極端的二元思維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已不足以指導人類認識和分析事物。于是當今主張超越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的呼聲日益高漲,超越的方式也多種多樣:有解構式、建構式、替代式、完善式。那究竟應該如何超越呢?這是一個難題,還有深入探討的必要。
在對二元對立的超越探討中,我們似乎可以在海德格爾的文藝理論中找到答案,葉秀山先生指出:“歐洲近代哲學從笛卡爾分裂主體與客體以來,也曾經有過幾次大的綜合。康德提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原則區別,經過費希特,到了謝林,以主客體的直接性統一為先驗唯心主義的歸宿,以理性的辯證統一代替了直接的統一。但這種統一,仍然歸于概念式的把握,因而在現代西方人的眼光看來是先割碎了再拼起來的,而肢解以后,活的東西已成死的東西,拼起來也活不了。②
這種主客體的統一,把它肢解以后再拼起來的做法,可以稱之為“后二元對立”。這種超越在海德格爾看來并未從根本上超二元對立,只是基于“二元對立”思維框架的一種“統一”方式。所以需要找到另一種超二元對立的根本方法,這就是海德格爾認為的“前二元對立”。真正的超二元對立的世界,應該是主體與客體等“二元對立”尚未分化的“前知識”、“前科學”、“前道德”的“本源性”世界,我們可以把這種領域稱之為“前二元對立”世界。③
按這種思維看,前二元對立是主體和客體等“二元對立”尚未分化的世界,看似與以前的一元對立相似,但是二者卻有差別。一元論思維方式的局限很明顯,既然沒分離那就是為“一”的,并沒有二的概念。由于它過分追求簡潔性,“豐富多樣的現象必定會被簡單化地納入某種先在的解釋模式之中。在這種條件下,差異、變化、他者便不可避免地被遏制了,只剩下一種思想、一種價值、一種標準。”④這樣,其實一元論思維方式就不可避免地蘊含了思想專制的危險性。
“前二元對立”雖然和“一元論”都是尚未分化的世界,但是它是有“二”的概念的。這種“二”的概念是可以轉化的,是同一的。例如:老子的“有為”和“無為”看似“為”的兩級其實卻是一個范疇,“無為”會轉化成“有為”,“有為”也會轉化成“無為”,二者實質是同一的。
老子的《道德經》中使用了多組看似相對的概念,如有無、難易、虛實、開合、得失、清濁、唯阿、昭昏、全曲、直枉、輕重、靜躁、雄雌、吉兇、張斂、興廢、剛柔、厚薄、貴賤、陰陽、損益、寒熱、生死、親疏、利害、禍福、智愚、牝牡等等。在這里我單純的用“前二元對立”的觀點去看看《道德經》。
《道德經》中多次提及“道”“有”“無”的概念。“有”、“無”是老子哲學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說二者與“道”是并列的。例如:第一章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二章 有無相生。第十一章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四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我認為道包括無與有,二者同實而異名,因此可見道之玄。老子以“有無相生”來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有無"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關系。“有”即“無”,二者都同出于“道”,它們是一體不隔的整體(“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者相互轉化。這是符合前二元觀念的。就猶如雞生蛋、蛋生雞、白天與夜晚周而復始是一樣的,無從判斷始末,相互孕育。
再如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里的“仁”與“不仁”,看是殘酷實則不然,這里的“不仁”說的是天地和圣人無所偏愛,正是無私的表現。天地的“虛”看似一種空、無為的狀態,其實卻是一種實、有為的積極態度。虛含有無盡創造的因子,動而愈出就使天地生生不息。
老子的《道德經》闡述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首先是一切事物都是在相反對立下的狀態形成的。其次是事物向相反的對立面轉化,但是這種轉化并沒有升華,是反本復初的。他在說道時,說道是周行而不殆的,周時一個圓圈是循環的意思,周循即是循環的運動,周行而不殆是道的循環運動生生不息。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最初都從其產生,最后都復歸于它”。
注釋:
①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②葉秀山.思·史·詩—現象學和存在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③蔣永青.如何超越"二元對立"—中國藝術美學基本問題的相關討論[J].南開學報,2010年第1期
④周憲.從一元到多元[J].文藝理論研究,2002年第2期
[1]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葉秀山.思·史·詩—現象學和存在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蔣永青.如何超越"二元對立"—中國藝術美學基本問題的相關討論[J].南開學報,2010年第1期
i106.4
A
1671-864X(2016)05-0121-01
宋維梅(1986-),女,漢族,云南人,碩士研究生,云南省昭通市昭通學院人文學院,研究方向:文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