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反思
張波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湖南 長沙410205)
從本質上對管理進行理解,其實就是人的管理和對人的管理,因此管理理論的邏輯基礎也就是由對人本性的認識所構成的。傳統高校管理的弊端逐漸顯現,急需改革,知識經濟時代帶來的各種挑戰以及伴隨高校功能擴展而出現的各種不適應,這都是當前高等教育管理所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對人性假設理論進行利用。針對當前高等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政治化、功利化、產業化等各種不良現象與問題,本文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并針對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問題,從多個視角著眼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最后就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性基礎提出了自己的認識。
本質;高等教育管理;反思
從客觀角度而言,自建國以來,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達到了發展最快、最繁榮、最穩定的時期。其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并且歷史性的發展特征明顯,這在其教育體制的調整、教學改革的深化、教育規模的擴大以及教育思想的自主化和教育方法的多樣化等諸多方面都有明顯的體現。然而,一些不得不引起人注意的問題及現象依然存在。
就如福斯特曾經所說的,不愿有真正的教育相關聯是當代教育管理理論中一個較大的失誤。商業管理和公司理論是其理論的主要來源。以上我們對高等教育管理的產業化、功利化、政治化等問題展開了探討,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僅關注管理的普遍性和理論的“普適性”,而忽視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具體特點,致使其判斷與決策出現錯誤是造成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所在。因此,對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及本質做到精準的把握是對高等教育管理問題進行探討的首要任務。
1.學術性組織是高等教育組織的本質,它是一種“獨特的專業組織”,其圍繞學術這一中心活動。高等教育組織的一個特征是對科學知識及方法進行儲存和傳播。高等教育組織對取得成就獲得認可的知識進行整合,將其納入到教科書中,專門知識在大學所有的知識中,占據著重要的支配地位,而而大學組織則是以專門知識為中心而后動的。學術工作簡單而言就是對知識的發現、保存、提煉、傳授及應用。就整體而言,與政府部門、企業組織、及大部分非贏利性機構不同,創新學問、培養人才及傳遞文化是高等教育組織所承擔的主要責任。人才、文化、學問這些概念都與學術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聯,在高等教育組織中“學術”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
2.求真是學術追求的目標。
對客觀世界的本質進行的探尋和印證即為求真求真。我們可以從兩方面都求真的“真”進行理解,其一強調認識的真,其主要的任務就是對事實進行澄清,對錯誤進行糾正。人類所有的認識活動都是從懷疑開始,力求堅持理性,以批判的視角來最終達到求真的目標的。它的開展需要有寬容的氛圍,在這種環境下進行自由地探索,同時又需要有公平的制度,進行獨立的思考,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起質疑的態度、獨立的人格、求真的意識及寬容的心態。其二強調態度和精神的真,具體而言就是堅持科學的信念,并且是一種伴隨學術發展始終的信念。因此,求真不但是惟一能夠實現對世界做到科學把握的方法,同時也是科學活動過程中需要堅持的精神與態度。在對真理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及面對真理時,人們需做到將自己完全忘記的地步,不管面對怎樣的真理,都要接受它,并做到熱愛。這些是追求真理必須要經過的過程。也是從事科學工作的人需要具備的素質。
以主體活動作為依附載體是所有具體管理活動的性質,同樣高等教育管理也是這樣,它主要為高等教育提供服務。因此,對教育的本質做到明確是對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做到掌握的前提條件。
1.教育以育人為本質。
教育是從直接生產的過程中獨立而出來的,從此之后,傳道、授業、解惑就是教育一直高舉的旗幟,并且一直將對人類文明的傳承作為自身的責任,將推動人類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作為其高尚的歷史使命。我們可以堅定的說,推動人類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是教育永久的歷史使命。教育這種崇高的歷史使命,為我們對教育進行精準的定位做下了可靠的鋪墊。同時它也決定了教育必定是一項永久而神圣的育人事業。
2.引導建構和發展完備人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
為人性塑造提供服務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須的目的。從本質上講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而從人性的視角來看,教育則是培養新人人性的活動,塑造人性應該被作為教育的天職,而對教育成敗與否進行衡量的根本標尺則是人性。因為以主體活動作為依附載體是所有具體管理活動的性質,這就決定了人性的養成是教育管理的惟一目的。有效的實現教育人性養成的目的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目標,而實現對人的培養、教育和改造則是對人性做到正確認識,并以人性的要求而實施高等教育管理力圖實現的最終目標,簡而言之就是教育人性養成目的的實現。因此,對人的潛能的發揮、價值的發現及引導構建和發展完備的人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的本性所在。
對于人性的不同理解是對各種管理形態進行區分的標準。商業管理以贏利為目的,行政管理以追求效率和民主為宗旨,而高等教育管理與這二者均不同,顯而易見這都是源于對于自身所轄范圍內人性的不同理解。換句話說,不同的管理形態源于對人性的不同假設。那么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怎樣的人性基礎呢?其前提是必須與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與本質相符。經濟人、政治人、工具人與高等教育管理求真的目標不相符,與教育的本質育人也不相符,更與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引導建構與發展完備人性不相符。因此,知識人的概念被提出,它與政治人、經濟人和工具人是并列存在的關系,它的任務即是對知識的傳播、應用及創新,而目的則是發展學術,追求真理;它的發展潛能很大,并且具有可塑性,以完善自身為追求追求,最終實現全面自由發展。引導構建和發展完備人性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而知識人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由此,我們大膽的做出了猜想,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合理人性基礎的是知識人。
G649
A
1671-864X(2016)05-01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