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梅(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重慶 402167)
論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養成教育
郭建梅
(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重慶402167)
高校思想教育的養成教育就是培養高校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養成教育是一種使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教育,或者是使個體具備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素質、基本技能的教育[1]。本文在闡述習慣養成對提高學生“知、行、意、行”的重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大學生養成教育的現實必要性,并進一步從養成教育原則的主體性與被動性的協調,養成教育計劃實施的系統性、有序性,以及在操作上如何把握針對性和具象性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實施大學生養成教育的思路[2]。
大學生;思想教育;養成教育;習慣
大學生是我們高貴的人力資源財富,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推進力量。近年來國內外高校德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越來越重視對大學生群體的養成教育。大學生養成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十分重要,既是塑造大學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形成的生長點。我們應該把大學生養成教育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徑,并納入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
大學生的各方面正趨于成熟發展階段,由于高中階段老師的灌輸和家長望子成龍的要求,大學生短時間內不能適應大學生活,表現出不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父母的溺愛,大學生表現出唯我獨尊,做事情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大學生養成習慣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文明禮貌。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從小父母寵愛,走到團體生活中依然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孤僻,自由,隨意仍保持者家里“公主與王子”的樣子,只關心自己不理解別人,更不知道如何與陌生人交流,只是一味的低頭玩手機,把無禮貌當成是個性,團結意識較弱。作為一名輔導員,據調研了解,大學生剛進入大學校園,大一的學生大多還沒有適應環境,害怕與輔導員談心,害怕與舍友交談,害怕在集體活動中展現自我,不文明禮貌主要表現有:大學生去找輔導員,不敲門,直接進來直呼大名說自己的問題;路上碰見帶課老師愛理不搭理的,甚至一走而過,或是經常不去上課,不尊重老師的汗水;有的學生與父母打電話罵臟話。
(2)生活習慣。大學對于每一位大學生是當初努力奮斗的夢,是經過幾年的刻苦實現了的夢,但是當走近大學校園后,突然發現大學里每天沒有很多的課,每天有很多的自由時間,沒有老師的念叨,也沒有老師的逼迫,于是就補償自己高中時候的刻苦,經常逃課,玩網游,生活沒有規律。作為一名輔導員,據調研了解,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后,感覺自己到了一個自由的“天堂”,每天看到的是懶惰的生活和學習態度及懶散,睡不醒的樣子。沒有健康的生活習慣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主要表現在:作息時間無規律,晚上該睡覺時不睡覺,熬夜迷電視劇,熬夜打網游,甚至半夜翻墻跑出去泡網吧,第二天沒有精力去上課,依此惡性循環,大學生的身體和健康得不到保障;飲食不規律,有早課第一二節,好多學生起的晚不吃早飯,急匆匆的跑到教室,休息時間一整天的睡覺直到肚子撐不住才爬起來叫外賣吃,暴飲暴食,嚴重的影響了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無節制的玩網游和追電視劇,男生們把打網游看成他們僅有的精神食糧,經常幾天幾天的在宿舍不出門,熬夜沉迷于其中,男生寢室間經常因玩游戲而爭吵甚至打架事件發生;拖拖拉拉,大學與高中完全不同,他的大多數時間是自己支配,需要大學生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和自控能力正確應用時間,但是大多大學生自我意識差,沒有主見,經常人云亦云的,缺乏時間觀念,總是有一副老師不逼到最后不做的態度解決任何問題。
大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和形成上看,他們正處于思想趨于成熟的重要階段[4]。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和自我意識的逐步形成發展完善,大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社會分析和判斷能力。由于他們思想理論儲備不夠,社會閱歷較淺,因此他們既可以在正確思想的教育引導下健康成長,也可能在錯誤理論和思潮的影響下走向畸形。大學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這種發展與不成熟的特點,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養成教育的核心和“靈魂”[3]。
(1)正確引導思想。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帶課老師以身作則,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思想教育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一方面生動活潑的展現問題的存在,另一方面正確的引導好習慣的養成。
(2)建設校園文化。學校環境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大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提供健康、積極、充滿活力的氛圍。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善于與傳統節日相結合,舉辦吸引力強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增加學生的興趣,讓大學生走出自我的環境,走出“低頭族”,走近集體的活動中。
加強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思想文化的宣傳、教育和滲透,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其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5]。讓他們在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科學的人生觀的指導下,識別和抵制種種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將情感、信念和意志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與個體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過程進行比較和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實質就是將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行為并形成習慣。但它們并不是直接轉化, 其間必須經過情、信、意三個中介, 其中,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劑, 行的推動力; 信是知、情、意的合金,行的內在能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體現,行的杠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必須促進知、情、信、意、行的協調和統一發展,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全面展開和順利實施[5]。
[1]李輝.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 J].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150.
[2]邢國忠.把大學生養成教育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徑,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June,2008.
[3]石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注重養成教育,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
[4]曹迎.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價值的核心地位[J].經濟與社會發展學報,2007,(10).
[5]倪培強.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及對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5,(1).
[6]戴衛義1盧松2.論高校素質教育中的養成教育,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Apr.2011.
G641
A
1671-864X(2016)05-01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