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淼燚
【關鍵詞】口語教學 初中英語 策略 水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63-01
目前,英語口語教學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筆者通過實際調研發現,基于語言環境的特殊性導致很多學生仍然對口語充滿“恐懼感”,再加上教師的教學方法還停留在傳統的領讀和背誦上面,使得口語教學的效率并不高。下面,筆者以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下冊“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一章為例,簡述提升口語教學水平的一些策略。
一、口語訓練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人教版英語課本章節設計為Section A和Section B兩個部分,Section A注重閱讀、詞匯和語法,Section B注重應用與寫作。在教學中,很多教師側重于語法、詞匯的教學,往往忽視了對口語的教學。其實這背離了教材設計的初衷,教材中有大量的聽力練習,其目的是配合口語教學的開展,同時為口語練習提供豐富的素材。因此,筆者提倡在口語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在英語課堂中,“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是口語練習的重要素材,無論是情景模擬還是同桌對話,都是口語教學中的常用方法,筆者不做贅述。筆者要講的是在其他學習環節中的口語教學。例如,在本章“Section B”的1c部分,教師可以打破先聽音頻后檢查的學習模式,選擇一個學習小組(4人為佳),幫助小組以“Mary wants to know...”的各項為內容,設計關于Mary,Bob的對話情景,由師生進行問答。在問答中學生不僅掌握了1c部分的應用內容,而且對“Where...;How far...;How long...”等句型的口語進行了系統的學習。
可見,如果聽力練習可以成為口語教學的內容,那么教材中的每個環節都可以與口語教學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依據教材內容靈活豐富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口語基礎,轉變教學方法。另外,讓口語教學與語法教學、詞匯教學等相結合,既能激活課堂學習氣氛,又可以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
二、口語訓練與教學活動相結合
英語課堂不應是單純的傳授與接納的教學過程,而應該是豐富的教學活動實踐過程。當然,這里所指的教學活動不僅是英語演講比賽、歌唱比賽、智力競賽等(單純組織這些活動的話耗時費力,目的性過強,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感),而且是與教學內容相融合的教學活動(即利用教學活動趣味性、靈活性強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熱情,從而潛移默化地掌握口語學習內容)。
在學習“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一章時,教師可成立一支由6-10名學生組成的實踐小組,實踐的主題是調研并統計同伴的上學方式。在準備階段可設計幾個問題,如“How do you get to school?”“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get to school?”等,并且制作如表1形式的表格用于調研統計;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讓學生倆倆分組,在校門口,對入校的同學進行英語問詢并記錄答案;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再幫助學生整理和統計調查內容,形成英語調查報告,由組長在班上匯報。
約30分鐘的調研活動和課堂的統計總結經歷,促使學生對本章相關的口語知識進行了有效的練習。同時,這種簡單、靈活的教學活動利于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和實施,投入小、收益大。在調研的交流中,學生增強了運用英語交流的信心,消除了對口語學習的抵觸心理。
三、口語訓練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英語作為一種交流媒介,不應當只成為課堂學習的內容,而應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方面現在與過去的英語環境不同,如家長的文化水平整體有所提高,有開展家庭口語練習的基礎性條件;另一方面,英語學習媒介也愈發寬泛,如網絡社交、在線外教交流等,為生活中的口語練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所以,學生有條件將英語作為生活中交流的一種方式。
本章的主題是關于上學交通方式的選擇,完全可以成為生活中交流的一個話題,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組建一個以家長為主體的網絡群組,根據教學進度,定期在群里發布討論話題,鼓勵家長在生活中主動用英語與學生進行互動。同時,家長還可以通過視頻來記錄交流片段,在組中分享,供教師和其他家長點評。
家長的參與可以消除學生對英語交流的“畏懼感”和“羞澀感”,幫助學生養成自主進行口語訓練的好習慣。當然,教師還應該利用課堂交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口語習慣進行監督和糾正;應定期在家長群中對常見的問題進行廣而告之,提醒學生在日常訓練中注意類似的問題。相信在師生與家長的共同配合下,口語學習可以更輕松自如。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