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霞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15-01
區域活動中,玩具是幼兒活動的基礎、對象,合適的玩具,能激起幼兒操作的主動性,使他們在與其互動過程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目前區域玩具的投放還存在問題:1.玩具沒能及時更新,一經投放任由幼兒玩;2.玩具注重美觀而忽視教育性與探究性;3.成品區域玩具,玩法單一,幼兒機械地玩。
我們根據本園特點及不同年齡幼兒發展特點,創設富有個性的多元化情境性區域,深入探討和研究區域玩具,在小小的玩具上狠下“功夫”,不斷推進、拓寬玩法,使幼兒玩得開心,玩得深入,玩得有效。
一、“動感”的玩具,誘發幼兒持續探究
區域玩具多為靜物,靜止的玩具難于煥發幼兒游戲興趣。小班幼兒動手操作及探究能力比較弱,只有借助于富有吸引力的玩具,并和玩具充分互動,才能獲得有益經驗。他們對于能“動”的玩具特別興趣,如會發亮的燈泡,會旋轉的風車、風扇,在磁力作用下會走動的動物和會游的魚等,能“動”的玩具都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引發他們去觀察、探究。因此,我們著重探究玩具的玩法,讓玩具“動”起來。
1.“會動”的玩具吸引幼兒
小班幼兒往往把無生命的物體視為有生命,常常和這些物品講話、聊天,根據這一特點,我們賦予玩具于生命,如“小水滴搬家”,以往教師只簡單提供2個杯子,分別標上1、2號,幼兒將1號杯里的水“搬”到2號杯,機械地完成任務。而當我們將1號杯貼上可愛的小海豚,2號杯貼上小青蛙,這樣幼兒玩“小水滴搬家”即產生不同的游戲情節:小青蛙口渴了向小海豚借水喝,小海豚說等等就送來。或小青蛙家停水了,小海豚幫忙送水……如此大大提高游戲興趣,同時增強探究性。
2.“流動”的區域玩具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指南》指出:幼兒園應多為幼兒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戲的機會,鼓勵他們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開展活動。讓材料“流動”起來,引發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的交往,實現班級、跨班級、全園間的區域活動融合。
班級區域融合玩具,如“娃娃家”與“巧手坊”,“媽媽”為娃娃訂制服裝,“巧手坊”剪貼的梳子、小禮包等禮物送給“娃娃”,“巧手坊”制作漂亮圖形,送給“動腦屋”,讓他們給時裝娃娃裝飾(排序、組合)。幼兒相互交往,有時還需要解決小問題。如奶茶店里的“小小送奶工”,收集的大大小小的凈水桶分別裝不同量的“飲品”:芭樂汁、西瓜汁、檸檬汁、藍莓汁、純牛奶等等。幼兒根據任務卡完成不同任務,當有的幼兒不懂得老師在哪,其他幼兒則主動為其帶路,這樣幼兒之間自由交往,幼兒與老師之間的社會性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探索型”的玩具,拓寬游戲玩法
情境性區域中,小班幼兒更多地與材料互動中獲得發展,在選擇材料時,既要把握本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及培養目標,考慮材料的適宜性,又要充分挖掘材料更深層的作用,即“探索型”的材料,讓材料如“剝筍式”呈現,從而達成多個教育目標,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教育價值。
色彩鮮艷、新奇、動感,易成功的玩具更吸引幼兒,但操作方式,操作程序應相對簡單。如 “有趣的不倒翁”,起先幼兒只玩一個能成功的,其他的不能成功的都不玩。第二次投放色彩鮮艷、形態不一,有聲響的多種不倒翁,馬上引發興趣,他們將不倒翁放在桌上、地上、椅子上……用按、壓、推、抱、頭頂等種種辦法,探索發現不倒翁不會倒。第三次增加橡皮泥、紙團,幼兒嘗試將它們分別放入不倒翁肚子里,探究后發現將橡皮泥固定在不倒翁的底部,透明不倒翁可以站起來。第四次增加乒乓球、廢舊皮球、海洋球等,幼兒嘗試制作不倒翁。第五次投放煮熟的雞蛋,幼兒設法讓蛋寶寶站起來。這樣一次次地對材料進行觀察、研究、推進,拓寬玩具的玩法,幼兒一次次挑戰,獲得成功后,動手操作及初步解決問題能力都得到發展。
在區域活動中,小小的一份玩具,通過深入挖掘,可能產生無窮多的玩法,教師在選擇區域玩具時,首先要分析其可能涉及的教育價值,預計幼兒哪些能力可得到提高。在游戲時還需持續觀察,針對出現情況及時、針對性地調整、推進,通過多次研究推進,將提高幼兒游戲興趣,實現教育價值。今后我將繼續不斷研究,讓幼兒手中每一份玩具,無限放大玩法,挖掘出貼近生活、學習經驗的多元化情境性區域,讓每個幼兒都能快樂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