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高鵬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51-01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手段,對提高學生的興趣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無疑是不可小視的。不合理的提問往往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面對好的問題,學生往往爭先發言,積極思維,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文章的重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點,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進行提問,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刺激學生求知的欲望。因為過深或過淺的問題,都不能使學生有所收益,只有巧問,才能讓學生愉悅地學習。
1.要避直趨“曲”
“是不是”、“對不對”的提問很容易引起學生反感,提問必須要避忌直白,盡量曲問、虛問、誤問,增加問題的趣味含量。啟發學生思考,最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讓學生更感學習語文的樂趣。如語文教育專家錢夢龍老師在教《愚公移山》一課時,檢查學生是否理解“鄰人京城氏之遺孀有遺男,跳往助之”一句時,并未按通常什么叫“遺孀”,什么是“遺男”那樣直接發問,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有個孩子去幫助愚公移山,他爸爸舍得讓他去嗎?”學生閱讀了課文都高興得笑了起來。說:“他沒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為他的媽媽是遺孀——寡婦,他是遺男——孤兒呀!”由于問題拐了個彎,沒有直接問兩個詞語的意思,學生多動了一下腦筋才能解答,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科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大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2.要化大為小,拾級而上
語文教學中設計的有些問題,往往難度很大,而這些問題又不得不提。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多數學生興趣不高。心理學也表明:人們總是對自己能夠勝任的愉快的事情感興趣。若學生從一開始就連連失敗,得不到成功的喜悅,知識掌握的欠賬也越來越多,自然會把學習視為畏途,不但不會產生興趣,還會極力逃避或拒絕。所以,不妨將難度過大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從這些小問題入手;小的問題解決了大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有一位著名語文教師在講《祝福》時,在分析祥林嫂死后,魯四老爺罵的那句話時,問道:“‘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個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繆種,從這句話里可以看出魯四老爺是怎樣一個人?”學生經過思考答不上來。老師就從側面問:“魯老四爺在‘偏偏要在這個時候的后面理應說什么?”學生中有的說“死了”,有的說“老了”。又問:“魯老四爺為什么不說‘死了?”學生答因為他忌諱極多,在祝福時是不允許提死亡一類事情的。師又問:“為什么不說‘老了?”學生答因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問到這里,“魯四老爺是怎樣一個人”這個問題也就不攻自破了。正是幾個圍繞中心問題而設置的簡單小問題,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才讓學生解決了最終的大問題。這樣學習的過程,學生不僅解決了問題,更讓他們一次又一次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因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3.要緊扣學生的認知點、興趣點、情感點
安徽省濉溪初級中學任明新老師在教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時,不按照一般的教學設計(多是按照小說的三個要素梳理情節結構,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賞析景物描寫)。而是將本文的情節從“事情”的角度概括為“隨母歸省——釣蝦放牛——戲前波折——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歸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節以后,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情感特點、興趣特點設計了兩個主問題:1.你讀哪一段情節覺得最有趣味,說說理由。2.你認為文中那個段落或句子寫得最精彩,說說理由。因為文中有很多充滿童真童趣的情節可以調動學生童年生活的體驗,觸動了學生的興趣點,情感點,因而學生說得興味盎然。這樣的設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興趣。
4.要注重學生的聯想
學習課文,教師總是先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閱讀后回答問題。久而久之,使學生形成了在文中找答案的習慣,缺乏思考。因此,要結合課文內容,盡可能發揮學生的聯想。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感受語文的絢麗多彩,使學生更加熱愛語文。如一位老師在教《登泰山記》一文時,提出這樣的問題:“倘若你是姚鼐,你現在去登山,你會看到哪些景物呢?”這樣,采取“換位”的方法,讓學生發揮聯想,避免了平常只是從課文中找答案的局限性。然后,再提問:“那么,姚鼐看到的景象是否和我們的一樣呢?下面我們看課文!”提這樣一個讓學生進行聯想的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要注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發散點提問,這對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十分有益的。最為直接的效果是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背影》一文“月臺送行”情節中,作者望著前去買橘子的父親的背影,“淚水很快的流下來了。”對此,提問:“你認為有哪些可能的原因使作者望著背影而流淚?”學生回答:父親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而自己身穿“皮大衣”,想到父親節衣縮食供給兒子落淚;父親年老有病,步履蹣跚,行動不便,卻“爬上爬下”地為自己買橘子,看到這些而流淚;父親失業、虧本的生活挫折,使作者為父親今后生活擔憂而落淚;不能在父親身邊盡孝心,從此人各一方,因而落淚。這樣,在文章發散處設置疑問,不僅大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也使他們體會到了作者淚眼中望父親背影這一行為中蘊涵的豐富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