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敏 常皓 翟含章
【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迅速發展,“拇指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盛行,在迎合了大學生的日常需求,促進了大學生個體社會化進程的同時,也使得“手機依賴癥”成為大學生共有的特征之一。本文以文獻閱讀與調查問卷為研究方法對當代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癥”現象進行了調查與分析,提出可行性較高的對策建議作為參考,旨在引起大學生群體自身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警覺,倡導大學生健康使用智能手機的理念。
【關鍵詞】大學生 智能手機 手機依賴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63-02
引言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手機上網人數6.20億人,增加6303萬人。可見,當今是一個網絡迅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90后報告》中數據顯示,互聯網在90后大學生中的普及率為100%。大學生將智能手機當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的同時,“手機依賴癥”也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等各方面的發展。本文針對“手機依賴癥”對大學生的影響展開調查,明確“手機依賴癥”的影響并提出對策,為當代大學生的教育及引導提供參考。
1.“手機依賴癥”癥狀
隨著手機在中國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來越多的手機持有者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離開手機,沒有手機便會魂不守舍,產生坐臥不寧等癥狀。《生命時報》發布的手機依賴癥的主要表現是:視力模糊、沒手機就沒安全感、容易頭痛、總聽見手機振動、拇指病、與親朋聚會少、走路玩手機、彎腰駝背。
2.實證研究
2.1對象與方法
以南京市多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隨機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為95.33%。問卷以在校學習成績為分類標準,學習成績排名在專業10%以內的有102份,排名在10%—30%的有214份,排名在30%—50%的有156份,排名在50%—70%的有89份,而排名在70%以下的有39份。為檢驗問卷的可信度,采用克朗巴哈系數法(Cronbachs Alpha)計算出本次問卷調查的問卷克朗巴哈系數為0.831,大于0.8,表示可信度很高,可見本次問卷調查的數據可信。
2.2結果與分析
(1)手機依賴程度
首先,對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時長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70%的學生使用時長平均在2-6個小時,10%的學生使用時長會在8—10小時以上。可見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至少占據每天的三分之一。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一小部分大學生自稱“手機控”。
其次,將大學生手機的依賴程度劃分成0—10的10個程度對其進行調查,數據顯示,44%的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處于4—6之間,成績排名在70%以后的學生依賴程度均處于8—10。可見,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較高,這部分學生成績均不太理想,說明手機依賴對大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
(2)手機依賴產生的原因
首先是手機應用軟件的類型調查,數據顯示,網絡社交類(如微博、QQ等)占27%,電子商務類(如淘寶等)占21%,娛樂游戲類占是17%,數據表明:多數大學生安裝了非學習類的軟件,用來在閑暇之時放松及娛樂。因此,多樣化手機軟件的類型也是大學生對其產生依賴的原因之一。
其次,關于課堂上使用手機的原因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58%的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是認為講課太過枯燥,26%學生認為隨時隨地玩手機已成為習慣,12%的學生因為被旁邊的同學影響。可見,課堂上使用手機主要原因是講課無聊枯燥,無法集中注意力,對手機過于依賴,這也就是導致大部分學生學習成績處于中等水平的的原因之一。
(3)手機依賴產生的負面影響
第一,影響視力、身體健康及睡眠質量。在玩手機的過程中,容易引起眼周肌肉緊張,眼睛正常的聚焦能力受到影響,會由視力疲勞最終發展成為近視;調查顯示,很多學生睡前長時間關注手機,內心難以安定,手機顯示屏發出的藍白光會破壞機體內的晝夜節奏,影響睡眠質量。
第二,致使大學生害怕與人面對面交流,性格內向。數據顯示,大學生平均每天會花費5個小時的時間在手機上,相對于戶外人際交往,他們更愿意花時間在手機上,這也是使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稀薄化的一種因素。
第三,擾亂了課堂教學,影響了自身學習。數據顯示,樣本中課堂或自習時間使用手機的學生占100%,其中僅有17%的學生成績在中上水平。上課途中手機聲音會打亂老師的節奏,影響學習;課堂上玩手機而未認真聽老師講課,錯失課堂重要內容;自習是學生自行學習和消化知識的重要時間,自習玩手機,會導致自習時間被浪費。
3.建議
3.1社會層面
(1)設計有助于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手機應用程序。目前,手機應用程序的類型多集中在游戲娛樂與即時聊天等領域。應該多設計例如“我要當學霸”等嚴格控制手機使用時間的應用程序,讓大學生合理使用手機。
(2)舉辦智能手機硬件軟件設計比賽,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智能手機。當今大學生對智能手機有足夠的了解,明白自身需求。應該多舉辦智能手機相關的設計比賽,一方面可以填補智能手機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另一方面能讓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走出“手機依賴癥”,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
(3)向大學生宣傳“手機依賴癥”的危害。“手機依賴癥”對大學生的危害越來越大,社會相關機構有必要,也有責任向大學生宣傳手機依賴的嚴重危害,讓大學生清醒地意識到其嚴重性。
3.2高校層面
(1)引導大學生利用智能手機進行正確的移動學習。移動學習是一種跨越地域限制,隨時隨地利用碎片時間學習的新型學習方式。高校應該引導大學生充分利用時間,利用手機,高效地學習。
(2)將智能手機運用到教學工作中,高效教學。高校可以適當地轉變教學方式將智能手機作為教學工具。例如,QQ傳輸教學文件、使用微信點名、設計手機端教務系統等。
(3)舉辦豐富的課外活動,帶學生走出擺脫手機依賴。“手機依賴癥”導致大學生變成“低頭族”,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減少。高校應該多組織豐富學生課余時間的活動,帶學生走向戶外,減少手機依賴。
3.3個人層面
(1)主動地限制自己沉迷手機的時間。大學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是導致其沉迷于手機的重要原因。因此應該主動地控制自我,減少沉迷于手機的時間。
(2)合理利用智能手機的功能。智能手機功能多樣,大學生應該多安裝學習、健身等有助于自身發展的軟件,用健身活動和更多的學習任務代替沉迷于手機的時間,努力使自己擺脫“手機依賴癥”。
4.結語
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已是必然趨勢,而“手機依賴癥”對大學生產生了嚴重影響。無論是社會還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要正視這個問題,采取合理的解決措施,幫助大學生健康地發展。大學生要積極應對互聯網時代帶來的變化,做出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正確選擇。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第一,研究對象以南京高校為例,有地域限制。第二,“手機依賴癥”的不良影響的種類只局限于調查范圍內的大學生,更多的危害還有待于更進一步的研究。第三,研究方法過于簡單,因此得到的數據沒有得到更精準的分析。第四,本文提出的相關對策建議還有待進一步實施驗證。
參考文獻:
[1]趙珍,李波,張卉.智能手機對當代大學生教育管理的影響[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4(3):65-66.
[2]楊琳,朱正平,馮婕.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移動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14(5).
[3]姜強,趙蔚,王朋嬌.碎片化學習視域下基于智能手機的大學生移動學習認知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1):37-42.
[4]孫婷婷.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研究——以智能手機為例[J].今日中國論壇,2013(19).
[5]李連英,黃亦怡,韋麗青,等.智能手機普及化形勢下高校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5(51):23-24.
[6]李麗,梅松麗,牛志民.大學生智能手機成癮及負性情緒對睡眠質量影響[J]. 中國公共衛生,2016,05:64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