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欣
心理健康課是高校配備心理教師,對學生展開心理教育,培養其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課程教育。就心理健康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展開分析與討論,希望可以為當前的高校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提供可行性措施。
心理健康課創新能力培養措施 一、心理健康課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加強自信心,奠定創新能力之基
加強自信心,這是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重要的也是首先能夠起到的積極作用。自信,是學生在大學階段對社會壓力外在負擔的無知無畏,是對當下教學內容與自我學習效果的內心鼓舞。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與完善,有利于廣泛加強學生的學習自信,為以后的學科學習與綜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提高問題意識,提高動手創新能力
在目前的大學心理健康課堂上,通常學生只是靜待老師提問,才解決問題。自身并不善于自主發現問題,以及進行師生間的積極活躍的互動。而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還在于對大學生敢于提問、樂于提問、積極互動的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其能夠在課堂中暢所欲言,主動發現與探索問題,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動手創新能力。
二、在心理健康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教師樹立正確教學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很多名人或是成功的人士在自己的成功往事的敘述中,總會或多或少的提及到自己在人生道路中所受到他人的影響啟發。教師的行為會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教學意識端正自身的態度,做好為人師表的表率,避免學生因自己的不正當行為而引發負面的情緒,進而影響學習效率。
2.借鑒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中特別推崇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教師也可以借鑒這一思想。根據學生的興趣、能力、性格來實施不同的教育,通過對學生的言論、日常行為進行觀察,來了解不同學生的特點。當然,要是逐個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特點在如今的大課堂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所代課程的系別來實施不同的教育。比如,對于文科系學生來說,對理論性知識理解能力強,可以講多于練。
3.培訓學生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自我探索與實踐的過程。在大學階段,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結合研究性課程共同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展的主體就是學生。因此,學生對課題的整體性認識,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態度,直接影響自身的動手實踐能力。所以,在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之前,學校可以分組對學生所選擇的課題進行講座培訓。培訓老師可以從課題的選題方面,開展,研究方法和活動時間以及最終結題的種種問題給予實質性的幫助,使學生在自主實踐的過程中得到創新能力的逐步提升。
4.分組競爭比賽
分組競爭比賽這樣合作學習模式的進行,可以借助當前的習題微課模式,促進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繁雜,理論知識枯燥,學生很容易產生麻痹心理。習題微課即通過簡短的視頻或音頻等多媒體形式記載并結合一定的學習任務而進行教學。學生對課后習題的多樣解答,可以通過小組活動與分組競賽完成,教師可以以多媒體作為比賽和活動的評比平臺,記述學生的課堂競爭狀態。使學生在平時理論學習中就能當堂得到訓練,潛移默化的訓練創新能力。
5.建立多元考核評價
建立師生自評與互評模式,即建立一種小組評價與個人評價的模式。首先,在心理健康課程的研究性實踐活動中,可以要求師生自己對所選所做的課題結果以及課堂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即課堂反思,客觀地指出自己在學習中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其次,進行合理的小組互評。大膽客觀合理地指出別人的優質點,并毫無保留的為他們解釋缺乏之處。對自我狀態的清醒認識,有利于促進學生在自我及他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加以繼承與創新發展。
三、小結
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作為學生身心健康的促進者,肩負著更加光榮神圣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促進專業成長,推動教學進程。盡管在現階段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極為薄弱,但是只要通過社會各界、學校、教師以及參與學生等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揚長避短,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的開展提供各項必要的資源服務。
參考文獻:
[1]解宏端.大學生創新訓練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界,2015.
[2]范海榮,陳麗娜,吳素霞,謝新宇,張電學,宋士清.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05).
[3]孫昊哲.基于人力資源開發視角的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模式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