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偉
(南京工程學院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1167)
高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研究
朱 偉
(南京工程學院體育部,江蘇 南京 211167)
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項目來源于民間,需要經過學科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轉變。其中高校作為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育的重要陣地,不僅對于繼承民族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養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終回饋到社會,形成可行的發展模式。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充實到體育課程中,對于構建中國特色高校體育課程體系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高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不僅符合法律、法規、政策的需要,而且是突破當前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瓶頸的最有效的手段。
1.1 民族傳統體育概念
民族傳統體育的各種運動形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不斷發明創造出的一種獨具特色的體育活動行為,它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衍生,又大都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和各種新文化的洗禮。曾于久教授認為,所謂民族傳統體育,是具有共同種族、共同生活習慣和思想意識的人群生活共同體中開展并流傳的,具有歷史相對穩定形制和本民族特色的體育及近似的體育文化活動。國內對這個概念的界定雖不太一致,但不外乎這3層意思∶(1)體育的,是指這類活動項目或運動項目都具有體育的特性;(2)傳統的,具有歷史繼承性,是世代相傳的;(3)民族的,主要表現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蘊上,它的運動項目來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該民族的文化傳統、民俗習慣、民族風格。
1.2 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
1.2.1 民族傳統體育的健身性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注重修身、養性、養生、調心等,這些有助于人們身體鍛煉,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并且活化身體各器官的機能,顯示它很強健身性。例如,“天人合一”“陰陽法則”“靜以養生”等傳統思想的精華闡釋了它的本質,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也都體現了古人的健身意識。
1.2.2 民族傳統體育的競技、娛樂性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大多是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有的是為了戰勝自然環境,如馬技、爬桿、溜索;有的是為了鍛煉生存技能,如射箭、叼羊;有的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侵害,如摔跤、角抵;有的是崇尚宗教的演繹,如高蹺、樂舞等。伴隨著這些項目的歷史延續和發展,其不斷融入很多競技、娛樂的成分,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舞龍、舞獅、賽龍舟、蹴鞠、投壺等,成為富有競技、表演、娛樂等功能的民族項目。
1.2.3 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屬性
奧林匹克運動風靡全球,展示的是“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傳承的是古希臘文明的文化衣缽。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如《易道》主張的“天人合一”,儒家學說中的“人附天數”的理論,“《易》以道陰陽”“生生謂之易”,養生氣功的“精、氣、神”理念,道家的“貴陰好柔”“致虛極,守靜駕”等價值觀,給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打上了深深地中華民族精神的烙印。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思維方式的延續和發展。
1.2.4 民族傳統體育的因地制宜
由于我國的民族眾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因地而異。但是無論是學校體育的開展,還是全民健身的需要都應該尊重地域性的差別,保證能夠融合到大眾中去,發揮其本應有的價值。例如,北方開展摔跤會引起受眾群體的好評,而南方的龍、獅、舟類項目更受歡迎。只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才會實現民族傳統體育的良性發展和逐步提高,避免盲目跟風。
1.3 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
1.3.1 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價值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構建,既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又要立足社會轉型期的轉型效應,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1)立足民族傳統體育的前沿,包括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世界民族傳統體育范疇,為具體的特色課程建設實施把握好方向;(2)體現民族精神,民族傳統體育根植于各民族大眾,具有天然的群眾性和普及性,具備培養民族精神的獨特優勢和價值,也是特色課程建設的原則;(3)塑造健康品質、強健學生體質;(4)拓展民族傳統體育教育,豐富學校體育的教學內容,滿足全民健身的需要,拓寬文化認識,建立體系化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增強中、西方體育的比較優勢。
1.3.2 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內容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內容的制訂需要遵照以下幾個原則∶(1)符合民族的、傳統的、體育的要求,堅持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本質歸原;(2)符合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的要求,逐個階段充實其內容,不盲目跟風;(3)符合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價值的要求,既注重本質歸原、逐階段充實內容,又考慮其現實效應和社會效應。
1.3.3 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實踐民族傳統體育課程的實踐,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于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搜集、挖掘、整理及相關人員的培訓都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只有使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學科化、制度化、科學化之后才能有效地運用到實踐,所以在特色課程的建設階段需不斷地將民族傳統體育推向完善;課程的教育只是一個跳板,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好基礎,但是這個跳板的高度也決定了學生以后的發展空間,所以如果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搞得好的話,就為學生的終身健身打好了基礎,有效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最終回饋到社會。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是民族傳統體育的哲學原理之一,同樣適用于高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思路,即用動態的思路去發展。進一步弘揚、繼承、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既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又要堅持與時俱進。
2.1 高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發展模式
在日益注重自身以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今天,應牢固把握主導方針,開展“終身體育”,注重“全民健身”。高校為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開設提供支持、保障和優良的園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必須依靠高校教學,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2.2 高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思考
2.2.1 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只有首先從思想上認同了,才能付諸于實踐行動,才能主動要求去克服面臨的困難。因此,要注重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理念和效應,宣傳優秀的民族理念,開展相應的特色活動,如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民族傳統體育俱樂部、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網站等,達到鞏固、提高的作用,實現其效應。
2.2.2 因地制宜,加強相互交流與合作主要是通過各地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設特色和實際情況,互相交流或引進部分掌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教師或學生,建立教研室,為長期的合作提供一個平臺,并做好計劃和籌備教育投入。在現有教師中選取有條件的教師參與學習和進修,充分挖掘和整理課程內容、積極改進教學手段、建立規范的教學評價和考核機制。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教師要盡快適應到新的教學環境,找到正確的角色定位。
2.2.3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改進教學方法由于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已經滯后于其他的課程教學,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注意力轉移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上來。這些對于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改進教學方法是首當其沖的挑戰。如果繼續沿用陳舊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勢必與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的教學目的漸行漸遠。高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可以結合一系列有關現代科學鍛煉身體的教法和學習的方法,充分利用高校現有的優勢條件,如音頻錄制、多媒體網絡教學等,激發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趣。
2.2.4 組織形式多樣化、內容多元化民族傳統體育特色課程應該有自己的教學形式,可以嘗試不同的組織形式,而不是繼續固守在老師前面教,學生模仿學上。教學內容可以融合多個項目,因為有些民族傳統體育本身的內容較少,不可能單列為一門獨立的教學課時,可采用關聯較大的項目合理融合。
2.2.5 學科化、制度化、科學化
如要保證民族傳統體育項特色課程的順利開展,必須要有學科化的理論保障,避免走彎路;形成制度化可以防止走馬觀花式地推出了一系列的項目又瞬間廢止;動態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化的有力保證,只有這樣才會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又堅持與時俱進。
[ 1 ]倪依克,邵曉軍,張自治.民族傳統體育學學科建設的理論基礎[ J ].體育科學,2005(1):56-60.
[ 2 ]張健,龍佩林.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先進民族體育文化的構建[ 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6(5):61-64.
G85
A
1674-151X(2016)11-059-02
2016-09-05
朱偉(1981~),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