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劍
(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江蘇 海門 226100)
?
讓禮儀之花在體育課堂盡情綻放
陸 劍
(江蘇省海門市三廠中學,江蘇 海門 226100)
“同學們好!”“老師好!”這兩句看似簡單的問候語,卻蘊涵了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之情。眾所周知,中國是禮儀之邦,歷來崇尚文明,重視禮儀教育。如江蘇從2014年春季學期開始,在全省開展了以“八禮四儀”為核心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禮儀教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如言談之禮、待人之禮等。體育課堂禮儀是我們體育教學進行禮儀教育的主要載體,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我們有些體育課將課堂禮儀當作一種形式,對學生出現的問題不指出、不糾正,值得我們反思。
體育課堂禮儀的內容非常豐富,筆者認為體育課堂禮儀由于體育課的諸多特點可以分為很多類,如根據時間來劃分可分為課前禮儀、課中禮儀和課后禮儀。課前禮儀包括整隊、報數、問好、病事假及遲到學生的處理等;課中禮儀包括借還器材的要求、小組練習的相互合作、教學比賽的公平競爭等;課后禮儀則主要是教師的小結、師生再見等。當然也可以根據交流的渠道分為言語類禮儀,如師生相互的問好,同學間的彼此的鼓勵、祝福和非言語類禮儀,如一個友好的手勢、一個祝賀的掌聲等。
我們將禮儀教育滲透到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可以使學生在知、情、行等3方面得到發展:(1)以禮促知。課堂禮儀既能讓學生掌握禮儀知識,為以后的課堂禮儀訓練奠定基礎,同時我們通過課堂禮儀可以引導和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加強課堂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這樣安全高效的環境中進行學練活動,有利于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2)以禮動情。體育課堂通過禮儀的滲透,師生間是文明平等的關系,同學間是相互協作的關系,營造出活潑、自由和民主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3)以禮導行。我們在體育教學的每個環節、每個內容中滲透禮儀教育,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內化為自己的道德需要,進而外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在做這些課堂禮儀時,有的教師缺乏嚴肅性,如在進行師生問好或宣布教學內容時,有的后排學生還在嬉戲打鬧,有的學生在師生問好時故意提高嗓門或改變音調,或者在練習過程中不遵守規則,教師卻視而不見,不及時指正;有的教師缺乏創新性,從小學到初中直至高中、甚至一直到大學,課堂禮儀都是同樣的內容、順序;有的教師缺乏互動性,往往重視言傳,而忽視身教,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規范,自己做不到,如在整隊時,要求學生保持立正姿勢,自己卻兩手背在身后。更有甚者,有的教師認為課堂禮儀可有可無,簡化了程序直接進入課堂,或者授課結束不集合隊伍直接解散。
這些體育課堂禮儀缺失現象的存在:(1)使學生會逐漸淡忘規范要求,輕者會打亂正常課堂教學秩序,嚴重的甚至會發生安全事故。我們在一些球類教學比賽中,經常看到一些同學在教學比賽中動作粗魯,常常為一點小碰擦就大打出手。(2)隨著教師對學生禮儀教育的淡化,使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會隨之降低,教學權威也會逐漸喪失,影響到以后的教學互動、教學效果。(3)形式化的課堂禮儀不利于學生禮儀教育的滲透,不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價值觀以及獲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3.1體育課堂禮儀內容須實質化
當下體育課中,體育老師一般會把體育禮儀貫穿其中,但是,有形式、無思想、無內涵的現象比比皆是:(1)教師自身的體育文化底蘊需要增強;(2)教師要懂得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言傳身教,不能背棄中國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與體育精神,而去追隨西方體育文化的個人英雄主義。有學者指出,我國現代體育的發展不過百余年,卻缺失了體育文化的內涵,我國現代體育變成了無本之木,只是軀殼。
例如,在武術教學中,禮節和謙讓應貫穿教學的始終,必須要從學“禮”開始,如武術中的“拳禮”“鞠躬”“抱拳禮”等。應嚴抓思想層面,注重學生思想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社會人格的形成。
當然僅僅有內容、要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在教學中加強督查,對教學過程中課堂禮儀出現的問題予以及時指正,進行階段性總結、評比,并將其評比結果納入到學生體育課成績中。
3.2體育課堂禮儀形式宜多樣化
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不斷進步,體育教學的互動形式也在發生轉變,這是大環境所趨。不少老師利用多媒體教學的便利,讓學生通過互聯網觀看視頻教學,使他們在課后自學,且不受地點和時間的限制。一方面,這種便利的學習模式,學生自己感興趣;另一方面,不利于師生形成互動,不利于同學之間交流學習。體育教學應拓寬路徑,除了必要的技術理念指導以外,更需要在教學互動中貫徹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撓等道德修行和禮節。
滲透體育禮儀文化的形式應該是多樣化的。在教學之外,適當進行“失敗只是暫時的”“雖未獲勝,但在其他方面并不比別人差”“運動止于禮”等人生觀的思想教育,可以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心態。
3.3體育課堂禮儀應體系化
體育課堂禮儀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而有所側重,高中階段重點規范教育,讓他們從小就能明辨是非,要求學生做到“五好”,即“站好隊”“走好路”“跑好步”“呼好號”“行好禮”。初中階段重點是養成教育,我們在對學生強調規范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好習慣養成的訓練,如在借還器材、練習中的相互配合、協作等。高中階段則會進行自省教育,每次課結束前或者階段總結時,請學生對課堂禮儀中存在的問題對照要求進行自我反省,并拓展到學校學習和社會交往中。我們學校在每學期和年度都會進行“體育之星”的評選,而體育課堂禮儀是其中一項重要指標。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們在體育學習中養成了良好的文明競爭風氣,增強了學生在競爭中協作的意識。同時,我們也要協調統籌學校各部門、各方面的力量,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溝通和聯系,爭取他們的配合和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把文明禮儀活動推向深入。
另外,在當前倡導開放的體育教育環境下,教師帶領學生完成動作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加強學生的體育文化素養和道德。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構建“軟氣氛”,充分發揮儒家思想對體育禮儀的滲透作用,營造健康向上、愉悅的教學氣氛,使學生的身心獲得良好的發展。構建體育教學的“軟氣氛”,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指標之一。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51X(2016)07-104-02
收稿日期:2016-05-22
作者簡介:陸劍(1979~),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