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報道
加—快運動即墨建設步伐 提高學校體育工作水平創新體制與機制的體教結合助推即墨市學校體育工作事業蓬勃發展
本刊報道
編者按:1985年12月27日至1986年1月1日,原國家教委和原國家體委在山東掖縣召開了全國學校學生業余體育訓練工作座談會。1987年4月,原國家教委發布了《普通高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體教結合”之路由此出發,如今已經走過了近30年。從“體教兩臺戲、各唱各的調”到“同譜一首曲、同唱一臺戲”,體教結合正走向體教融合,體教結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典型的經驗,如,高校成為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一個重要載體,一些基層區縣層面成立了教育體育局。與此同時,在一些地方依舊存在著老問題,因為體制和政策的原因,“體教結合”的推進與理想目標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另外,學校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個別內部機制的問題,行政與業務有一定的脫節,各自為政。當前,校園足球工作開展和推進得如火如荼,學校體育工作的落實受到各個環節的制約并依然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山東省即墨市,通過創新體制與機制成立體育中心,調整機構和職能,將原教體局體衛藝科中的學校體育、衛生及教研室的體育教研等工作的管理職能移至體育中心,由體育中心主任全面統管全市體育,避免了分工上的重疊,從源頭上減少了許多協調環節,使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真正融為一體。
即墨市地處黃海之濱、山東半島西南部,是國家環保模范城、中國針織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市。目前,即墨市共有小學173所、初中2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2所、普通高中6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校外實踐基地2所,特教中心、教師進修學校、職工學校各1所,各級各類民辦教育學校70所,在校生14.59萬名,教職工1.24萬名。
近年來,即墨市緊緊圍繞創建體育強市這一主線,堅持學校體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協調發展、共同推進的工作思路,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學生體質明顯增強,爆發力、柔韌性、力量、耐力、速度等身體素質指標逐年提高;連續多年在青島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和青島市田徑錦標賽上獲十區市團體總分第1名;體育彩票銷量連續多年突破2億元,銷售額位居山東省縣級市第1。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數十億元,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廣泛報道該市體育發展成果,并向全國推介其先進經驗。
為了最大效益地發揮教育體育資源,促進即墨體育事業特別是競技體育的健康發展,激發競技體育活力,從2005年開始,即墨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地推進教體結合,使學校體育工作逐步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即墨市從有利于體育長久發展的目標出發,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學習和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從即墨的實際出發,以教育體育的有效整合為總抓手,大膽探索和嘗試,走了一條自上而下的整合之路。一是重新調整機構和職能,教體局不再設體衛藝科,將原教體局體衛藝科中的學校體育、衛生及教研室的體育教研等工作的管理職能移至體育中心,增設學校體育衛生科,將體育中心原業務科改為群眾體育科。在教體局黨委成員和局長工作分工上,由以往有兩名副局長分管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改為由體育中心主任全面統管全市體育,避免了分工上的重疊,從源頭上減少了許多協調環節,使學校體育和群眾體育真正融為一體。二是把市體校與享有“省規范化學校”和“青島市教育改革十面紅旗學校”稱號、教學質量和教學設施堪稱即墨一流、學生和家長都非常稱贊的市實驗學校進行合并,實行一個學校兩塊牌子,以強強聯合的途徑實現功能優化整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充分發揮體育的最大效益。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即墨市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完善管理體系,始終將體育課作為體育教學的主要陣地。
完善體育課程:全市各中小學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開足開好體育課程,嚴禁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狠抓體育課堂教學常規,嚴格落實體育教學各項規定,有效地規范了全市體育課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
科學安排課程內容:在學生掌握基本運動技能的基礎上,開展運動項目教學,提高學生專項運動能力。有序推進帆船、足球、橄欖球、游泳、擊劍、自行車進校園活動,大力推動田徑、籃球、排球、乒乓球、武術等優勢項目發展,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努力讓學生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牌或多品牌”“一班一特色或多特色”的教學模式。
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實施體育教師培訓全員化、常態化,培訓內容精細化、實用化。每年組織全體體育教師參加山東省教師網絡遠程培訓,著力培養一大批體育骨干教師和體育名師等領軍人才。近年來,先后組織300余名骨干教師赴武漢、南京、福州等地參加教研交流學習,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引領課堂教學新潮流。
鍛煉是體育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學校體育工作的積極因素。
落實每天1小時鍛煉制度:在開齊開足體育課的基礎上,每天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和陽光體育鍛煉1小時,切實做到“五定”,即定計劃、定內容、定時間、定場地、定指導教師。開展每月1賽活動,學校按照陽光體育運動競賽活動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激發學生運動興趣,培養終生體育意識。
堅持培養興趣與提高技能相互促進:以興趣為引導,注重因材施教和快樂參與,重視運動技能培養,逐步提高運動水平,為學生養成終生體育鍛煉習慣奠定基礎,強化課外練習和科學鍛煉指導,鼓勵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形成體育鍛煉的熱潮。
全面實施體質健康監測:即墨市把健康素質作為評價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達標單位在教育工作評估中實行“一票否決”,將學生體質健康與班主任、體育教師的績效考核、評先選優關聯。近幾年學生體質呈逐年上升態勢,學生體質明顯增強,爆發力、柔韌性、力量、耐力、速度等身體素質指標提高了5~10個百分點,各學段學校均完成了視力不良率下降0.5%的控制目標,肥胖率下降2.6%。2016年該市初中畢業生參加體育考試合格率達到98%,為歷年來該市體育中考合格率最高,家長滿意度最高。
規范學校衛生工作:即墨市在全面規范健康教育、教學衛生監督、傳染病防控的基礎上,扎實推進“陽光亮眼”工程、口腔保健項目,有效開展常見病防治工作。據衛生局健康體檢數據顯示:3年來6~15歲學生視力不良率累計下降了10.3個百分點,成效明顯。
創建體育特色校園:全市基層學校均成立了校運動隊,每個班級相應成立班運動隊,定期召開全市業余訓練現場會,表彰先進,推廣典型,涌現出李林、袁軍賢等一大批業務素質強、樂于奉獻的體育領軍人物。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在全市中小學開展“體育特色項目學校”創建活動。目前,該市共有9個國家級足球特色學校、7個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8個青島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在全市學校設點布局,專門制訂下發了設點布局文件,根據各學校特色和區位優勢在全市設點布局144處,全市學校成立業余訓練隊476支。在全市成立8個中心訓練組,組內單位定時組織對抗賽,開展訓練和教研活動,通過舉行對抗賽查找差距和不足,互促互進,共同提高。
外聘專業教練員進校園:對一些師資薄弱的體育項目,該市加大外聘教練員引進力度。每年從退役運動員和優秀畢業生中招聘3~6名專業教練員充實體育教師隊伍。專業教練員走進校園,填補了學校開展項目的空白,提高了學校體育教師帶訓的基本素養和專業水準,解決了體育教師在訓練上的壓力。
該市每年組織舉辦市中小學生田徑、足球、籃球等14項比賽。即墨一中、實驗高中在2016年青島市中學生運動會上分獲青島市高中組第1、2名,并獲得區市組團體總分第1名。新興中學在2016年青島市中學生運動會籃球比賽中勇獲初中女子組第1名。二十八中在2016年青島市“市長杯”足球比賽中榮獲初中女子組第2名。在青島市第4屆體育大會橄欖球比賽中,該市獲得1個冠軍、1個亞軍,組隊代表青島市參加了山東省橄欖球錦標賽并獲冠軍。在青島市射箭錦標賽上獲得3金4銀及團體總分第1名,在青島市舉重錦標賽中獲得16枚金牌及團體總分第1名。即墨一中學生張瑞峰獲“國家象棋大師”稱號,龍泉中學學生宋寶濤獲全國青少年田徑錦標賽撐桿跳冠軍。
即墨市體校堅持管理為重、質量為本的辦學思路,注重抓好選才、訓練、輸送3個工作環節,著力于培養輸送有發展前途的高水平運動員,辦學水平跨入山東省縣級體校先進行列。先后獲得山東省青少年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山東省業余訓練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自建校以來,市體校共向上級訓練單位輸送運動員700余名,在省級以上比賽中獲得獎牌400余枚。涌現出李瑞才、宮磊、黃旭峰、李曉妮、周婧、宋啟明等優秀的領軍人物。
進行體制創新規范辦學:2005年6月,即墨市政府決定將即墨市體校與即墨市實驗學校合并, 實行一個學校兩個牌子,由即墨市實驗學校統一管理,實行三集中辦學(集中訓練、集中文化教學、集中食宿)。即墨市教體局采取調配和分流措施優化教師、教練員隊伍。將原體校工作比較出色的文化課教師和教練員合并到實驗學校,實行統一管理。文化課教師由實驗學校統一安排,加強對文化課教學日常規范的管理,制定了文化課教師教學工作量化考核辦法,并與教師簽訂教學任務責任書。重視文化課的教科研活動,組織教師們研討如何根據體育生的特點搞好文化課的教學,進一步規范了體校的文化課教學秩序,提高了體育生學習文化知識的積極性。
加強教練員隊伍建設:即墨市體校現開展9個訓練項目,在崗教練員12名,擁有一支年輕化、業務素質高、敬業愛崗的隊伍。運動員常年在訓150人左右,每年向上級訓練單位輸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40人左右。學校注重提升教練員的綜合業務素質,積極開展教研活動,支持教練員參加業務培訓學習,所有教練員均參加過市級以上體育部門組織的業務學習。教練員有規范齊全的年度、階段、周、課時訓練計劃及年度工作總結,并能嚴格按照計劃實施。
加強訓練和硬件設施建設:市體校以學校自身優勢為突破口,積極爭取青島市水上項目訓練基地、青島市田徑項目訓練基地、青島市柔道項目訓練基地3個項目在該校掛牌,這些項目訓練基地的落戶將極大推動市體校優勢項目的發展。另外,體育中心先后投資改善教職員工的辦公條件,新建或改建了教室、訓練場館等,改善了辦學條件,所招收的運動員每天享受15元的生活補貼,和每學年初中生1250元和小學1000元的住校生補助。幾年來,市體校所走的“教體結合”之路,實現了雙方的合作共贏,創出了一條教體結合、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全面發展的新路子。
即墨市緊緊抓住國家大力推動足球發展這一契機,大力推進足球進校園活動。自2015年開始在二十八中、實驗學校、實驗二小、德馨小學4所足球特色學校組建了足球實驗班。今年實驗三小、長江路小學又申請組建足球實驗班,全市現有16個足球實驗班、549名學生。實驗二小足球實驗班有3個班級在同級部十幾個平行班期末考試中排名第1,即墨實驗學校足球實驗班在初一同級部排名也是第1名,真正實現了好孩子踢足球、踢球會更好的辦學理念,做到學習、訓練兩不誤,得到學生家長的高度認可。
即墨市從基礎設施建設和全民健身活動開展入手,積極構建大群體格局。“十二五”期間,即墨市基本建成15分鐘健身圈。完善的體育健身設施為市民健身提供了極大方便,營造起濃厚的健身氛圍。在硬件設施逐步完善的基礎上,即墨市平均每年舉辦、承辦或組織參加重大賽事及活動100余項。重大賽事、活動每月都有,精彩紛呈,年參加人數達30萬人次,一批品牌賽事正在該市逐步形成。如每年的藍色半島乒乓球賽,高手云集,參與城市達到16個,成為華東地區規模賽事。截至目前,該市共有各單項體育協會24個、俱樂部48個。目前,該市常年健身人數50余萬人,體育人口比例占全市人口的45%,體育發展的外部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強化體育產業發展,突出體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促進拉動作用。一是積極培育本土體育產業品牌,產生了英派斯等一大批體育產業品牌,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數十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速度明顯高于同期經濟增長速度,在本市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5~2%。二是積極發展體彩事業,舉辦公益活動,提升體彩形象,每年冠名“體彩杯”即墨市中小學生運動會等各類賽事和社會公益活動達50余項。連續6年銷售額過億元,2年突破2億元,連續6年列山東省縣級市第1,籌集的體彩公益金達2000余萬元,全部用于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彰顯了體彩服務社會的公益特色,有力支持了該市體育事業的發展。
即墨市體育工作將以“天天鍛煉、健康成長、終身受益”為目標,全面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健全學生人格品質。堅持群體活動與運動競賽相協調,廣泛開展普及性體育活動,持續推進體育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和市民消費,保持體育工作全面協調快速發展,使體育事業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