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悠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200241)
由一堂展示課帶來的—關于體育教學的啟發與思考第三屆全國學校體育聯盟(體育教育)大會觀摩有感
陳悠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200241)
2016年6月18日,在山東省曲阜市舉辦了第三屆全國學校體育聯盟(體育教育)大會,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以及中小學體育教育工作者匯聚一堂,相互學習、交流、觀摩,收獲頗豐。而本次大會最為精彩的部分莫過于現場體育展示課部分,在現場展示課中,上現場觀摩教師和專家們無一不深切地體會到了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正在這些青年教師身上慢慢發生著質變,這一質變,代表著體育課堂教學新的生命力以及新的發展走向。本次大會展示課中最為突出的莫過于新式足球教學示范課,結合從德國進口的現代化足球教學器材,完全顛覆了傳統足球課堂的形式與理念,學生在參與的同時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課堂體驗。
筆者認為這堂課的三項特殊性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硬件環境的特殊性。這堂足球展示課首次運用了新型的足球教學器材,該器材設計思路來源于德國,整套器材結合了運球、射門、傳球等基本的足球運動動作需求,專門設計了可動式互動教具,不再是過去點、樁、架、網的單調組合,除了動作學習的整體要求之外,更添加了具有挑戰性的精度要求。在訓練射門或者傳球的板上開出了大小、高度不一的洞,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可以自由選擇高難度的球洞,假設高難度的球洞能夠得到更高分數,那么在組隊對抗的時候無形之中便增加了趣味性和挑戰性。器材等硬件的創新是這堂足球課的突破點之一,現代社會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思維和科技的發展,為什么國內的大部分體育課仍難以擺脫傳統形式,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缺少對新器材的開發和應用。
第二,教學形式的特殊性。這堂足球展示課在新器材的配合下,采用實戰對抗的形式授課,在經過簡單的技術動作與規則的指導后,通過實戰讓學生掌握并運用所學到的技巧和知識。這一點大大區別于傳統的足球體育課堂教學,學生沒有人手一球,沒有列隊造型,沒有動作反復,在實戰過程中教師通過場外提問指出學生動作的不足或者需要糾正的點,學生在對抗過程當中自行修正,而其他學生也可以通過觀察學習“預習”接下來要進行的對抗。看到其他學生在場中愉快地競技,自己也會躍躍欲試,使得教學效率顯著提升。體育的本質就是“玩”,這一點在一些體育教育發達國家非常流行,這也就是為何國外體育課堂那么活躍。這里的“玩”并不是散漫地“玩”,而是針對教學內容,讓學生有目標、有指向性地去“玩”,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一堂課下來,或許學生不能將動作技術熟練運用,但也明白了該動作的應用方式和應用環境,更重要的,便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真正了解并實際參與了一場正式的足球對抗,“學會了如何比賽”也是這節課的有效成果之一。
第三,教學思路的特殊性。首先是教學內容實用化。將動作技巧或者體育知識上升到實際應用的領域,能夠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所學知識的價值與意義,在課堂中的實踐則加快了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掌握速度。不僅僅針對這一堂足球課,同樣的思路可以延伸到各個教學單元與教學項目中去。其次是活動時間擴大化。在這節課的課時分配上,學生活動的時間占了絕大比重。體育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動起來的才是好的體育課。只有動起來,學生才能夠體會到體育的樂趣,才會喜歡上體育課;只有動起來,學生的身體能力才會得到鍛煉,才會得到切實地加強;只有動起來,才是體育課堂應該有的面貌。最后,是教學設計創新化。新時代的體育教師應當具備的一項素質,就是“創新”。而“創新”是打破舊“傳統”唯一有力且可靠的武器,“創新”來源于新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來源于體育教師自身的素質發展,培養多元化綜合型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無疑對當下中國體育教育事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體育教師是體育事業的實施者,同時也是引領者。將“創新”思維融入到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當中,相信會出現許多像這堂足球展示課一樣優秀的教學案例,也會給其他體育教育工作者新的啟發。
在中國,對于體育課的定義是: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體育教學的基本單位,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掌握體育以及健康保健基礎知識、基本體育技術及體育技能,實現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的教學活動。從這項定義中,“技能”“技術”等關鍵詞出現了多次,可見“技能”“技術”是體育課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那么是否可以認為體育課等同于體育技能學習課呢?相信絕大多數的體育教育工作者會否認這一說法,只不過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難免會更傾向于體育技能的教學而忽略了其他部分,例如,體育活動、體育素質的教學等,如何權衡好體育技能教學在體育課中的比重,是體育教育工作者們一直致力研究探討的問題。
在上述問題背景下,我們才會有體育課程改革,改革的目標就是將體育教育教學變得更加合理,更加科學。從2001年起,中國的新一輪體育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十五個春夏秋冬。體育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在改革的浪潮下逐漸產生積極性轉變,“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慢慢地深入人心,體現中國體育素質教育思想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整體課程目標普遍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重視,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也開始注重聯系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生活經驗,教學方式方法上也逐步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具備激勵作用和發展功能的體育學習評價方法得到了有效的運用,新的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得到充分落實,學生的體育與健康態度和行為也發生了積極變化等。這是體育課程改革的成果,也是體育課程改革的意義。那么,體育技能教學對于體育課究竟有著何種意義?筆者認為,在新時代背景下,體育課不應等同于體育技能學習課,而是需要在體育技能教學的基礎上,更多地注重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和集體人格的培育。
目前,對于青少年體育活動能力的培養存在著這樣的現狀,那么對于體育常識和知識的培養又如何呢?根據對多所重點中學體育課的暗訪中發現,學生(普遍以男生居多)經常熱衷于進行球類活動,籃球可以說是熱門活動中最為突出的一項,可是絕大多數初中男生對于籃球具體的規則并不是那么清楚,帶球走步、二次運球等狀況屢見不鮮,三步上籃變成了四步上籃,即便有的學生對規則了解得更多一些,指出了對手的犯規動作,卻因為對手的不明不白或者理所當然變得不自信,甚至懷疑自己認識的規則是否正確。不過這樣的情況會隨著年級的升高以及學生個人知識面的增加而有所改善。
在體育教學中想要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切實掌握教學目標是比較困難的,加上每個學生的運動能力與認知能力水平都不盡相同,同樣的內容教授下去可能一部分學生能夠掌握而另一部分學生可能就不能掌握。當出現類似這樣“兩極分化”的情況時,身為體育教師應當思考造成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有的學生學得好、學得快,有的學生卻學得不好、學得慢。學生個人的先天條件是一方面,但那絕對不是唯一方面,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是否合適、課堂教學方法是否合理、當學生出現類似的情況能否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改善?當教師認真思考這樣的問題時,或許學生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同時體育教育的目的也能夠得以最大化地實現。
體育課是一個雙向交互的過程,學生們從教師那里學到體育知識與技能,培養自身的運動能力,同時教師從學生們那里得到反饋,得到驗證自己的體育教學內容以及方式的科學性與可行性,發現不足時可以及時調整改善,從而使得教師自身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得到提高,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體育教育發展。體育教學的新發展方向,就在于硬件的創新、模式的創新、思路的創新、依托高素質的綜合型體育教育人才,最終將新時代體育課堂教學呈現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