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教學細節 打磨精致課堂
筆者試教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三十中學楊龍老師設計的水平四(八年級)《排球—雙手正面墊球》一課,在試教過程中,感受到了學生學練的愉悅,看到了學生排球墊球技術的掌握,見證了楊老師教學設計的精妙。
課一開始,二路縱隊反向的圓圈跑,給課堂帶來了新意,學生一下就興奮了起來。教師“1!2!”、學生“加油!”的互動,也讓學生眼前為之一亮,拋球、擊掌接球、反方向跑步,進一步點燃了學生的練習熱情,在整個跑步練習中,學生興致盎然,不時發出歡笑聲。小小的變化,營造出了熱烈的課堂教學氛圍。較之傳統的跑步熱身,有了笑聲,激發了學生的練習激情。
雙層圓圈的隊形設計充分利用了籃球場地,也為后續的2名學生1組的教學組織帶來了較大的便利,方便2名學生1組散開練習,也為教師的巡回指導和集中糾錯等教學行為帶來了方便。
持球繞頸、腰、膝→2名學生1組用1球一拋一接→2名學生1組壓肩→腳步移動練習4個練習,較之傳統的“萬用”徒手操簡單、有效,教師示范領做,學生立即就能跟上教師的指揮,與教師一起完成動作,簡化了教學組織,精講多練,提高了準備活動的質量和效益,練習形式新穎,關節活動充分,且為基本部分的教學更好地作了鋪墊,拋接球練習和腳步移動的專門性練習使得準備活動更具有了針對性。
基本部分的教學由簡到繁、環環相扣,為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搭建了一個由低到高、由單一到綜合逐漸提升的平臺,使學生學得更為扎實。
墊球的手臂部位貼標記物,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將較為復雜的擊球部位“腕上10cm左右的兩小臂撓骨內側所構成平面擊球”動作要點顯性化,讓學生一目了然,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并且學生對此感覺新鮮有趣,教學具有較強的實效性。
在結束部分的放松練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排球做拉伸練習和氣息調整,形式新穎別致,練習簡單有效,學生練習投入,放松效果較好。
整節課,2個圓圈、1個球貫穿始終,突破了簡單的4列橫隊的練習隊形,各環節的設計都無一例外地利用到了排球這一教學器材,球類教學的特色展現充分,教學手段豐富,學生練習有趣、有效。
該教學設計中的教法步驟圍繞“正面雙手墊球”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遵循了認知規律和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在熱身慢跑中,就開始了拋接球的玩球練習,之后以簡單易學的排球操進一步熟悉球性,最后以腳步移動練習結束準備活動,簡單的練習內容的背后是設計者為主教材的教學鋪墊的通道,為基本部分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基本部分的教學,先是教師的示范、講解,讓學生初步建立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的運動表象,之后是徒手模仿練習,重點體會墊球手型和用力動作;再以2名學生1組用1個球的組織形式,腳步移動后墊固定球的練習,在進一步強調移動和用力動作的基礎上,讓學生體驗手臂觸球部位;接下來的2名學生1組用1個球1名學生拋球1名學生用墊球部位觸球的練習,則加大了學生正確判斷、移動、手型、墊球手臂插入球下、墊球部位與2名學生間相互配合的難度,為后續練習奠基,然后由墊落地反彈球降低練習難度進入主動迎球、墊球的階段過渡到一拋一墊練習,最后用隔網墊球加大拋墊力量,增加拋墊練習的難度,進一步鞏固正面雙手墊球技術。
整個練習設計自然順暢、簡單有效,學生的運動技術的學習、掌握層層遞進,水到渠成,不做作,不粉飾,看似簡單的技術練習,飽含了設計者的良苦用心,顯示出設計者對排球正面雙手墊球技術的深度理解和對學情的精準把握。試教后,83%的學生能用正確的墊球部位將同伴拋來的球墊回,充分驗證了該教學設計的實效性。
研讀楊龍老師的教學設計,初步領會其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后,筆者依照教案進行了試教,在感悟楊老師設計巧妙的同時,也發現了幾點值得改進之處:
1.關于持球。慢跑熱身環節,楊老師要求學生持球的方式是“單手持球置于腰側”,試教中,學生不易拿穩,建議改為“雙手持球于體前”,“單手持球置于腰側”可用于學生的站立姿勢持球。并且要注意強調學生前后間隔2m左右,防止學生拋接球后反向跑相互間發生碰撞,保證學生練習的安全。
2.關于練習隊形。基本部分教師的準備姿勢、腳步移動、墊球手型的示范講解環節、“課課練”環節及結束部分的放松環節乃至整個結束部分,楊老師的練習隊形設計的是課開始部分的4列橫隊。建議基本部分及結束部分的所有環節均以準備活動環節的雙同心圓隊形為基礎,適當散開或靠攏,涉及2名學生1組的練習,就內側圓學生向后轉與對應的外側圓學生組合即可,以簡化隊形組織,增加練習密度,用2個同心圓的隊形貫穿整節課。
3.關于“隔網墊球”。本節課“隔網墊球”的設計,無疑是要增大一拋一墊練習的難度,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初次接觸墊球技術,本節課該環節難度較大,學生完成困難,建議刪減該環節,可以安排在本教學單元的后續課次。
4.關于“護腕”的設計。讓學生帶護腕的目的是明確擊球的手臂部位,效果較好。練習中有些學生還是用了小臂撓骨部位墊球,疼痛的感覺削弱了其練習熱情。建議直接用即時貼貼在學生小臂撓骨內側,或者在護腕上畫上顏色、符號標記,并轉動到撓骨內側,以更為清晰地指出墊球部位。
5.關于“課課練”。本節課的身體素質“課課練”安排的是男生收腹跳、女生縱跳,15次/組×2組,運動量偏小,建議加大,可以適當多做些往返跑、各種跳的練習。練習時間在5~8min,給學生肌體以較強的刺激。從教案中的生理負荷預計曲線圖也可以看出,設計者對“課課練”的強度設計較低,課的運動負荷高峰值出現在課的第15~24min之間,明顯偏前,不太科學。加大“課課練”的運動負荷量和強度,可以使運動負荷曲線更趨于科學。
6.關于器材。本節課的設計,沒有學生如何取放排球的表述文字,筆者在試教中,課一開始學生就人手一球,節省了課中取球環節的時間。在準備部分和基本部分的2名學生1個球的練習中,筆者在外側圓外間隔放置了20個球托(PVC管頭),方便學生放球,并有效防止球的滾動,杜絕了球的滾動干擾課堂和帶來安全隱患。但本節課大部分時間,用了20個球,有一半的器材閑置了,器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值得思考。
教學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教學中留有遺憾非常正常,也正是這種遺憾,可能會促進我們的成長,因為我們的追求是日臻完美。感謝楊龍老師分享的精妙教學設計。
試教教師:呂兵文(《中國學校體育》“社外編輯”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葛家中學,264422)
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