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
?
論當代大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的培養①
陳偉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
摘 要:當代大學生體育能力的水平,集中反映了大學體育的質量。運動能力是指人參加運動和訓練所具備的能力,是人的身體形態、素質、機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綜合表現。在體育教學中,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能力不僅要注重體育知識的灌輸,還要掌握更多的體育運動技術和技能,理論教學和運動技術技能相結合,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使當代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體魄強健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該文通過對大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的分析、找出體育運動能力下降的原因,最后提出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體育教育 運動能力 培養 對策研究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逐漸擺脫了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作用在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跟以往相比不同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人們運動不足,使人的體力不斷下降。有鑒于此,對于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重知識、文化教育的同時,還要提高體育運動能力。隨著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教學的引入,體育教學已經不是以往單純的體育知識交流為主,更多的是讓大學生通過學習體育運動技術和技能,來提高心理素質,增強體質,使當代大學生成為德才兼備、體魄強健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因此,發展和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便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主要任務。
通過在體育運動中順利地、成功地完成一系列體育活動來表現出來。為了改善單一的體育運動技術教學,加強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迫切要求每個大學生通過參加不同的體育活動,掌握豐富的體育知識;通過提高體育技能訓練的復雜性,讓學生的體育能力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5個方面著手:(1)提高身體的鍛煉能力;(2)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3)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4)提高大學生的保健能力;(5)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
2.1 對體育運動不夠重視
現在的家長和學生,大部分以學習成績來衡量是不是一個好學生,不重視學生的體育鍛煉。加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學習壓力、就業壓力不斷增加,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迫使他們不得不在學海中度過,除了體育院系的學生,其他院系學生體育鍛煉不足,自我鍛煉意識淡薄。健康與體質狀況不好迫使他們參加鍛煉,影響他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運動經歷少,自信力不足,意志不堅定,沒有在運動中找到自信、找到樂趣、找到成就感等因素。
2.2 運動不足,體質下降
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肥胖的人越來越多,人的體力也呈下降趨勢。加上現在的人們過多地食用高熱量、高膽固醇食品,導致患心血管等疾病的人不斷增加。現在科技發達了,機械逐步代替人工勞動,體力勞動得到減輕,運動量少了,體能自然就下降了。過去人們爬樓梯、騎自行車,現在改坐電梯、坐汽車了,這些都促使了現代人運動能力的下降。另外,現在獨生子女越來越多,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有的家長過分寵愛孩子,有的連最簡單的家務活都不讓孩子做,運動得少,閑暇時間都與電腦為伴,從而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不斷下降,體育運動能力也隨之下降[1]。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持續下降令人憂心,這種下降給國家、給個人帶來巨大影響。為了治療因運動不足引發的疾病,政府要支付高額的醫療經費。對個人而言,運動不足付出的“成本”,最終還是由自己的身體、生活以更大代價償還。
2.3 教學方法、條件欠缺
體育教學是按一定計劃和課程標準進行的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教育過程。體育教學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其主要目的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品質等。以往許多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比較固定、單一,在選擇教材時只注重對學生身體各部分、各種運動能力和各種身體素質的積極影響,忽略了教材對學生的心理的影響。適逢趕上學生學業緊張、考試等,體育課就會被學校占用。
(1)提高身體的鍛煉能力。一般可以將鍛煉能力劃分為身體的基本活動能力和運動能力。其中人體的基本活動能力主要指的是維持個體生存所必須具備的活動技能。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越來越普遍,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因此,高校在進行體育教
學的過程中必須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鍛煉方式,具有獨自鍛煉的能力。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在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之后,能夠通過自我鍛煉,保持健康的身體素質。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使大學生掌握正確的鍛煉,具備獨立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2]。
(2)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是指人參加運動和訓練所具備的能力,是人的身體形態、素質、機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綜合表現。培養大學生的運動能力,應不斷改進體育課的教學方法,按一定計劃和課程標準進行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教育,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進來,遇到問題教師可以及時進行指導,從而做到理論技術與運動實踐相結合。
(3)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在幫助大學生增強體魄的同時,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創新能力是進行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體育教學中不僅要學習體育技術、體育技能、參加體育競賽,更是要通過一系列的體育活動加強人際交往,積極拓展自己的興趣,完善自身的氣質,從而推動自身的個性化發展,為自身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高校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另一方面也要通過豐富的體育賽事,激發學生的拼搏、進取的精神,推動大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3]。
(4)提高大學生的保健能力。提高大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是進行體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大學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教育的程度以及社會風尚。在體育實踐教學中為了有效提高大學生進行自我保健的能力,該文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傳授系統的、理論性的知識,并且教師應該起表率作用,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其次,在日常進行鍛煉的過程中大學生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合理的運動計劃,避免在運動的過程中出現傷害事故,同時大學生必須要有自我保護意識。
(5)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是指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面對惡劣的社會環境和活動條件,能夠做出積極地調整。為了使大學生盡快與社會達到一種和諧狀態,我們要從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對其進行知識的傳授和改變。
參考文獻
[1]何萬財.試論當代大學生的體育鍛煉[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2):141-143.
[2]吳仕貴.培養大學生體育運動的能力[J].網絡財富,2009(5): 25-26.
[3]張弘.民俗體育與學校體育的聯動發展研究——以山西省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0):92-95.
作者簡介:①陳偉(1988—),男,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6.062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2(c)-0062-02